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由田沁鑫任导演,张昆鹏任编剧,辛柏青担任主演的话剧《苏堤春晓》自2024年10月在杭州、2025年2月在上海巡演以来,一直走红。</p> <p class="ql-block">话剧《苏堤春晓》最近几天入驻成都巡演,被誉为“陪苏大人回家”,“陪苏大人省亲”的文化盛宴,狂掀一股东坡家乡人的观演热潮。原定3月28、29、30日演出三场,使得组委会不得不决定于4月1日、2日再加演两场,即便如此仍一票难求,足实可见川人的文化素养、精神追求以及对一代文豪的衷心爱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儿提2个月为我们抢到了2025年3月30日午场《苏堤春晓》话剧演出票,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国家级演员出演的话剧,去接受和体验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感受东坡先生文人的风骨,完成文明传承的纵跃。今天如愿抵达成都高新中远大剧院,内心激动万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堤春晓》以“苏东坡”为题材,讲述了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期间,带领百姓打造人间天堂、为民生幸福奋斗的故事。该剧选择从“北宋公务员”视角切入苏轼生平,通过“苏堤治水”“赈济灾民”等场景,将诗词意境与民生实践交织,凸显士大夫“躬身入局”的家国情怀。不仅展示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哲学,还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和创意元素,使传统历史人物跨越时空向我们走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苏堤春晓,更多是以西湖十景之一被提起。这条南北纵贯西湖的长堤,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为解决西湖淤塞、农田干旱的困境,力排众议,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的一项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宋时文人浪漫,还在堤上遍植杨柳、碧桃,形成“一株杨柳一株桃”的独特景观。每当春风拂过,柳丝轻扬,南宋画家便将此景命名为“苏堤春晓”。苏堤,从此成为文人雅集的场所,诗画唱和间浸润出了“西湖十景”的审美体系。如今,它仍是杭州人探春、踏青的首选地,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联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次观赏话剧,真的太喜欢了,这是一个很新的剧,这个新是内容是表达是观点。用现代的的视角去解读和理解当时的人物想法,很有趣也很生动。就是用现代人视角去想象处于千年前人们文化视角和表达。这个剧目的气质也是如此,在历史的厚重中带着一丝幽默轻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柏青老师一袭长衫,泼墨山水般的气韵——东坡先生活了!在话剧《苏堤春晓》里看尽他的烟雨平生,三分醉意化作七分赤诚,乌台诗案的凛冬与赤壁江风交织,最后那盏映着桃花的酒盏举起时,满场尽是千年不散的文心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柏青老师的台词,文言文的雅韵与白话文的解构式表达融合交织,随舞台姿态一张一弛、一颦一笑间,尽显苏轼之才情、之可爱、之隽永、之旷达。舞台的宋式审美的典雅,与演员们富有张力的戏剧表达,完成了历史正剧的严肃和戏谑嬉笑间的完美切换,含泪,亦有笑。苏轼,一个杰出的北宋公务员高亢吟唱“吾心安处是吾乡”,是古代士大夫精神的代表,也是普通人寻找生命意义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朝是一个君子满朝众星璀璨的时代,才子云集,文墨隽永。那是一个文化繁荣审美典雅的时代,雅俗共赏,格物致知,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从小学唐诗宋词,学唐宋八大家,学李清照,一直在文学作品里,作者生平里想象那个时代。但是苏堤春晓真的是举重若轻的表现了宋朝和主人公苏轼。 一开场的文官入场寒暄,一下就把人拉入了那个重文抑武时代。舞台上关于宋式美学的舞美更是拿捏到位,不管是舞台后方屏风与框景的巧思,还是 舞台上从头到尾使用的道具椅子,都特别的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苏轼的生平叙事发展的,以苏轼二次上任杭州为主线,但采用了多时空多维度的表现,让平铺直叙的故事一下子生动起来。关于苏轼的父母,妻子,朋友,三起三落都一一道来。我们课本上短短的“苏轼(1037-1101)”就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辛柏青老师的表演如火纯青,真的就像是一个古人跨越历史向我们走来。老师的一举一动,一撇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豪放风流,简直就是苏轼本人。其他演员的台词也是清晰入耳,在现代视角的解读带来的幽默感是无与伦比的,能想象吗,在一个国家话剧院的话剧现场演员开始说起了相声,现场观众笑成了一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段杭州的百姓在屏风框景中像古画一样。舞台调度也充满了和谐的美感,这么多演员这么多走位,一点都不乱,和谐有序,每一次站位的停顿都是视觉的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苏堤春晓》以苏轼两次上任杭州知州为叙事主体,重塑了苏轼自由率真、坎坷多舛、潇洒放达的一生。他的核心价值观直观地体现在他与亡妻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隔空对话里;在他“若不为官,可快意江湖,既已入仕,当济世安民”贯穿一生的民生实践里;在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里;更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漂泊苍凉的命运写照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轼自嘲说自己是宋代的公务员,把古代官职现代化也是一大笑点, 苏轼行使官职权利的时候现代化的表达非常的巧妙,既通俗易懂,又别具味道。现代关于苏轼的各种作品已经太多了,沉重的赞扬的客观的不足而一。但《苏堤春晓》这部话剧无疑是特别的新奇的,现代幽默的表达给人以四两拨千斤之感,达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感受,刚好又契合了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乐观,不愧是最乐观又有点儿神的四川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剧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性的表达,展示了文化自信和美学意蕴,让观众在“悲”和“喜”之间完成情绪转换,体验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艺人的内心世界应该丰富多彩且情感细腻,并对生活的点滴细节注入敏锐的感知力,便可给人深邃的启迪和情感共鸣。文化的力量一旦奔泻喷发,向来都是气势磅礴。</span></p> <p class="ql-block">点击可观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点击可观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千年春汛漫过肋骨】</p><p class="ql-block">当大幕掀起宋朝的胎动</p><p class="ql-block">我体内沉睡的钟磬忽然苏生——</p><p class="ql-block">那些丝绸般流淌的台词</p><p class="ql-block">原是苏子栽在堤岸的桃树</p><p class="ql-block">借演员骨血,绽出第一千零一次春晓</p><p class="ql-block">老生甩袖抖落的何止是水袖</p><p class="ql-block">分明有雷峰塔底的经卷在飞</p><p class="ql-block">花旦指尖悬着半阕未落的鹤冲天</p><p class="ql-block">而我的掌纹正随鼓点</p><p class="ql-block">皴出北宋年间的雨量</p><p class="ql-block">散场时拾起跌落的官韵</p><p class="ql-block">惊觉胸腔早已蓄满春洪</p><p class="ql-block">此刻谁在耳畔轻呵:</p><p class="ql-block">“文人骨,原是要蘸着湖山烟雨</p><p class="ql-block">才炼得出这满台滚烫的孤勇”!</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5日,我们乘观话剧《苏堤春晓》的后劲和余味,再次前往一代文豪苏轼的故居——三苏祠拜谒。几十年后故地重游,沿历史踪迹走过,三苏父子居功至伟,贡献卓著。尤其苏轼,才华横溢,雄视古今。他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苏轼的一生,从眉州到京城,从京城到黄州、杭州、惠州、儋州,忧心世间疾苦,把心中的悲欢都化作万古流芳的诗稿,洒在大宋江山的蒙蒙细雨里,“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苦雨凄风中踽踽独行。他走成了旷达洒脱的凛然正气,走成了诗书文章的千载流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三苏文化, 为中华民族谱写出一曲灿烂的乐章。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演”,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深受古今中外景仰和歌颂。一门父子,千古文章,雄视百代,辉耀古今。</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简介:</p><p class="ql-block">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纱谷行,是北宋 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上模拟重建,经历年添修扩建,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也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三苏祠中,仿佛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苏洵、苏轼、苏辙,依次从典籍中走出来,为我们讲述他们或精彩绝伦或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父子三人,撑起了宋代文化高峰,正如清代宰相张鹏翮的对联所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出现三位大文豪,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两棵银杏树是当年苏洵父子亲手种植的。</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现在有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祠内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p> <p class="ql-block">正殿里,三苏父子的民服彩绘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苏氏父子当年鼎峙北宋文坛,写出了不少千古流芳的文章。因此,大凡拜谒三苏祠者,无不在此流连往返,或瞻先贤风彩,或赏古人诗书。</p> <p class="ql-block">在“三苏”中,苏轼成就最大,知名度最高,身后的“人缘”也更好,他的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像林语堂所说:“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p> <p class="ql-block">文坛巨擘:</p><p class="ql-block">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法、绘画等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 日千里无难。"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崇尚自然,摆脱束缚。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总而言之,苏轼代表着宋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正如宋孝宗所言:"人传元枯之学, 家有眉山之书。"陆游也感叹:"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喫菜羹。"苏轼在农业、水利、医药、经学、军事、音乐、烹 饪、养生等方面颇有建树,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当年苏氏一家人用过的这口古井,至今依然长年清水不竭,甘甜清冽。</p> <p class="ql-block">苏八娘伴母:</p><p class="ql-block">苏八娘,苏洵之女,苏轼、苏辙之姐。苏洵称其“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漏,为文以往往有可喜”。后人以其原型塑造了苏小妹的形象。“母”即程夫人,苏洵之妻,司马光赞其“勉夫教子,底于光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母之一。</p> <p class="ql-block">苏轼,他的人生始于眉山,食欲却根植于故乡美味。这种饮食记忆,如同DNA一般深深印刻在他的灵魂中,任何流浪在外的时刻,饥肠辘辘时,他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那些美味。</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对美食的爱好也是充满着快乐气息,他一生坎坷,历典八州,身行万里,但无论是何种境地,他都在构建完整的生活世界。苏大人不仅是种菜,做菜,吃菜,更要发明菜,为菜写诗作赋,让菜也充满了浓浓的文艺范儿。我们要向他学习,将别人的仅仅为了果腹的一日三餐吃出了横生趣味,吃出了流变沧桑,做一个快乐的“吃货”。</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一生中,只有在服父丧时回乡守制待了短短三年。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他再未踏足眉山一步,那些美好的味道成为他永远的挂念和遗憾。眉山的家乡味道,如同一曲婉转的乡愁,时刻回响在苏轼的心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碗热腾腾的家乡菜,仿佛是时光的穿梭器,将苏轼带回家乡。眉山的美味,成为他文字创作的源泉,也是心灵深处永不褪色的记忆。这份深深的眷恋和回味,让苏轼的文学世界更添了一抹家乡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故乡味道,时光永恒在这美食的世界里,苏轼的眉山味道永难抹去。每一次回味,都是一次时光的穿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乡味道的珍贵。或许,正是这份深情厚谊,让眉山的味道在苏轼的文字中得以永生。</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