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行 不虚此行

马爱平

<p class="ql-block">三月三,我们兄弟姐妹聚合去赣州。八百公里之遥的路程,坐高铁只需五个小时左右。</p><p class="ql-block">在舒适的车厢内,望窗外掠过黛色的山峦,金黄色油菜花,真是江南春来早!</p><p class="ql-block">赣州西站距城区二十几公里,出租司机热情好客,途中绘声绘色介绍赣州的风土人情。他说赣州是个风水宝地,城下有只巨大的乌龟驮着赣州城,卧在章江、贡江二水之间。二江汇合成赣江处就是龟交尾,如遇洪水,整个城市就会浮起来,所以赣州从未发生过涝灾。</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赣州一直是江西的省府,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苏轼、辛弃疾、岳飞、王阳明都到此留有墨宝。还有抗战时期蒋经国先生在赣州担任行政督察,推动赣南新政,留下了不少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新区万象城53层楼,平生第一次住在这么高的酒店,一眼望去,高楼林立,幸亏有中央公园缓解视线。</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到赣州文庙。它位于章贡区厚德路,规模挺大,占地面积有13000平米,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有万仞宫墙、广场、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等。</p><p class="ql-block">文庙左右两侧是小学,慈云塔在右边学校内,正在修理。</p><p class="ql-block">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文庙出来没走多久就到了福寿沟博物馆。福寿沟是北宋熙宁年间由刘彝主修、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排水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并通过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同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p><p class="ql-block">福寿沟已经沿用了千年,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排水道的主要构成部分‌。目前还有1.9千米仍保留古代的形制和材料。想起昨天司机说起赣州不会涝,原来古人的智慧在恵及今人啊!</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图文并茂,用现代科技展示古代建筑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取名福寿沟,在博物馆内得到了解释:因为其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和"寿"二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侧的魏家大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院始建于嘉庆年间(1799-1820),定型于民国初年,已有200年历史,是赣州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城市家族民居建筑,也是赣南客家颇具代表性的“九井十八厅”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魏家大院走不久就到灶儿巷。它曾是宋赣州阴街的东段,保留着宋代街道的格局。清朝初,很多衙役住在这里,因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又叫皂色,所以人称之为皂儿巷。有趣的是正门牌坊上写着"灶儿巷"取之谐音吧!(截屏)</p> <p class="ql-block">灶儿巷许多房屋破旧不堪,空空如也,要修复这个巷,恢复当年烟火,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这儿怀古抚今倒不错。</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气势恢宏,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北宋砖砌石城墙。</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浸透了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建春门</p> <p class="ql-block">涌金门</p> <p class="ql-block">八境台屹立在古城墙上,造型美观,楼台是眺望章江、贡江、汇流成赣江自然风光的绝佳位置。八景台始建于北宋,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变迁。古今许多名人登高抒发,留下传世名篇。</p> <p class="ql-block">(截屏)</p> <p class="ql-block">(载屏)</p> <p class="ql-block">贡江上的古浮桥,有800多年历史。它是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古人的智慧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南宋诗人辛弃疾,在赣州任职时写下千古名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从此郁孤台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郁孤台‌始建于唐代,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从古至今,许多名人来此探古怀旧,李渤、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郭沫若等都曾在此留下诗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踏进郁孤台,江泽民书写的辛弃疾词悬挂在墙,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郊6.8千米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是圆形的,赣州围屋是方形的。龙南的围屋群一定要去看一下。从赣州坐高铁到龙南只有一站。</p> <p class="ql-block">在搜索去龙南围屋时,意外发现龙南杨村的太平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赶紧打车直奔。</p><p class="ql-block">太平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系南赣巡抚王守仁(阳明)为纪念平定“三浰”而建,后损毁。现桥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这里群山起伏,周边没有居住的民宅,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什么游客。这座独特的桥孤零零屹立在太平河上,美丽安静,散发着醇浓的古味。</p> <p class="ql-block">燕翼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客家围屋。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竣工,由杨村的富户赖福之所建。</p> <p class="ql-block">燕翼围的名字取自《山海经》中的“妥先荣昌,燕翼贻谋”,寓意深远,寄托了对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围屋内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p> <p class="ql-block">燕翼围高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占地面积1367.58平方米,全围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每层对称建房34间,共136间房,建筑面积3741.12平方米。燕翼围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最为坚固的围屋,当之无愧地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关西最大的围屋一一关西新围。</p> <p class="ql-block">赣州有几百幢客家围屋,数关西新围规模最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方形围屋,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围屋。</p><p class="ql-block">关西围屋由名绅徐名钧所建。当年他做木材生意发了财,又开拓药铺等其他产业,钱多多,子女也多多,于是在清嘉庆三年(1798年)开始建造新围,化了十几年时间,投入几百万银子才建成。</p><p class="ql-block">从远处看,关西新围"背山面水,左右围护,坐北朝南,前低后高",充分体现风水宝地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是赣派建筑风格,有水井,宽敞的空间,祠堂两边蹲立的石狮子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穿梭在围屋内,曲径通幽,圆形的拱门,地上铺着鹅卵石。有祠堂、有天井、有炮楼;有夫人和儿子的独立套房间,门门相连。</p> <p class="ql-block">围屋主体建筑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八厅堂,呈现九栋十八厅格局。</p> <p class="ql-block">围屋是有14个天井共282间主房的豪华大宅。</p> <p class="ql-block">这个橱柜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这是仆人居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为抵御土匪盗贼,围屋四角建有炮楼四座,家丁自然无数,这是家丁习武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这么大的围屋,大门却不大,可见当年主人为人很低调。</p> <p class="ql-block">西昌围是老围,呈半圆不规则。</p> <p class="ql-block">依山就势而建,古风浓郁。</p> <p class="ql-block">在西昌围与关西新围之间有小花洲及徐氏花园遗址,是属于关西新围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小花洲占地面积有3600平方米,当年这里有三大书房。徐氏家谱上记载,道光年间,关西一下就出了四个翰林,三个是徐老四的子孙,还有一个是他的孙女婿。</p> <p class="ql-block">从残坦断壁中可见当年花园、书房的规模以及环境的优美。</p> <p class="ql-block">赣州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使我们身临其境,大开眼界,真的不虚此行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