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赵驰作品】 ‍义顺魂兮不泯——清明节游义顺公园与忠邦城散记

童赵驰

<p class="ql-block">  四月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最美天;四月亦是感恩先祖,祭奠亲人的季节。清明节的新加坡,没有北国寒冽的风,也没有层峦叠嶂的陵园,但一样有心念亲贤的思绪,飘荡在碧空清风之中。</p><p class="ql-block"> 晨光微露,我和同伴步入义顺公园。枝头新绿,草木微湿,雨后的空气里仿佛带着淡淡的黄梨香气,似是岁月遗留的记忆。穿过一片静谧林荫,林义顺先生的塑像赫然在前。他神情庄严,目光如炬,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他深爱并为之奔波半生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先生自广东澄海而来,年少孤苦,却志向高远。他不仅以橡胶与黄梨之业开创南洋商界的新局,更以赤子之心投身民族救亡的洪流。他是企业家,是革命者,是新马华社的奠基者,更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在塑像前摆放新鲜的菊花,我肃立低头默哀,静静站立;我仰望先生的塑像,敬仰先生的伟岸;我也默然躬身,心潮起伏。百年光阴流转,先生早已作古,但“义顺”二字,却在这座城市中留下了太多痕迹:义顺地铁站、义顺集镇、义顺小学,乃至街道“峇顺芭路”(Bah Soon Pah Road)……这些地名,不仅是对一位先贤的缅怀,更是历史对他功绩的默然铭记。</p> <p class="ql-block">  在义顺公园的历史展板前,我驻足良久。墙上一张老照片上,是青年时期的林义顺,西装革履,眼神坚毅。展板旁的注解中写道,他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早年筹资支持辛亥革命,后更积极在南洋宣传三民主义。谁能想到,这位后人称之为“黄梨大王”的实业家,竟曾是南洋革命之火的重要燃薪者?</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林义顺先生虽商贾出身,却胸怀天下。在国家存亡之际,他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慷慨解囊,甚至奔走呼号。无数南洋华人,在先生影响下,明白了“生而为人,岂可无国”的道理。这是一种思想的启蒙,也是一种情怀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出公园,顺道前往不远处的忠邦城。这里热闹非凡,是新加坡北部颇具人气的商业与文化综合体。初看似寻常市集,细走其中,却可感受到城市与记忆交织的力量。忠邦之名,是林义顺先生为 次子取的名字,取“忠诚报国,保家为邦”之意,忠邦城之名即是为纪念林义顺先生,亦有纪念早期华人革命志士之义,林义顺当属其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忠邦城的文化长廊还有一方小型展览,陈列着早期义顺一带的风貌照片,有胶林成荫的三巴旺,有果实累累的黄梨园,也有先生曾亲笔题名的信札。看着这些,我仿佛听见岁月低语,看见一位华侨巨人,在黎明未启的南洋土地上,以一己之力,开辟未来的踪影。</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本是追思先人之日。而今日所思者,并非亲族,而是这位素未谋面的前贤。这种追思,是文化的回响,是精神的共鸣。因为林义顺先生的生命轨迹,不仅属于他自己或其家族,更是整个中华侨社在东南亚拓荒史中的一笔浓墨重彩。</p><p class="ql-block"> 离开忠邦城,我们在一间老巴萨歇脚,墙角竟有先生名言之拓:“自强不息,义利兼顾。”此八字,恰为其一生写照。他以实业兴邦,以义举报国,既怀济世情怀,亦行实干之道。今天的新加坡,虽已风貌更迭,但“义顺”精神仍流淌于城市的血脉之间。</p><p class="ql-block"> 走出巴萨,天光已暮。晚霞洒在地铁义顺站的牌匾上,那几个汉字熠熠生辉。我默然回望,忽觉心中一热。一个人的名字,能成为一座城的记忆,这,或许就是永恒的另一种形式。</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会说谎,也从不吝啬于回报那些为时代奔走呼号的灵魂。林义顺先生,这位在橡林与黄梨园中行走的实干者,这位在星洲夜雨中呐喊的民族之子,他的事迹早已沉入这片土地的根脉,而后人——如你我——唯有记住,感念,并传承。</p><p class="ql-block"> 愿今日之义顺,明日更义顺;愿林公之精神,世代不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