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手记之一

驮梦歌者

<p class="ql-block">普查手记</p><p class="ql-block">2024年的秋天,我作为一名老文博人,又荣幸地加入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行列。这是自己对事业热爱的延续,也是这座城市对我的另一种信任。当我穿上普查队的队服时,心里别有一番久违的热流。</p><p class="ql-block">文物普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特意让一位从事石雕行当的兄弟,为我雕刻了一件我创意的作品《荔在千秋》,作为我们出征的代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56年开始,在普查基础上,1961年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公布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81年开始,普查覆盖面积比第一次普查明显增大,第三次普查基本实现了对全国文物资源的总体掌握,有力促进了文物法制建设。</p><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为文物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在普查基础上,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二批至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也公布了多批次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2007年起,国务院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参加了这次普查。我和文博同仁们一起,历时5年时间,完成了我所在城市的文物普查任务。据国家公布的数据显示。这次普查全国共登记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查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和基本情况,掌握了文物资源大量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p><p class="ql-block">通过参与第三次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我对文物的内涵、价值认识不断深化,也对文物类型更加清晰。可以说,知道文物普查,扩展了文物保护对象,完善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了文物事业跨越式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16年,我也在文博岗位上退休。历经16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低级别文物保护状况引发全社会关注。自己作为一名文博老兵,深知不管从党中央要求、事业发展需要还是人民群众期待出发,我们都需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p><p class="ql-block">通过普查,可以全面掌握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可以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普查,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全面落实保护第一要求,加强文物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普查,明确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促进文物活起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对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要求的认真贯彻、深入践行、全面落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