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陕传奇的最后一站是绵山。绵山虽然位于山西介休市,但距王家大院仅4公里。绵山的自然景色非常优美,山势陡峭、悬崖绝壁、苍松翠柏、殿宇宫观、佛教禅林比比皆是;古存的遗跡,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蕰。绵山共有14个景区,360余个小景点,可以分为李唐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介子文化和自然风景五种景观。2013年来过一次、这是第2次游览绵山了。《左传集解》中说“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绵山古名称绵上,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在介子推携母归隐被焚,晋文公将“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史记.晋世家》)。因此绵山又称介山,有着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绵山的旅客服务中心在这十一年间发生巨大变化,原来就是能停二、三十辆車的停車场,现在重新建了具有仿唐代风格的巨大服务中心,还耸立了介子推的塑像和龙首马身的飞翔天马。2013年我们是从服务中心自驾到景区,现在一律乘坐景区摆渡車,道路全长12公里,要爬升近1000米,道路坡度近8%,</p> <p class="ql-block">经过这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景区的第一站龙头寺。龙头寺景区有20余个景点。首先进入眼眸的是一座盘龙牌坊, 牌坊全部为石雕仿木构件组合成,四柱三跨。明台上平立四根方形石柱和圆形盘龙护柱,用斗拱架着石质歇山顶,次跨正面置有一对雄狮。石刻匾额点透了景区主题:正面为“绵山胜境”,背面为“大道之山”。柱身、额坊栏板都雕上二龙戏珠、鸳鸯戏水和以介子推为题材的浮雕、镂雕 ,十分壮观和精美。</p> <p class="ql-block">绵山的第一站是龙头寺景区,其主题是突出李唐文化景观。龙头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塔岩头,传说李世民在贞观二年祈雨获得成功,二月初二来到绵山礼佛谢雨,在此遇见双龙显灵,即命在神龙显灵处雕制一个巨大龙头,并改名为龙头寺,这是绵山标志性建筑(下图二)。龙头寺入口有一座山门(下图三),上方悬掛着“龙头寺”三字的匾额,端庄大气,突显庄重和威严。主要建筑有供奉四大天的“天王殿”和供奉三世佛的“大雄宝殿”。在佛教的龙头寺中还有一栋道教建筑真武庙(下图四),庙内供奉真武大帝和周公元帅、桃花元帅。这是因为介休绵山所在的雀鼠谷地区是李世民的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秦王李世民于武德三年(620),在雀鼠谷与北方的隋朝將领宋金刚大战时,获绵山大罗宫神灵点化,大败宋金刚,话捉尉迟恭,为李唐王朝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随后敕令全国供奉真武大帝。在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南出雀鼠谷,巡幸绵山时,追念皇祖功德,建了圣迹亭(下图五) ,亭内有镌刻唐太宗画像。在北宋年间,圣迹亭旁又建了南天门,原为绵山正门,三层阁楼,供奉着雷部众神。</p> <p class="ql-block">在龙头寺的左侧是龙脊岭,是由地形似为双龙交汇的龙脊而得名。相传因岭上有龙诞泉、龙须瀑作为水源,成为唐王李世民屯兵于绵山,兴建了唐代古营寨,目前还保存仿建的唐营门楼、督战台、挿旗石等历史遗迹。由于绵山的精灵之气还吸引了众多仙家、圣人,仅此处就有伯子常、彭祖、子乔、华佗、钟汉离、吕洞宾等历代先贤的修行洞十多处。</p> <p class="ql-block">在靠近悬崖边有一栋两层重檐的圆亭式建筑叫明道坛。高度14.8米,直径11.5来。涵有天圆地方之意,上层供奉“天地君親师”牌位,下层陈列了唐太宗,唐高宗、宋神宗、明太祖、魏征、文彦博等皇帝和名臣的题刻。从明道亭向下走到悬崖边,就是展示道教十八层地狱的绵山地宫。</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在龙头寺不能面面俱到,就前往我们下榻的酒店处云峰寺景区。云峰寺是绵山佛教文化景观的集中区域,建在抱腹岩及周边。抱腹岩实际上是形如双手抱腹的巨型岩洞,高18丈,长60丈,深15丈。其腹之大得惊人,将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游人抱于腹内,而不显拥挤。康熙文人王清对抱腹岩的写照“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鳥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p> <p class="ql-block">云峰寺原称抱腹寺,占地3932平方米。由于抱腹岩洞位于绵山峭壁之上,时常被云雾封锁于浩渺之中,后改称云峰寺。云峰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220-265年间),唐贞观年间(617-649)得到敕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重修,现有1700年历史。现存的云峰寺上层寺院石佛殿为明代遗构,下层建筑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建。寺内建筑因地势走向分上下两层,且朝向不一,高低错落,高处全以悬空栈道连通各殿宇间。现存古建筑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五龙殿、明王殿、罗汉堂、眼光菩萨殿和僧房、客舍等百余间。</p> <p class="ql-block">云峰寺的主殿是石佛殿,又称空王佛真身殿。坐北朝南,石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歇山顶。山墙和后檐包砌石墙,前檐明间施村扇小板门,次间施槛墙与直棂窗。石佛殿正中供奉空王佛包骨真身塑像,左为普贤坐像,右为文殊菩萨骑狮像,均为泥塑金身。二菩萨外侧分别是摩斯、银空二弟子。</p><p class="ql-block">空王佛为隋末陕西冯翊县(今大荔)人田志超,后移居榆次源涡。他27岁时因反官抗痞,为民请命惨遭迫害,离家出走,先后在太原开华寺、正定临济寺学法得道。唐武德元年(618),他参加了唐朝开国大典,受高祖礼遇。唐武德五年(622),辗转到绵山抱腹寺修炼。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李世民祈雨,高僧田志超赐雨长安。次年春,李世民到绵山礼佛谢雨,田志超己圆寂,李世民仰天长叹:“寡人乃福浅,此行空望佛矣”!“空王佛”之名由此而来,也成为汉人修行成佛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之形栈道是悬空横亘于陡峭的悬崖峭壁之上,大约始建于三国时期,在隋唐时期达到兴盛,直至明清时期仍有修茸和维护。全长300余米,有440个台阶,宽1余米,上离山顶80米,下距沟底300余米。栈道以铁桩、木椽嵌入岩体,部分路段为悬空木结构,呈曲折的“之”字形,称为“通天云衢”,象征盘曲而上登九天。行走在栈道上需攀爬十余架古天梯,享受人在桥上过,云在脚下飞的惊险感受。在这里春日山花绽放,心旷神怡;夏日山峦如黛,松柏苍翠;秋日薄雾蒸腾,色彩斑斓;冬日白雪皑皑,一派苍茫。诗曰“直上造云族,凭虚纳天籁”。</p> <p class="ql-block">绵山有一世界奇观,内藏着世界上最多的肉生菩萨,共15尊。在正果寺就供奉了十二尊包骨真佛,其中有北魏昙鸾、唐代思本、师显、怀德;宋代明哲、智玄;金代神远、普饮、元代圆空等八尊高僧的包骨肉身;和玄虚、玄智(上图)、松风、松竹四尊高道的包骨真佛,他们四位都曾经是宋代绵山介公祠的主持。其余三尊是马鸣菩萨殿的居士焦丰和圆通和尚(下图),以及云峰寺石佛殿的空王佛田志超。他们超脱红尘俗世,领悟法门,悬壶救世,最终修成正果而羽化,至今保持了圆寂入灭时的原始状态,筋骨不断,㑨气不散。这些包骨真佛是1996年是由一位介休冀家庄农民李金锁在无意中发现,经专家确定为“肉身佛”,才得以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我们见了面。</p> <p class="ql-block">正果寺位于抱腹岩后1700米高的密林深处。这座古寺历史悠久,始建年代难以考证,传说是由空王佛田志超所建,那应建于唐初时期。寺名“正果”蕴含着开山祖师潜心修行,功德圆满而修成正果,超凡脱俗的寓意。</p><p class="ql-block">正果寺建筑布局精巧万,与周边山林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古朴庄重的美感。全寺建筑包括弥勒殿、圣母殿、观音殿、三大士殿、五龙殿等。圣母殿因传说在隋大业二年,介子推母親梦夜点化,沟前觅得甘泉,为百姓取水治病,故感恩建殿供奉介母。寺庙的核心建筑正果殿,供奉着包骨真身像,飞檐翘角,红墙黛瓦,尽显古朴的唐宋遗风。正果寺还有精湛的建筑装饰,以莲花托、燕子托、龙凤托等立名于世。据《介修名胜考》记载,山门旁的灵应塔是唐太宗敕建,为七层的四角砖塔,宋代文彦博重修时,改成了明七暗九层的八角楼阁式宝塔,增加了挑角飞檐和腰檐,突显高大雄伟,而又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元明清一直沿袭此制。是我国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云峰寺景区就驱車到栖贤谷。经地质专家认定栖贤谷是在二十五亿年前生成,一条由水流冲刷形成的大理石奇岩岩沟,形成沟谷幽深,怪石嶙峋,九曲一线,仙泉如注,人行吊桥惊无险,踏着激流上青山。</p> <p class="ql-block">栖贤谷是当年介子推离开晋王重耳,从这里背着老母爬上介公岭,到达归隐地的。由此而上,须攀十余架古梯,有云梯、悬梯、石梯、木梯、梅花梯等,还有数百米铁索蜿蜒而上。</p> <p class="ql-block">由于下雨,我们不能继续向上爬,只能退回到谷口的封候亭。北宗宋神宗元丰年间追封介子推为洁惠候,命宰相文彦博在此颁诏建亭。但原亭己毁,此亭是在原此上重建,亭内有宋神宗下旨诏书刻碑。亭后有雕饰山门,上额写着“棲贤谷”,山门前有十九级台阶,可能是寓意介子推随晋王重耳出亡十九年。封候亭建在一汪碧水之中,鎏金黛瓦,飞檐翘角,熠熠生辉,曲径道幽。</p> <p class="ql-block">绵山最顶端的水涛沟是绵山的自然景观。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之为绵山“石桐水”,有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形态各异的瀑布,和古树、怪石、山花构成了秀比江南的自然风光。由于雨下大了,我们只能中断2013年6月的绵山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十一年后,2024年6月19日我们又再次来到绵山,由于时间比较短,只能采取补缺拣漏的看一些景点。为抓紧时间,我们坐景区摆渡車直接到达水涛沟,下車就是绵山碑苑。正面墙上在一幅巨大的青石板镶成的《万寿图》,仅图芯面积就达539平方米,周边浮雕着碧海同心,寿同日月。最醒目的是图中“万”、“寿”、“图”三个阳刻颜体大字。“万寿图”三个大字的外围是一圈阳刻的隶、楷、行、草四体寿字,意为祝世人四季康泰。下排中间有仿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等大师的四体寿字;衬底形成12幅阳刻的百寿图,谨祝世人月月安康;除此之外,还有仿晋武帝、李世民、武则天、趙匡胤、乾隆、慈禧等历代帝王等墨迹。</p><p class="ql-block">“万寿图”是軍旅书法豪李泰和精心创作的百米篆书长卷,于1999年7月为庆祝建国50周年而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在万寿图之上,建有绵山碑苑,集有历代帝王、文人名士以及当代百位书法家之精品。有碑石形式奇特的双面碑、四角碑、六角碑、八角碑,刻有名流雅士、清官廉吏以及将相帝王歌咏绵山仙境、介子推高风亮节的诗词名篇。有大篆、小篆、汉隶、魏碑、楷、行、草、等书法字体,兼容了颜、柳、欧、米等多种流派及印章形式。</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从万寿图坐缆車上了介公岭,介公岭和栖贤谷一起组成了绵山的介子文化景观区。绵山是春秋五霸之晋的名臣介子推携毋隐居地,晋文公想用火焚绵山逼迫介子推毋子出山,结果成了介子推的焚身地和享祀地,晋文公追悔莫及,下令改称之“介山”,将介山定为他的封地--介公岭。介公岭是绵山景区最高峰,海拔约1800米。被形容为上有苍天为盖,后有青山为屏,前有苍莽为帐,介公墓在四周松柏环绕簇拥于其中。介子推并没有畄下遗骸,晋文公敕令修了衣冠冢。原址己毁,现址是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诰封介子推为“洁惠候”时所建。墓前有十余通历代帝王和名人的碑刻,其中有清雍二年三月(1724)立“介氏祖晋洁惠候之推墓”碑,此外还存有献亭和“忠孝坊”和“清烈坊”牌坊等。当年,晋文公在介公岭上取得的残木,做了一双木屐,每次穿上木屐顿足哀号“悲哉足下”,这就是我们现在用“足下”作为对对方尊称和礼貌的来历。(此典收录于南宋朝刘敬叔《异苑》卷十)</p> <p class="ql-block">从介公墓下山,走了千余级台阶,到达介公祠所在的半山腰。在进入介公祠前,要经过一座东南亚风格的亭子,金光燦燦。这座亭子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当时的梅朝国梅黑帝遣梅叔鵉王子来大唐学习汉学,王子曾到绵山礼佛参禅,正逢修葺介公祠,便捐银千两作为布施,以表礼佛诚意,并建议建梅朝国风格的亭子留念。后世宋神宗趙佶赐庙额“昭德”二字悬于此门,故此门名为“昭德门”。1940年被日軍炮毁,2000年在其旧址处重建。梅朝国是当时越南地区的一个短暂小国,成立于722年,仅维持了一年多时间,因梅叔鸾谋图反唐而被唐朝所灭。</p> <p class="ql-block">介公祠位于介公岭半山腰一处巨形石窟中,始建于东汉阳嘉三年(134)以前,为山西最早的寺庙。介公祠是一洞窟依山而凿,高22米,宽40米,深25米。洞口建了一座三重飞檐的抱厦。传说是介子推毌子隐居绵山的山洞。介公祠前有八根柱子,是代表着介子推遵循的“忠孝仁信礼义”等八项道德准则的文化柱,象征着介子推的忠诚和清廉的高尚品德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宋元丰元年(1078),当朝宰相文彦博,奉敕入绵山,诰封介子推为洁惠候。梦见介子推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文彦博悟其言,在祠旁筑九龙鼎盛泉。九龙鼎是效仿司毋戊鼎,上面盘旋着九条龙,它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介公祠大殿正中供奉介子推神像,高11米,左右两侧供奉介母和觧张,三位金妆塑像,神态安洋,古扑凝重。四壁塑有介子推的生平事迹和成仙灵验应化事迹的浮雕和壁画。介子推是位不追逐名利忠臣,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评价“介子忠而立枯”。公元前656年晋国公子重耳遭宠妃骊姬迫害和追杀,带着介子推等五名随行贤士逃往他国,在卫国时,被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重耳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肉一块,与野菜同煮成汤,供养重耳。这是史书上的成语“割股啖君”的来历,也成就了介子推的忠义之名。在介公祠殿内将此事画成壁画展示。</p><p class="ql-block">右侧身穿素胞的是解张,今山西临猗县人,春秋时晋国大夫,又是介子推的邻居。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帮助下,登上了晋国的国君晋文公后,介子推背着老母隐居到绵山深谷中去了。解张为介子推抱不平,写了一文书掛在城门上。说是“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数蛇入穴,一蛇于野”。引发了晋文公寻找介子推未果,为逼迫介子推下山领赏,焚火绵山,介子推携母隐迹而焚身,守志飞升。</p> <p class="ql-block">离开介公祠后坐景区摆渡度車返还到大罗宫。大罗宮是绵山的道教文化景观。在道教神话的三十六重天中,位于天界最高的是大罗天,代表着超脱一切空间永恒逍遥的无上境界。绵山大罗宫高悬于狮子山崖壁之上,共有13层,总高110米,建筑群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共有道教殿堂60余座,塑造神像600余尊。囊括了道教各尊神灵,是中国最为完整的道观建筑群。大罗宫始建年不详,在东汉己有部份庙宇初具规模。唐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李隆基巡幸雀鼠谷,为唐太宗得大罗众神护佑,在雀鼠谷大破隋軍获胜,遂专程朝拜绵山,赦命重修大罗宫。后历代帝王都不断出资修建,而形成最厐大的道观建筑群。1942年大罗宫遭日軍纵火焚毁。现在的大罗宫是1995年由当地居士阎吉英筹巨资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里展示出道教最完整的神仙谱系,在1--7层的面阔五间的殿堂中,供奉着道教的各路尊神60多尊。有不少尊神我们都了解不多,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如有:救苦天尊殿、财神殿、斗姆殿、三官殿等。财神殿是供奉文武三位财神,比干耿直忠正、无心无向和范蠡功成身退、勤奋治产被奉为文财神,一位怀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宝;趙公明统管招财进宝、公平买卖被奉为武财神,左手执元宝,右手拿铁鞭。</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的楼上就是救苦天尊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是拯救受苦之人。通常是慈眉善目,手持如意、拂尘 ,乘坐九头狮子,是道教中助人排忧解难,逢凶化吉的重要尊神。</p> <p class="ql-block">斗姆殿中主位是“斗姆元君”,是一位三目、四头、八臂的女神,为天上众星之母,主管上天群星,影响四季更迭和人间吉凶,在道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是指天官赐福大帝,掌管天界事务;地官赦罪大帝,掌管土地资源,确保农业丰收;水官解厄大帝 ,掌管水域、资源和环境。他们是自然界的守护神,为人类消灾解难,也是武则天最崇拜的神仙。</p> <p class="ql-block">灵霄殿是玉皇大帝的宫殿,居于道教三十六层天中的第三十三层,为万夫之主,主宰人间和上天的禍福吉凶,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的第八至十三层都是面阔九间,呈显一派金碧輝煌,雕梁画栋,10根盘龙大柱和铜鶴飞翔,宛如皇宫天庭。众妙殿、讲经殿、混沌殿都是道教的重要建筑,和举行道教仪式和重大活动场所,如进行法事、祈福、诵经等。也是信徒们进行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以及传播道教文化、教育信徒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绵山从东汉铁瓦寺到唐代云峰寺,从北魏碑刻到宋代彩塑,把5大文化景观14个景区串联成一部2600年的立体史书。</p><p class="ql-block">首先,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割服啖君”的忠诚和背母隐山遭焚而引发的“寒食节”,这是绵山富有深厚内涵的历史文化之一。</p><p class="ql-block">第二,二千多年来,18位皇帝前来参禅礼佛,15位高僧高道包骨真身在绵山坐化成真;文彦博、朱之俊等历代高官名士的参拜,说明了绵山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第三,绵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但常会出现逢遇干旱,时降甘露,济世活人。从明代崇祯年起,几乎每次祈雨都会得灵验,特别唐太宗绵山成功祈雨更增加了绵山的神奇色彩。</p><p class="ql-block">第四,千年来,绵山的道、佛、儒三教并存,历史悠久,闪烁着中国的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绵山真是历史的名山,神奇的名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