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走进石屏(二)

若谷

<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p><p class="ql-block"> 西汉前,彝族先民称石屏为"旧欣",指森林茂密荒野之地。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彝族先民乌么蛮在异龙湖小瑞城筑未束城,始称石坪邑,后移城于异龙湖西岸至今。</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州蒋彝立四城门,东门迎恩,西门通贡,北门拱辰,南门钟秀。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州萧廷对又将其更名为东门海日,南门云台,西门宝秀,北门龙朋。</p><p class="ql-block"> 石屏古城形如龟背,城区划为九铺一中心。古城道路骨架由向四方辐射的东正、西、南正、北正街构成并在老州衙前交会。若干条巷道在密密麻麻的屋宇间纵横交错,无街不弯,无巷不曲。街巷或以贸易集市命名,或以姓氏、寺庙名称替代。弯街曲巷把古城割离成大小不等的10余块,恰如龟身裂纹,隐含八卦九宫阵势布局。街巷两侧屋舍相连,门户相对,给人处处相似,路路回环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目前,以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北正街、诸天寺街、为民巷、回民巷等为主的街巷,延续和承载着石屏的民俗民风,是古城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石屏文庙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几经修葺完成于民国时期。该建筑群包括石屏文庙、石屏县衙、李恒升私宅及玉屏书院,总占地面积26638.9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石屏文庙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屏文庙</p><p class="ql-block"> 石屏文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几经修葺完成于民国时期。文庙由牌坊、畔池、大成殿、先师殿等组成。石屏县衙严格按照清代官衙监制和堪舆学说建成。整个建筑体现出座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规制。李恒升私宅为木结构三进四合院走马转角楼房,大小天井17个,为石屏民居的代表作。玉屏书院建筑严谨,设计精巧,由大门、牌坊、讲堂、斋舍和藏书楼等组成,反映了"礼乐相成"的传统文化思想。</p><p class="ql-block"> 文庙建筑群见证了石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凸现出"文献名邦"重文兴教、名人辈出的特色,是石屏古城的核心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礼门</p> <p class="ql-block">義路</p> <p class="ql-block">櫺星门</p> <p class="ql-block">泮池</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先师殿</p> <p class="ql-block">玉屏书院</p><p class="ql-block"> 玉屏书院位于石屏古城,为道光九年科进士朱腹(字丹木)于咸丰元年(1851年)捐资创建。</p><p class="ql-block"> 书院坐北朝南,占地4.95亩,建筑面积1554.8平方米。为四进院落建筑群,由大门、龙门、讲堂、学舍、山长室等组成。书院自建成后,几易其名,但均致力于教育事业,是石屏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和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屏古州衙</p><p class="ql-block"> 石屏古州衙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是卖米巷,足以说明当时州衙当局是重教兴文和倡导民以食为天的。</p> <p class="ql-block">袁嘉谷故居</p><p class="ql-block">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南正街22号,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座西朝东,为清代木结构四合院民居楼房建筑,占地面积695.8M2,建筑面积875.9M2。故居大门、二门、三门,内院上下房和天井、书房、厨房、后院平房,水井等组成。</p><p class="ql-block">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树圃,石屏人,1903年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云南盐运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辛亥革命后回到云南,致力于学术和地方史学研究,著述频车。</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p><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为民巷16号石屏朱氏私宅。该建筑建于清代,坐西向东,整座房屋建筑结构精美,具有石屏民居特点。占地面积840平方米,由大门、二门、倒座、厨房、过厅、两厢、正房组成。整座房屋结构严谨,雕梁画栋,青砖墁地,青瓦屋面,为重檐硬山顶建筑。朱氏始祖朱遇,明洪武年间迁居石屏,后居城东朱家寨,自朱煐雍正甲辰(1725年)科取进士后,朱家后裔进士如雨后春笋个个争相“冒尖”,道光乙丑(1829年)朱淳与朱家学、朱雘俩叔同科取进士,且朱淳点翰林,成为“一家同榜三进士”朱氏为“同门三进士”。故以“书香门第”著称于世。2016年被红河州公布为第七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现为石屏县图书馆古城分馆。</p> <p class="ql-block">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p><p class="ql-block">唱海菜腔跳烟盒舞</p><p class="ql-block">国家非遗薪火传承</p><p class="ql-block"> 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是保护传承、宣传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海菜腔、花腰歌舞等优秀民族民间歌舞文化的公益性群众组织,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位"原生态唱法"金奖获得者李怀秀、李怀福领衔创办,联合国家级、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石屏县文化馆、石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龙朋镇文化站相关工作人员负责传承基地培训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实施。</p> <p class="ql-block">石屏风</p><p class="ql-block"> 石屏风位于石屏古城西正街127号喻家大院内的喻氏民宅。据考证,这座石屏风是全新世早期形成的扇形钙华,已经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座石屏风的体积相当庞大,长约3.34米,宽约0.48米,高约2.78米。底部与地壳相连,看起来就像一幅盛开的扇型石花。在俞家大院门口,可以清晰地看到石屏风的正面和背面。</p><p class="ql-block"> 在石屏风上,有数百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小洞,大的有四十余个,小的有三百多。这些洞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有的洞深,有的洞浅,有的洞大,有的洞小。这些洞不仅使石屏风看起来更加美观,同时也体现了石屏风在建筑上的独特之处。在石屏风的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石屏风“三个字”这是由书法家沈鹏所题写的。在石碑的两旁,还有一副门联:"龙虎风云成聚会;石屏人文此根源。"这副门联形象地描绘了石屏风和石屏县的人文历史,表达了人们对石屏县的热爱和敬意。这座石屏风是石屏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当地人民视为珍宝。</p> <p class="ql-block">火车开进石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屏火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 石屏火车站‌,这座始建于1936年的车站,见证了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的历史变迁。车站因这条铁路而生,开启了石屏的铁路时代。1915年,个碧石铁路开始建设,历时21年,于1936年10月10日全线通车。车站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是滇越铁路的最西端终点站‌。</p><p class="ql-block"> 石屏火车站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法式小洋楼的典雅别致,红瓦、黄墙、绿窗的二层小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繁华的时代。站内的加水塔、路线牌、道口房等设施依然伫立,夕阳下的铁轨更是增添了几分寂静和冷清‌。</p> <p class="ql-block">创意酒吧、餐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