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索

生产队长

<p class="ql-block">卢克索,又被古希腊人称为“底比斯城”,位于开罗以南。古老的尼罗河自南向北穿城而过,将它一分为二。</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信仰太阳神,认为人的生命也如太阳般东升西落。东底比斯,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神和生者的乐土,拥有壮丽的神庙和生活区;而西底比斯,是太阳降落之地,则是死者的国度,拥有法老和女王的陵墓。</p><p class="ql-block">生与死就这样在这座城中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追朔埃及历史,不可不去卢克索。</p><p class="ql-block">从开罗出发,沿着尼罗河逆流而上,向南飞行一个来小时,可以抵达卢克索。</p> <p class="ql-block">卢克索(Luxor),曾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都城(公元前16-11世纪),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遍布这座横跨尼罗河两岸的城市,保存着众多使人震撼的古埃及文明遗迹,每年吸引近千万游客前来探索。</p> <p class="ql-block">卢克索是古埃及法老统治的鼎盛时期中心,荷马史诗称其为“百门之都”,鼎盛期人口超百万。尼罗河东岸是宗教与权力的象征,集中了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等宏伟建筑;西岸则是法老与贵族的陵寝之地,包括帝王谷和王后谷。</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Temple of Karnak)是古埃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建筑群,位于卢克索北部尼罗河东岸,距今已有3900多年历史。作为太阳神阿蒙-拉的崇拜中心,它贯穿了古埃及中王国至希腊化时期,被誉为“古代世界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神庙始建于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55年),历经新王国(第18-20王朝)大规模扩建,至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2年)才基本定型。30多位法老参与建造,包括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阿蒙神原为底比斯地方神,因法老们宣称其“授权统治”,逐渐成为全埃及主神。卡纳克神庙因此成为国家宗教与权力的象征,财富与规模远超其他神庙。</p> <p class="ql-block">总占地面积约30公顷,由中轴线连接的10座塔门、多座庭院、圣殿构成。</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神殿</p><p class="ql-block">位于中轴线入口处,女王为彰显权力,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柱廊大厅,墙面浮雕描绘其“合法继承王位”的叙事。</p> <p class="ql-block">第二塔门前的8米高红色花岗岩坐像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重达1000吨,充分展现着这位法老的威严。神庙墙壁还刻有其卡迭什战役的胜利铭文。</p><p class="ql-block">卡迭什战役是拉美西斯二世为控制叙利亚与赫梯国王间发生在公元前1285年的一次作战,这场战役其实是打了个平手,双方都损失不小,最后以达成一纸合约的方式结束了两个国家的敌对。但是这並不妨碍拉美西斯二世拥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使得他成为一位强大的国王,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设者。头顶着这些光环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Ramesses II,Ramesses the Great)在位约67年,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这些盛誉。</p><p class="ql-block">同时这也说明在古埃及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埃及人确实即不乏开疆拓土的野心,也不乏斩关夺隘的英雄和实力。</p> <p class="ql-block">柱厅墙壁保留《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拉美西斯二世战记等珍贵史料,是研究古埃及军事与外交的关键文献。</p> <p class="ql-block">进入神庙,首先会引起游客观注的,是方尖碑。</p><p class="ql-block">埃及神庙的方尖碑是古埃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之一,其独特的形态、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古代世界工程与艺术的结晶。</p><p class="ql-block">方尖碑最初是太阳崇拜的产物,其尖顶设计模仿金字塔,表面常包裹金、铜或金银合金,以反射阳光象征太阳神拉(Ra)的永恒光辉。古埃及人相信方尖碑能传递太阳的能量,成为连接人间与神界的媒介。</p><p class="ql-block">法老常在重大事件(如加冕、军事胜利)时竖立方尖碑,作为权力与神权的双重宣言。碑身四面刻有象形文字,记录法老的功绩、祭祀活动或对神灵的献祭,兼具纪念性与宗教性。</p><p class="ql-block">方尖碑由整块花岗岩(多采自阿斯旺)雕刻而成,高度通常在20米以上,重量可达数百吨。其外形遵循严格的修长比(9-10:1),顶部逐渐收窄成金字塔状,底部为方形基座,体现古埃及人对几何对称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埃及现仅存约11座方尖碑,主要分布在卢克索、卡纳克和阿斯旺等地。例如:</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保留两座图特摩斯一世和哈特谢普苏特的方尖碑,其中一座因断裂倒塌后被重新竖立。</p><p class="ql-block">卢克索神庙:拉美西斯二世的方尖碑仍矗立,其“姊妹碑”现藏于巴黎协和广场。</p><p class="ql-block">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大规模掠夺方尖碑,现存25座中约半数分布于欧美国家:</p><p class="ql-block"> ◦ 罗马:最多时达12座,如拉特朗圣殿广场的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高32米)。</p><p class="ql-block"> ◦ 巴黎协和广场:拉美西斯二世的粉红花岗岩碑,1836年由穆罕默德·阿里赠予法国。</p><p class="ql-block"> ◦ 纽约中央公园:图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与伦敦的那座原为一对。</p><p class="ql-block"> ◦ 梵蒂冈:无字方尖碑,传说因见证圣彼得受难而从未倾倒。</p> <p class="ql-block">埃及神庙的方尖碑不仅是古代工程的奇迹,更是权力、信仰与艺术的交织体。它们从尼罗河畔到世界各大都市的迁徙,映射了人类文明交流与冲突的复杂历史。如今,这些沉默的巨碑继续诉说着古埃及的辉煌,并引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性思考。</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最使人震撼且留连难返的当属大列柱群(Great Hypostyle Hall),这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其规模与设计至今仍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大列柱厅位于卡纳克神庙主殿区域,由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一世始建,经谢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两代法老续建完成(约公元前1302-前1224年)。</p> <p class="ql-block">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长366米,宽110米,由134根巨型石柱支撑,分为16排,形成纵深交错的“石柱森林”。</p> <p class="ql-block">中央12根“擎天柱”:高21-23米,直径3.57-5米,顶部可容纳近百人站立,是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石柱。</p><p class="ql-block">外围石柱:高12.8-15米,直径2.74米,顶部呈纸莎草花状或莲花状,象征尼罗河畔的自然植物。</p><p class="ql-block">每根石柱由多层鼓形石块垒砌而成,部分石块重达数吨,石柱表面刻有垂直凹槽以增强抗风压能力。</p><p class="ql-block">柱顶横梁长9.21米、重65吨,其承重设计展现了古埃及人对几何与力学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柱厅高度约25米,通过高侧窗引入光线,形成明暗交替的神秘氛围,契合法老“王权神化”的宗教需求。</p> <p class="ql-block">柱身及墙面布满象形文字和浮雕,记录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卡迭什战役、宗教仪式及法老功绩,是研究古埃及军事与外交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部分浮雕描绘了太阳神“拉”与法老的互动场景,体现“君权神授”的统治理念。</p><p class="ql-block">柱厅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过渡空间,信徒在此通过狭窄的侧廊仰望巨柱,产生对神明的敬畏感。</p><p class="ql-block">中央区域曾用于供奉阿蒙神像,节日期间神像通过仪式从圣坛移至此处接受朝拜。</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的建筑技术(如巨型石柱承重结构)影响了希腊与罗马建筑,其轴线布局成为后世宗教建筑的范本。德国考古学家曾评价:“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权力与信仰的交织,是人类对永恒最宏伟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br>烈日当空。</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四月的太阳,已经足以把我烤焦了。这使我突然意识到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的本质含义。</p><p class="ql-block">从神庙出来,导游建议去游览一下尼罗河。</p> <p class="ql-block">尽管知道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但从来没有想像过尼罗河的水量如此巨大。</p> <p class="ql-block">大型游船从河中穿过,驶向更加上游的阿斯旺。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没有为埃及游规划更加充裕的时间。听说阿斯旺那边,还有不少值得游览的神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