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东合桥夜语

心墨轻语

<p class="ql-block"> 周卡宁</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三十五年前的蝉鸣里,我背着运动包奔赴百色,中山路的冰棍车、向阳街的梧桐叶,是红城最初的模样。而今病中重返,病床窗棂框住桥塔轮廓——暮色里的东合大桥以霓虹璀璨,拥抱旧时光里的脚印。当江风漫过鬓角,钢索与倒影叠映少年与中年的剪影,于是铺开纸页,为时光与重逢写一曲夜的私语。</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5日的暮色中,右江宛如一匹被暮色浸染的绸缎,在晚风里轻轻舒展褶皱。我从病房的窗口望了整日落日,此刻终于踱步到桥边——东南风裹挟着20℃的温润气息,掠过水面的浮萍,将对岸百色饭店渐变的霓虹揉成细碎的金箔,撒在粼粼波光之上。这风曾在三十五年前吹乱过少年的鬓角,那时我总在赛后的黄昏趴在向阳大道的栏杆上,看三轮车突突驶过,载着满街橙红的夕照,远处右江的货船也在突突作响,载着暮色驶向模糊的地平线,却从未想过,多年后会以这样的方式,与右江的夜重新相认。</p> <p class="ql-block">桥塔上的“东合大桥”四字在鎏金轮廓中苏醒,与江心的倒影相映成趣。作为百色首座花瓶式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它于2012年通车时,我已在异乡奔波多年,只在新闻里见过它初绽的雄姿。此刻LED像素灯沿着桥身蜿蜒,红、黄、蓝、绿的光带交替流转,将桥体幻化成流动的彩虹。晚风拂过斜拉索,发出低吟,与桥下的车流声交织成夜的协奏曲——忽然想起十六岁那年,在地区运动会的看台上,我曾对着中山路的灯火发怔,觉得城市的夜晚像撒了一把碎钻,而此刻的东合桥,正用更耀眼的璀璨,续写着当年未做完的梦。</p> <p class="ql-block">凭栏而望,园博园的大红圆环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一枚朱砂痣点染着城市的古韵。2021年“大美右江”项目竣工后,江滨一路的栏杆水帘与东合瀑布投影,将两岸妆点成沉浸式光影剧场。当激光束在江面投射出百色起义的历史画卷,浪花忽然有了温度——那些在课本里读过的烽火岁月,此刻正随着波光流动,与记忆中中山路的冰棍车、田径场的煤渣跑道重叠,让红城的夜有了血脉般的震颤。</p> <p class="ql-block">桥面上,行色匆匆的车辆在光带中穿梭,尾灯连成星河。桥头的直播摊位亮起补光灯,歌者正唱着改编的《映山红》,嗓音被江风送向远方。有人在桥边放生鱼苗,涟漪打破倒影,惊起一对夜游的白鹭——它们振翅时带起的水花,恍惚间成了三十五年前的汗水,滴落在地区运动会的领奖台上。2019年那个被救起的青年,或许也曾像当年的我,觉得城市的灯火太遥远,而东合桥始终以宽厚的臂弯拥抱每一个路过的灵魂,无论是奔跑的少年,还是踱步的中年人。</p> <p class="ql-block">夜渐深,江雾漫过桥面,将灯光揉成朦胧的光晕。我沿着桥底的盘旋楼梯而下,桥墩上的涂鸦在射灯下显露出斑驳的色彩。不知哪位诗人在护栏上刻下“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字迹在岁月中渐渐模糊——当年在田径场背过的卞之琳诗句,此刻竟与眼前的桥、流动的江、重叠的时光完美契合。原来不是桥装饰了夜色,而是每一个在桥上走过的人,都成了时光长河里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望,东合桥已化作缀在右江腰间的明珠。江水悠悠,带走了无数故事,却留下这座桥,见证着百色从红色老区向现代化城市的蜕变。而我,这个曾在它“年少”时匆匆路过的少年,如今在它“盛年”时重逢,终于读懂了它钢索里的坚韧、倒影里的温柔——原来时光从未真正流逝,它只是把蝉鸣、霓虹、汗水与晚风,都酿成了右江的粼粼波光,在每一个春末的夜晚,等待与旧人重逢。</p><p class="ql-block">就像今晚的风,掠过2025年4月15日的右江,掠过近半百的鬓角,也掠过三十五年前那个在田径场数星星的自己——我们都成了东合桥夜语里,永不褪色的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2025年4月15日•广西百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