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十八代(刘忠)的美篇

单于十八代(刘忠)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赓续红色血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颂扬红军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重走红军长征路”摄影采风(4月14日)第七站——飞夺泸定桥</b></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控制泸定桥意味着可以保证红军的快速通过。飞夺泸定桥的胜利,为红军北上抗日开辟了新的通道,为实现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  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在中国革命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了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p> <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p> <p class="ql-block">  29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p> <p class="ql-block">  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极端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以惊人的勇气和速度迅速控制了桥梁。这次胜利展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成为长征途中一次决定性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p> <p class="ql-block">  飞夺泸定桥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上的胜利,更是红军精神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  飞夺泸定桥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精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要胜利,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  《飞夺泸定桥》是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彭加伦于1935年5月所写的短文,记述了这段战事,收录在1937年2月于延安编成、1942年正式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被选入人教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