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仇恨绑架你的理性认知

复兴刋

不要让仇恨绑架你的理性认知 <p class="ql-block">  常听有人这样说:"因为仇恨日本,所以不去日本旅游。"这种非黑即白的态度,看似充满爱国情怀,实则陷入了仇恨的窠臼。当我们将一个民族整体符号化为仇恨对象,用简单的情感宣泄代替理性认知时,思想就走进了死胡同。真正的大国心态,应当是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保持开放包容,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寻求文明互鉴。</p><p class="ql-block"> 一、任何理性的历史认知,都建立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精准定位上。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篇章,其责任主体是以天皇制军部为核心的统治集团,而非全体日本人民。战后日本社会对历史的反思呈现复杂面相:既有靖国神社的消极因素,也有《反战七十年决议》的进步声音;既有右翼势力的历史修正主义,也有广大民众对和平的真诚向往。这种多元性提醒我们,将对军国主义的痛恨等同于对整个民族的仇恨,是对历史的简单化处理。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责任通过反思历史来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罪责",但这种反思不应该演变为对特定民族的集体污名化。当我们在东京浅草寺看到中日两国游客共同祈福的场景,在京都岚山看到周恩来总理诗碑前的中日和平友好纪念雕塑,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超越仇恨的文明对话,才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p><p class="ql-block"> 二、日本列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它独特的美学。从奈良的唐招提寺到京都的枯山水庭院,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到现代的动漫文化,无不在诉说着这个民族对美的极致追求。当我们在金阁寺的镜湖池畔静观水影交辉,在美秀美术馆感受贝聿铭对"桃花源"的现代诠释,会发现那些被标签化的"日本人"形象,正逐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化符号。大阪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东京的老龄化应对措施、北海道的生态保护实践,这些现实样本为我们思考自身发展提供了参照。2019年大阪G20峰会期间,日本民众在暴雨中自发清理会场垃圾的场景,展现出的国民素质细节,值得我们理性审视而非情绪化否定。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说:"真正的理解始于对他者的具体观察",当我们用脚丈量这片土地,用眼睛捕捉真实的生活细节,那些横亘在认知中的偏见之墙,会在具体的体验中逐渐消解。</p><p class="ql-block"> 三、中日文化交流史本身就是一部互学互鉴的发展历程。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巨匠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实,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封闭排外,甚至简单的不去旅游,而在于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任何文明都无法在封闭中独立发展。拒绝去日本旅游,看似是一种情感表达,实则是将自己困在信息茧房里。当我们以开放心态走进这个邻国,既能在富士山的壮丽景色中感受自然之美,也能在长崎的原爆资料馆里深化对战争的反思;既能在寿司店体验职人精神,也能在社区活动中感受普通民众的生活智慧。这种多元的认知体验,正是构建理性民族心态的重要基石。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才是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气度。</p><p class="ql-block">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那些试图用仇恨筑起高墙的做法,最终都敌不过文明交流的大势。当我们放下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以理性态度区分历史罪责与现代文明,用开放心态拥抱多元文化,就会发现:日本旅游不是对历史的背叛,而是对文明对话的践行;拒绝仇恨绑架,才是对民族未来真正负责。</p> 欢迎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