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风拂过校园,教研绽放芳华。为扎实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筑牢数学学习根基,4月15日,兴庆区第十八小学三年级数学组以“研讨策略,提升计算能力;探索路径,夯实数学根基”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聚焦实效、智慧碰撞的教研活动。三年级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在思维的交锋中探寻计算教学的“密钥”。</p> <p class="ql-block"> 一、追本溯源:以问题为起点,锚定教研方向。</p><p class="ql-block"> 计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三年级学生从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能力。活动伊始,毛慧芝组长抛出“三年级计算教学痛点”:如何让学生从“会算”到“算对”“算快”“算巧”?如何破解“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误区?老师们结合日常教学,纷纷列举典型问题:</p><p class="ql-block"> 1、学生对算理理解模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运算中对“第二步乘积为何要错位”一知半解。 2、口算基础薄弱,导致复杂运算时错误率高。 3、 缺乏审题习惯,因“看错符号”“抄错数字”等非知识性错误丢分。问题的梳理让教研有了精准的靶向——不仅要关注“怎么教”,更要研究“怎么让学生理解”“怎么让学生主动学”。</p> <p class="ql-block"> 二、策略共生:以研讨为纽带,凝聚教学智慧。针对痛点,老师们展开头脑风暴,分享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 1. 算理可视化:让思维“看得见”。肖宁老师分享了“小方块摆一摆”“数轴画一画”等直观教学法:在讲解除法竖式时,通过分小棒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算理,避免机械记忆步骤。马丽萍老师则利用动画课件,将“25×12”拆解为“25×10+25×2”,直观呈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让抽象算理具象化。</p><p class="ql-block"> 2. 趣味情境化:让计算“活起来”。蔡佳丽老师提出“生活场景融入法”:设计“超市购物算总价”“体育比赛计分”“时间规划计算”等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感受计算的价值。此外,“计算大闯关”“速算擂台赛”等游戏化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让枯燥的数字运算变成充满挑战的“闯关之旅”。</p> <p class="ql-block"> 3. 分层精准化:让练习“有梯度”。针对学生差异,禹保婷老师强调数学练习设计“基础巩固—变式训练—拓展提升”三级练习。基础题侧重竖式规范,变式题加入“错中求解”,拓展题则结合实际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进步。</p><p class="ql-block"> 4. 习惯养成法:让错误“变资源”,田彩云老师展示了“错题收集本”的妙用:要求学生记录错误类型(如“计算错误”“理解错误”“格式错误”),分析原因并订正,定期进行“错题复盘”。通过培养“审题圈关键词”“计算后验算”“答题后检查”等习惯,从根源减少非知识性错误。</p> <p class="ql-block"> 三、路径探索:以实践为桥梁,勾勒成长蓝图。</p><p class="ql-block"> 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落地课堂。王丽侠老师提出课堂教学:每节课预留5分钟“口算热身”,穿插算理讲解与思维表达训练,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四五分三年级即将进行“计算测试”,可以让孩子每天练习一定的不同形式的计算,同时关注计算的书写和格式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且行且思:以初心为灯塔,照亮育人之路。</p><p class="ql-block"> 活动尾声,老师们纷纷表示:计算教学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耕”——既要夯实基础,更要激活思维;既要关注个体差异,更要培养学习兴趣。正如毛组长总结:“计算能力的提升,是一场‘慢功夫’与‘巧方法’的双向奔赴。我们既要做‘铺路石’,为学生筑牢根基,也要做‘引路人’,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数学的逻辑之美、应用之趣。”</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积极分享经验。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让数学计算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动力。分层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计算练习,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次教研,是一次对计算教学的深度“解码”,更是一次对教学初心的重新“锚定”。兴庆区第十八小学三年级数学组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把研讨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让每一个孩子在精准的策略引导下,握好计算这把“钥匙”,打开数学世界的大门,在知识的土壤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