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晴空万里。</p><p class="ql-block"> 今日随震泽站集体出游,目的地为扬州。首站便是声名远扬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是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专题博物馆。它坐落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建筑风格融合新唐风,将传统与现代之美完美结合,总面积约7.9万平方米,由展馆、大运塔和今月桥三部分组成。登临大运塔,可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胜景。</p> <p class="ql-block"> 清晨七时自无锡启程,九时三十分抵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型建筑,形似一艘航船。从船艉绕至船艏,方见正面乃是大运河博物馆入口广场。</p> <p class="ql-block"> 参观大运河博物馆需提前网上预约,主管联络人事先未予提醒,至现场方知此要求。幸而从导游处得知,可持优待证至入口处补办手续,进而直接入馆,省却排队之劳。见长长的队伍,心中不知是愧疚还是庆幸,然留给大家游览的时间无多,亦无暇纠结,遂抓紧时间入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共设14个各具特色的展示空间,观众在此可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变迁,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意义,体会古代水工的智慧,以及大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获取关于造船技术、风土人情与沿线自然生态的知识,领略东方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与哲学思想。此博物馆实为人们感受运河遗产魅力、享受文化休闲的佳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1号馆名为“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核心展馆之一,集中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科技及其对沿线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1号馆以“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为主线,借助文物、模型、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系统展现大运河250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展览内容涵盖运河的开凿、漕运体系、水利工程、沿岸城市繁荣等主题。</p> <p class="ql-block"> 在文物与场景复原方面,展出大量运河相关文物,如唐代船型砖、宋代沉船遗物、明清漕运文书、镇水兽、古钱币等。复原重要历史场景,如洛阳含嘉仓(唐代国家粮仓)的碳化谷物、运河码头风貌等,直观展示运河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 工程科技展示部分,通过模型、动画等手段还原古代水利工程智慧,如船闸、水坝、堤防的设计(如山东南旺分水工程、清口水利枢纽等),展示运河开凿工具、河道维护技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大运河最早河段)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再到元明清的完善,以时间轴形式呈现运河的演变。重点展示运河在军事、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例如漕运制度如何支撑古代王朝的运转。</p> <p class="ql-block"> 1号馆的“5G大运河”展区,借助全景影像、裸眼3D技术,让观众“穿越”至运河沿岸城市(如杭州、苏州、北京),感受水乡风情与漕运盛况。</p> <p class="ql-block"> 匆匆参观完1号馆,路过2号馆,见长长的等待队伍便径直前往3号馆。3号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两个常设展厅之一,展厅面积约3100平方米。展览突破常规展柜陈列模式,以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方式,打造出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可互动体验的空间。入口以船行至岸边展开,一条主街串联起不同时空的运河故事。观众能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多维度体验,身临其境开启穿越时空之旅。踏入此地,仿若穿越至宋朝古街。大运河为沿岸城市带来交通便利与经济繁荣,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繁华市井完美再现,处处古色古香。一些年轻人穿上汉服拍照打卡,仿佛一秒回到古代,漫步其中,能真切感受大运河曾经的昌盛。</p> <p class="ql-block"> 因时间关系,径直上了二楼,5号馆名为“傅抱石与他们”,展览由江苏省国画院将典藏文物活化利用而举办。展览分“丹青往代”“其命维新”等板块,从古代书画到新金陵画派作品,由古及今讲述新金陵画派源流、发展与创造。以傅抱石为主轴,84件院藏精品展现其独特艺术风格,凸显浓厚家国意识与现实关怀,不容错过。</p> <p class="ql-block"> 路过6号馆,顺道进去一瞥。“运河湿地寻趣”是一个科普馆,特别适合中小学生参观,主要展示与大运河相关联的湿地生态系统。馆内陈列诸多动物标本,如色彩斑斓的蝴蝶标本,还有对一些动物的介绍,使参观者直观了解运河湿地的动物种类。通过相关展示手段,呈现出运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环境,让人们认识到湿地如神奇的宝石般守护着草木鱼虫,如美丽的丝带般的运河连接着江河湖海,以及不同季节湿地里动物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 7号馆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该展厅以丰富的展品和互动体验,全方位展示大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乐韵流淌”展示运河两岸的传统音乐、曲艺和戏剧,还有乐器、戏服、皮影的制作展示,观众甚至可在“唱吧”一展歌喉;“形色天成”聚焦传统美术和技艺,如年画印制、核舟雕刻和苏绣针法,传承人还会现场展示精湛技艺;“民俗万象”通过沉浸式影音空间,让观众领略节庆民俗、体验传统仪式,并感受运河沿岸的方言特色。</p> <p class="ql-block"> 8号馆“河之恋”是一个极具科技感和艺术感的数字化专题展厅。展览以“水”“运”“诗”“画”四个篇章为核心,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裸眼技术理念,突出声、光、电、形、色等方面的流动效果,营造出极具创意和新意的沉浸式体验。展厅采用无隔断和造型艺术布局,空间顶部悬挂有半透明古代凉亭轮廓造型装置,河水从四面八方倾注而下,与360°巨型环幕、地面互动投影共同营造出幻象空间。在此,观众可感受到水的不同形态,从自然到历史,从经济到文化,全方位领略大运河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9号馆为“紫禁城与大运河”展厅。该展厅通过“运河漂来紫禁城”和“天下美物聚宫城”两个部分,详细阐释了紫禁城的营建与大运河之间的密切关系。展厅展示大量北上宫廷的文物,包括瓷器、漆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清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也体现了大运河作为重要运输通道的功能。通过这些展品,观众可清晰看到大运河如何将各地的物资汇聚到京城,进而支撑起紫禁城的建设和宫廷生活的运转。此外,展厅还运用了丰富的展示手段,如场景再现、多媒体互动等,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运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10号馆“隋炀帝与大运河”展厅,是一个以隋炀帝杨广与大运河关系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展览通过文物、场景再现、文字展板等形式,讲述了隋炀帝与扬州及大运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刚刚看完前言,尚未细观,便接到催促电话,大部队已在馆外等待。为不影响集体行动,遂匆匆归队。如此匆匆忙忙中以特种兵方式在馆中走了一圈,亦为今后仔细参观提前打个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