戈亭研学

美友12698930(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2 0 2 5年4月13号7点40分,天气晴朗,湖州老年大学诗词研习会联合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湖州市商协会枫叶合唱团、《黑茶缘》几位缘友有幸一同参加“银领研学游”活动。</p> <p class="ql-block">车行途中班长刘琴芳介绍此次活动要注意的事项,考虑同学们年纪较大,刘班长提出互相帮助,特别要当心安全问题,借用导游常说的一句话:“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p> <p class="ql-block">上午,9时,来到德清县钟管镇戈亭村,同学们开始了对当地特色人文历史的探访之旅。受到了戈亭村党总支委员娄俐彦、原戈亭村党支部书记卢阿永、原戈亭中心学校校长杨信章、诗派馆管理员杨月莲等人的热情接待。</p> <p class="ql-block">戈亭村领导在戈亭诗派展览馆为同学们举办的“研学游”添了几分诗意。当唐莺莺女士捧出一把半遮面的琵琶,指尖在丝弦上轻轻一挑,便让千年时光在嘈嘈切切的乐声中悄然流淌。她指尖翻飞如蝶,《琵琶行》里的名句在琴弦上具象成画: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台下鬓角染霜的学员们听得入神,有人随着节奏轻叩膝盖,有人闭目凝思,任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音漫过岁月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残垣弹洞已无痕,烽火当年日色昏,意气纵横依旧在,形容风雅宛然存,难从史册探奇事,欲把诗篇慰壮魂,投笔辞家肯回顾,令人慕义到郊村。</p><p class="ql-block">上款: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怀戈亭诗派,卢明龙•</p><p class="ql-block">下款:岁次乙巳辰月纪念抗日胜利八十周年怀戈亭诗派潘焕华敬录于八十又五。</p> <p class="ql-block">书画家潘焕华先生的山水皴出“层峦叠嶂”的轮廓,一品牡丹更是渲染出“姚黄魏紫”的色彩,细腻的笔触将山水的层次感与牡丹的娇艳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马大智先生隶书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书写了“空山新雨后”和“茶艺禅道”这些具有中国茶道意念的作品。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茶道的深远意境。</p> <p class="ql-block">随后,他们将这些作品赠给戈亭村和参与部分研学的学员们。</p><p class="ql-block">当一幅幅带着墨香的作品递到学员手中时,戈亭村的代表双手接过这些书画作品,连声道谢:“这些墨宝挂在戈亭诗派展览馆,能让后辈们看看,传统文化的根扎得有多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时弦音与墨韵在展馆里交织,为银发族们的研学时光谱写出独特的注脚——当岁月沉淀出智慧的光泽,传统文化便如陈酿般愈发醇香,而这场充满雅趣的研学之旅,仿佛在诉说:时光从不败风雅,银龄自有诗意长。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最后一幅作品赠予,台上下响起如潮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戈亭村是卢明龙老师的家乡,由他来介绍戈亭的往昔是最合适不过了。话说当年,民国政府四处辗转,许多地方都待不下去,最后来到了我们这儿。</p> <p class="ql-block">1941年,浙西抗日名将朱希受命德清县政府县长,驻地在德清钟管的戈亭村。这个村位于德清县东北部,四周桑林连绵、河网密布。尤其是朱希上马能打仗、下马可作诗,在其影响下很快形成了一个以戈亭为中心的抗战诗派。</p><p class="ql-block">在朱希的影响下,戈亭一时间汇聚了很多仁人志士、爱国青年。他们抱着抗日救国的热忱,告别家人,穿行在水乡,与敌伪周旋,寻找机会给予迎头痛击,维护着这方水土和百姓的尊严。他们满怀理想、意气风发,他们同仇敌忾、驰骋战场,他们能文能武、怀着乡愁、走上战场,他们是战士,也是诗人……。</p> <p class="ql-block">卢明龙老师谈了自己的家庭与戈亭诗派的渊源,相关资料的收集情况,场馆建设过程,正式开馆时间,以及开馆以来开展的相关活动等内容。</p><p class="ql-block">同学们专注聆听英雄事迹,在追思中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深刻领略到革命先烈钢铁般的意志,也深深感悟到军民间那浓浓的鱼水深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同学们向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以及无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诗词创作班班主任徐莉老师作总结讲话,对戈亭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一片掌声随之而来。</p> <p class="ql-block">由卢明龙老师带领参观展览馆,他依次向大家讲解了戈亭的人文历史、戈亭诗派、戈亭抗日、红色记忆、《戈亭风雨集》等内容。今年正逢抗战胜利80周年,学员们看到、听到先辈们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投身抗日,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不懈努力的可歌可泣的事迹,纷纷表示现在的安定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不能让先辈们的鲜血和汗水白流。</p> <p class="ql-block">从戈亭诗派展览馆出来,大家又参观了戈亭张士觐故居(张新华中医诊所)和戈亭老街。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新华医师为部分学员进行了义诊,并向大家赠送独创的药香珠、薰衣草香、《张士觐传》等礼物。张士觐在戈亭一带颇为知名,人称“张半仙”。现其子张新华、张文华,孙张世杰等皆为中医师。</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文化礼堂简单用过中饭后,研学团队又参观了曲溪村的潘氏中医博物馆,由张新华中医师向大家讲解了潘氏中医的历史、人物以及张氏中医与潘氏中医的关系等内容。</p><p class="ql-block">曲溪湾潘氏中医形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传十馀代,是浙北有数的中医世家。自第五世潘鼎以来,六世潘旭,七世吉甫、申甫,八世青泉、莲舫、青时,九世荣波、春波、芹波、澜江、春林、鉴清,十世柏年、斌璋、嘉矿等皆为名医。</p> <p class="ql-block">曲溪村完整地保留着潘氏“七间头”老宅以及沿河小洋楼,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国学大师俞樾当年亲笔书匾“术精祝括”相赠。出门遇到老者道:“潘家郎中看一天的病,八仙桌好铺滿大洋。”可见看病的“盛况” 。</p> <p class="ql-block">小乡村里隐藏着大中医世家,医者仁心,潘氏中医几百年来悬壶济世,十分不易。回想笔者小时夏天患“热疖头” ,难受要死,娘姆领我到中医院找潘春林医师,一只小膏药,洒一些粉末,药到病除,脱我于苦难之中,心里顿时充满了对“郎中先生” 敬意。想不到今天来到潘氏祖居之地,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潘春林(1900年-1968年),湖州人,湖州中医院医师,原籍德清曲溪湾,自其祖先潘东阳起,世代业医,至潘春林已历五代。由于医术过硬,潘春林、杨詠仙、朱承汉、吴士彦“湖州名医四大家” 。</p> <p class="ql-block">活动最后一站来到戈亭清福寺。卢明龙老师向大家介绍该寺始建于公元964年,赵孟頫曾留下“清福宋朝曾建寺”诗句,同时讲述了当地的一些传说故事。德清县佛教协会秘书长、清福禅寺监院仁杰法师带大家参观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寺中挖掘出来的历代石构件等。随后,仁杰法师邀请大家茶叙,讲解佛教知识,向来访人员赠送了新印的《了凡四训》,并亲笔写下赠言。</p> <p class="ql-block">下午3时许,活动圆满完成,团队乘坐大巴车返程。部分成员已经多次来过,但他们此次前来又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也有部分成员是初次慕名而来,他们感到眼界大开,不虚此行。有些成员已经以诗词、对联、游记等形式创作出多件作品。此次戈亭之旅也是2025年湖州市老年大学提出“银领研学游”以来的首次研学,戈亭之行的成功,对今后老年大学开展类似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闲居吟</p><p class="ql-block">戈亭行</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扫昨日的风雨,红日出行,应诗友之邀,参加德清戈亭村的研学活动。</p><p class="ql-block">戈亭村名很有意思,令我想到了战争与和平、硝烟与白鸽。戈亭村虽小,但文化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拆开来看,“戈”义较为明确:据传,春秋时这里便是贮藏兵器之所。“亭”义则复杂了一点:一说是先秦行政单位名,十里为一亭。一说孔子后裔孔愉(会稽山阴孔潜一脉)曾购买、放生了一只渔人捕获的大龟,后因其有功被封为候,在铸爵位印信时,印钮上的龟眼左顾有情,有感恩貌,后来村民为纪念孔愉的德行,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一一左顾亭。另据《德清县志》等地方文献记载,南宋名臣吴潜常在县衙东侧土山上处理公务,因常“左顾”东侧山川形势以察民情、思治理,后人感念其德政,遂在其驻足处建亭,取名“左顾亭”。左顾亭与戈亭村相距不是很远,戈亭村名中的亭究竟与哪一义相关,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今日赴戈亭村的主题是参观戈亭诗派展览馆。</p><p class="ql-block">据卢明龙老师介绍,1940年至1943年,戈亭村作为德清县政府驻地,成为浙西抗日核心区域。抗日名将朱希(黄埔军校八期)在此领导军民抗击日寇,并形成以《戈亭风雨集》(收录了34位诗人的300余首作品)为代表的“戈亭诗派”。诗派成员包括爱国将领、文人和进步青年,他们以诗文为武器,记录抗战事迹,抒发家国情怀,被誉为“不屈的呐喊”和“救亡的壮歌”。</p><p class="ql-block"> 戈亭诗人能兼具战士与文人的双重角色,体现了“上马击寇,下马作诗”的文武双全精神,令人赞叹!他们以诗文记录战争苦难,同时鼓舞民族不屈士气,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一代。</p> <p class="ql-block">高老师的《戈亭行》,让我们又温习了一遍戈亭诗派的历史与壮举!好文采!谢谢您与我们分享!</p> <p class="ql-block">闲居吟</p><p class="ql-block">戈亭闻琵琶</p><p class="ql-block">应诗友之邀,昨日赴德清戈亭村游学,小憩间,闻随行唐莺莺女士奏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神韵,只恨自己无乐天之才,否则翻为新的“琵琶行”也。只作游学怀古诗一首和之:</p><p class="ql-block">《七律•戈亭怀古》</p><p class="ql-block">戈亭残照黯春林,</p><p class="ql-block">铁马嘶风动越吟。</p><p class="ql-block">血沃青山凝剑气,</p><p class="ql-block">诗题赤壁照霜襟。</p><p class="ql-block">银钩走电驱倭寇,</p><p class="ql-block">军号横空裂晓岑。</p><p class="ql-block">多少英魂游异地,</p><p class="ql-block">一编风雨铸丹心。</p> <p class="ql-block">感谢卢明龙、徐莉两位老师!感谢刘琴芳班长!感谢李红月、韩妹妹、茉莉、张爱萍、徐根法,朱新方、闲居行、明天、李班长等诸位同学!感谢老师、同学们助残的爱心行动!感谢戈亭村的领导娄俐彦、卢阿永、杨信章、杨月莲等!</p><p class="ql-block">戈亭研学活动结束</p><p class="ql-block">“黑茶缘” •2 0 2 5年4月13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