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诗意?‍——用新的眼光去观察熟悉的旧事物——黄梵教授墨尔本诗歌创作讲座有感

南极360艺术空间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2日下午两点,一群热爱文学的朋友们聚集在莫那什大学的一间教室里,聆听诗人、小说家黄梵教授解读了诗歌与小说的创作思路与方法。短短两个多小时生动形象的分析讲解,使我脑洞大开,对诗歌写作有了一种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本来朋友发来邀请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正值墨尔本学校假期,时间宽裕,便想着去听一听“成为诗人”是否真有捷径。没想到,这一听,竟像久旱之后的春雨,让我沉睡许久的诗意再次苏醒。</p> <p class="ql-block">  黄梵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从如何进入诗歌讲起,结合一些实例阐述了《写作的真相:诗与小说的底层逻辑》,他提出了几个非常具体而实用的方法:从写实的客观意象出发,转向主观的联想与比拟;鼓励“错搭”思维,让原本无关的事物通过比喻建立新奇的联系;强调比拟之间要有内在相似性,不能毫无关联;同时提醒我们,诗歌要有隐喻和象征,不能只是“白开水式”的写实。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观察出新意,即用新眼光去看旧事物,进而产生灵感。这些看似简单的技巧,其实蕴藏着<b>诗意</b>生成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黄梵教授还强调,写诗还是有技巧的,一定要掌握创作方法,再勤加练习,普通人也能成为诗人。这句话让我颇受触动。许多时候,我们对诗歌怀有敬畏,却也因此裹足不前;而这些年看到一些诗作,欠缺诗意,让诗的审美失去了魅力。黄梵老师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诗意之风重新吹进日常。他还鼓励大家在现场尝试“错搭”,引发了众人的奇思妙想,诗意顿时弥漫开来。</p> <p class="ql-block"> 讲座结束后,我开始阅读黄梵教授的宝典,试着依照他的方法去“错搭”,并写下一首名为《风的低语》的习作。那是清晨醒来,一个从“窗外的风”出发的意象,通过“撩拨昨夜未眠的梦”的联想,渐渐引出风的象征意义——它是低语、是暗涌、是思绪的化身,也是不曾寄出的梦的归处。写完的一刻,我恍然明白,所谓诗意,并不遥远,它也许就藏在一杯茶的雾气中,藏在风掠过窗纱的那一瞬。</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非要成为他人眼中的“诗人”,而是要学会<b>用诗的方式感受世界</b>,回应内心,丰盈自我。这也许,才是黄梵老师讲座真正带给我们的——一种对生活更深的敏感和开放的心灵修行。</p> <p class="ql-block"><b>黄梵:诗人、小说家、学者</b></p><p class="ql-block"> 198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飞行力学专业, 留校任教,副教授。1989年与岩鹰创办《先锋诗报》(1-9期),1990 年与车前子等人创办民间诗刊《原样》(1-3期)。1988年起在国内外发表诗歌、诗论,近年除诗外还发表了大量小说、随笔。作品被译介至英、美、德。</p> <p class="ql-block">  代表作《中年》入选“新诗百年百首”等,被联合报主编称为近年在台湾最有读者缘的大陆诗人。 出版有《月亮已失眠》《南京哀歌》《第十一诫》《浮色》《等待青春消失》《女校先生》《中国走徒》《一寸师》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