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 》, 小提琴 🎻

孔雀开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乐曲欣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苏联小提琴家伊格尔·奥伊斯特拉赫(大卫·奥义斯特拉赫之子)演奏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小提琴家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伊戈尔·戴维多维奇·奥伊斯特拉赫1931年出生于敖德萨,父亲是杰出小提琴家大卫·费多罗维奇·奥伊斯特拉赫。伊戈尔童年时代父亲已声名显赫,他耳濡目染,为父亲的小提琴声深深着迷。六岁时,伊戈尔开始跟随老师正式学习小提琴。两年之后,父亲开始成为他的主课老师,但不久后他重新坐在了钢琴前,因为当时家里人认为他似乎在钢琴演奏方面更有天赋。后来还是小伊戈尔自己作出决定,并最终说服父母,重新开始学习小提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伊戈尔在20世纪的下半叶逐渐成为苏联小提琴演奏学派在国际上占有代表性位置的演奏大师。1958年起,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成为莫斯科国家爱乐乐团的独奏家。1968年,伊戈尔第一次登上指挥台,指挥了莫斯科爱乐乐团,并于1968年在哥本哈根作为指挥首次亮相。但因为他在演奏技艺和风格上都处处体现出父亲所留下的痕迹,致使伊戈尔一生都未能摆脱他父亲带给他的无形压力。人们只要提起伊戈尔,便会不由自主地将他与那位在小提琴演奏史上多少年才能出一位的奇才父亲相比较。这种自然形成的现象,对于他来说“有苦难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伊戈尔与苏联钢琴家娜塔莉亚·泽尔萨洛娃结婚,并与妻子在合奏团中担任演奏员长达五十多年。两人都是莱比锡门德尔松和舒曼协会的荣誉会员。伊戈尔的儿子瓦列里继承了家族传统,曾多次赢得小提琴比赛,是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b></p> <p class="ql-block">摘自音乐周报“小提琴家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品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钟》又名泉水, 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升g小调,稍快板,6/8拍。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记载,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第三年他创作了全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钟》即以此曲为基础而写成。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4分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斯特的《钟》(La Campanella)此曲原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李斯特听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随即改编为钢琴作品。为其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此曲旋律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当时的钢琴发展来看,其艰深程度被视为“不可能弹奏”。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要不断出现“轮奏”(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变八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部分。当中最难的段落在以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一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834年李斯特采用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的主题写成一首钢琴幻想曲,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作品67)中的第三首,题作《钟》。用变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华丽的演奏技巧和钟声的效果。全曲的基本结构是三段式,因各个段落多次变化反复而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其中的这首《钟》,就是李斯特借鉴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题改编发展而成的。这是李斯特众多钢琴作品中最经常在音乐会上被演奏的代表作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小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被李斯特转化为更加出神入化的钢琴演奏技巧,他把轻盈活泼的小提琴主题移植到钢琴上,以各种不同的织体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音区作了形形色色的变奏,我们可以从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断奏、跳弓,十分新颖的在钢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像同音上的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左手远距离的八度大跳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骇世惊俗的,超乎一般钢琴家的能力极限,令当时的听众叹为观止。</b></p> 摘自百度百科“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