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儿时柴火灶的温馨时光与美食享受

冬冬

<p class="ql-block">“柴火灶”与“大锅饭”,这些七八十年代农村的常见场景,对许多孩子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是他们童年时的日常。每当农忙时节,大人们忙碌于田间地头,而孩子们则承担起了准备一日三餐的重任,与锅台为伴,体验着烹饪的乐趣与挑战。</p> <p class="ql-block">烧火的过程同样需要技巧和经验。烧锅的燃料种类繁多,包括枯枝、树叶、野草、秸秆以及废家具等。冬季时,还会将剩余的稻草和干柴堆放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一种特殊的燃料叫牛屎粑粑,将其贴在墙上晒干后使用,煮出的稀饭会变得格外粘稠。烧火时,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需要灵活调整以确保烹饪的效果和安全性。古人有言:“人要虚心,火要空心。”这强调了虚心与火候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烧火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燃料的添加量,防止因缺氧而熄火。同时,在吹气助燃时也要小心谨慎,以免被烫伤。</p> <p class="ql-block">大锅煮饭烧菜之所以香气四溢,秘诀在于铁锅的快速传热和柴火的高热值。这种烹饪方式既适合大火爆炒,也适宜小火慢炖,而且锅底面积广泛,使得食材受热均匀。再加上农村自产的土菜,原汁原味,自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大锅饭的另一大美食则是“锅巴”。在那个年代,打两个鸡蛋,泡一碗锅巴,配以盐、酱油、猪油和葱花,便成了一道美味的“垫肚子”佳肴。炕锅巴是每个烧饭人的必备技能,将锅巴两面炕至金黄,既焦又不糊,既脆又不硬,吃起来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