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隐藏在“魔都”上海的古镇

米子杂记

<p class="ql-block">  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被人们称为“魔都〞。因为女儿女婿在上海生活,这几年几乎跑遍了上海整个市中心。从前年开始,我关注起了上海的古镇,这是我去过的南翔、金泽和七宝古镇,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它们的人文故事。南翔镇隶属于上海市嘉定区,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金泽镇隶属上海市青浦区,位于上海市青浦境域西南,是江、浙两省进入上海的西大门,也是上海唯一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的镇。上海金泽古镇,这里遍布宋元明清四朝古桥,被誉为“江南第一桥乡”。上海七宝古镇位于上海闵行区,它是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古镇,它自后汉起形成,到宋初发展、明清繁盛,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作为历史上的松郡重镇,七宝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先来说说南翔是古镇。它是一个千年古镇,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里早在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就有一寺庙,它就是白鹤南翔寺,古镇因寺而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鹤槎山、明代古猗园与檀园等古迹,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最有名的当属它的南翔老街,它已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双塔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坐落于南翔古镇的中心区域,街区面积14.34万平方米。内有人民街、共和街、解放街和胜利街,为传统的商业区和居民住宅区。经过整修,恢复了清末民初“银南翔”的历史风貌:粉墙黛瓦、屋舍参差林立,大小商铺鳞次栉比;小桥、流水、花园、长廊、画店各具风韵。</p> <p class="ql-block">  走进景区,老街内有梁代的云翔寺和古井,五代的双塔,明代的檀园和桥梁,清代乾隆御碑及民国许苏民先生墓等文物古迹;还有白鹤南翔、御驾桥、刘伯温智破龙穴地等传说,是古镇南翔历史、商贸、文化的缩影。南翔老街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江南水乡美景,这里现代与古意交织,人们来到这里游玩,恍惚踏上一场穿越古今之旅。南翔最早的书场——槎溪书场就在这老街上,住在周边的爷叔阿姨们闲暇时便会来到这里听听书。若是路过,不妨驻足听上一段。老街上的小铺里还有各色的小吃售卖,但来到南翔首先要尝尝的,肯定是小笼馒头。“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用正宗的方法吃正宗的小笼,品尝小笼的汤汁丰盈、口感浓郁。走累了,可以进入共和街28号的名士居,坐在庭院里点上一杯茶歇歇脚,看看这里收藏的连环画,享受悠闲时光。</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上海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南翔古镇风光独特,风格迥异,宜商宜居。明清时期,南翔经济繁荣昌盛,文人雅士竞相建园,“银南翔”与“小小南翔赛苏城”的美誉由此而来。漫步南翔老镇的街道、历史建筑、江南园林之间,感受一下独属于古镇的历史韵味。这里有个古猗园,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的“绿竹猗猗”。自明代建园,490余年史载七任古代园主,先后命名为借园、猗园、古猗园、古漪园等,经历了私家园林、地方公园、市属公园三个时期。古猗园由著名的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稚征设计布置,园中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等,并广植绿竹。园内有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四大景区。漫步古猗园,猗猗绿竹、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旖旎的自然风光与典雅的明代建筑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在古猗园中,有个千年古寺,现在叫南翔寺,又称“云翔寺”,原址在今南翔镇解放街香花桥北。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1856年,寺庙因战火被毁,仅存双塔以及两口井,原址重建后的云翔寺又名留云寺,寺庙占地15亩,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严谨,共分三进院落,于中轴线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万佛堂。南翔寺是一座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仿木的寺庙,也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完整的仿唐寺庙,其特色是刚劲雄健,气宇恢宏,简洁大度,淳朴自然。在上海地区寺庙建筑中,是首个将古建形式,民族风格与现代工艺、技术、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寺庙建筑。南翔双塔位于南翔镇解放街218号、222号、237号,又名南翔寺砖塔、云翔寺砖塔。双塔建于五代至北宋之初,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曾是“南翔八景”之一,名为“双塔晴霞”。双塔是全国仅存的一对年代最悠久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史、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该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南翔老街也是上海著名小吃“南翔小笼包"的发源地。游览南翔老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品尝正宗的南翔小笼包。南翔小笼包起源于清朝末年,已有百年历史。它以其皮薄馅嫩、汤汁鲜美、口感独特而闻名于世。在南翔老街,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小笼包店,如“老街小笼”、“古猗园小笼”等,都是品尝南翔小笼包的好去处。除此之外,这里其它本地的美食也很多,开洋葱油拌面、八宝辣酱、南翔酱油虾、本帮熏鱼、四喜烤麸、堂主菜饭等,都是一些传统的上海家常菜。作为上海有代表性的古镇之一,到南翔旅游的游客可以尝到很多地道的上海味道。</p> <p class="ql-block">  金泽古镇历史悠久,一条南北流向的市河贯穿全境,镇内江湖河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到全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呈现出了一派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风情。自古以来,水多的地方自然多桥。据《金泽志》记载:古时金泽有“一塔、六观、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且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的桥庙民俗,今天的这里更是汇集了宋、元、明、清四朝古桥,因此它也被誉为“古桥博物馆”。现在的金泽古镇还完好地保存下了七座古桥梁,它们分别是迎祥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天王桥、万安桥和林老桥,这些桥梁有的是宋朝时期所建,有些是元朝时期所建,年份最短的也是在明清时期所建,虽然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但现在的它们依旧可以正常使用,不得不让人赞叹古代工程质量的优良。在这么多的古桥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建于宋朝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的普济桥了,它也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可以看到,这座桥采用紫色武康石,因此也有“紫石桥”的俗称。因其采用弧形拱,所以坡度平缓,护栏低矮,不加修饰,呈现出了古朴典雅的感觉。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曾称赞其:“论上海古桥之古,当推金泽普济桥”。1987年11月17日,这座桥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p> <p class="ql-block">  金泽古镇的建筑多以白墙青砖为主,虽有些破旧,但沧桑感十足。今天的古镇里也遍布着很多的新式民房,古今风格在这里交织碰撞,倒也平添出了一番趣味。当我们沿着古老的市河漫步的时候,真的很难想象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座座桥怎么会保存得如此之好?它们共同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世人的潮起潮落,不禁让我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 <p class="ql-block">  金泽古镇是桥乡,又是庙乡,历史上曾寺庙云集,金泽总管庙是一座少数延续至今的历史悠久的古庙,位于古镇中市,上塘街的南端,总管庙是近年来所见到的最袖珍的庙,庙旁有一座石拱桥“放生桥”,颐浩禅寺毁于日軍炮火之前的规模是很大的,其大门就在总管庙的相近北边。据有关资料介绍,“总管”乃官名,为元代设置的官制,其类有三,一为督军之官,二为守郡之官,三为管理某项亊务特设之官,顾名思义,总管庙是为纪念一位总管而设的庙宇,金泽总管庙始建于明代,是纪念地方上一位名为金元七的总管,金元七在任期间,人民安居,五谷丰登,深受百姓爱戴,朝廷敕赐,封为总管神,立庙祭祀。原总管庙己毁,现在的总管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在金泽,很多明清时代的民间信仰和祭祀传统都强韧地延续了下来,总管庙南边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放生桥”,因桥头有总管庙,故又称总管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桥长25米,桥高4米,桥型古朴典雅,拱杆坚实,整桥保护较好,是金泽桥庙文化空间的一个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古镇游客中心入口处的颐浩禅寺,它的寺名起源于宰相吕颐浩的名字,因为传说他曾在那里居住过。这座庙宇内有吴道子的画作、赵孟頫的《金刚经》等15处历史名人的碑刻、文物,展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魅力。颐浩禅寺最初规模非常宏大,殿宇的高度非常之高。不过由于无数次的军事灾难和反复的建设,建筑规模和数量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且相对于明代重建后的颐浩禅寺,现在的众多建筑物也都不够完整。</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上,还有一个陈家仓库,非常有名,现在也保存下来了。它建于民国初年,解放初期,政府以陈陆两家大屋为基础,建立了金泽粮食仓库,面积大、储粮多、贡献大。还有个缝纫机厂旧址也成了文物保护点。这里的“状元楼”茶馆也远近闻名。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青年时期也曾到过状元楼喝茶,陈云的老家也就在不远此处的青浦练塘镇人。大革命时期,陈云带领革命青年,在状元楼茶馆宣传农民革命运动,斗争不法地主。另外还有个许家厅,坐西朝东,建于清代,也是保护建筑。屋舍高大,由东向西布局,共六进建筑,六进后面还有花园。</p> <p class="ql-block">  七宝古镇被称为上海人的江南“水乡秘境 几,有着“十年看浦东、百年看外滩、千年看七宝”的美誉。七宝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它位于上海市西南郊,隶属闵行区,人口约14万,占地21.3平方公里。它北临华漕沪在青平公路,南界莘庄镇顾戴路,东倚梅陇镇、虹桥镇横泾港。历史上,七宝镇在繁盛时期规模较大,至今令一些人士引以为豪。七宝古镇以七宝老街为中心,占地约86亩。七宝中心广场是其标志性设施,还拥有钟楼广场、蒲溪广场、古戏院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上海七宝老街风景如画,典型的城中之镇。老街位于新街青年路傍,复古的老街广场气度不凡、气派古老。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老街已成为了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古镇七宝,已然成为继周庄、西塘、朱家角之后,上海人出行水乡的又一选择。</p> <p class="ql-block">  七宝镇因七宝寺而得名。七宝寺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后晋天福年间,原名陆宝院,又名福寿庵,原址位于松江境内陆宝山下,相传为三国东吴大将陆逊的后裔陆机、陆云的家祠。唐末,陆宝院迁至吴淞江畔。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游至陆宝院时,误“陆宝”为“六宝”,又赐金字藏经《妙法莲花经》 一卷给该院,并称“此亦一宝也”。陆宝院获此宝物,遂将陆宝院改名为七宝寺。后因吴淞江潮水损坏寺基和吴淞江改道,七宝寺又三度搬迁。宋代初年,七宝寺选中蒲汇塘北、横沥港西为新址,时有里人张泽舍宅为寺,寺僧和信众合力重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赐“七宝教寺”匾额,所在地因寺得名为“七宝”,七宝镇应运而生。明代初年,形成七宝老街。</p> <p class="ql-block">  七宝传统民居建筑从单栋来说,双坡黛瓦的大屋顶为主,层高一般不超过两层。但其整体的组合形式,展现出房宅相连,高低错落的韵律感,线条柔和而流畅。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采用穿斗式的轻型架构,檩木有外露山墙和封闭于山墙两种作法。屋顶形式以悬山和硬山为主,通过前后退进和高低错落关系组合出和谐而富于变化的群体形象。在老街,还有个张充仁纪念馆,它位于北西街75号,馆舍面积600平方米。馆内设有“序厅”“饮誉欧洲”“画室春秋”“雕塑泰斗”四大展区,陈列着张充仁的雕塑作品、绘画、实物及相关书报照片,展示张充仁生平及艺术成就。张充仁祖籍七宝,1907年9月25日生于上海徐家汇。张充仁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奠基人之一,青年时代求学比利时,其作品于欧洲几获殊荣,曾与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合作编绘《蓝莲花》而轰动欧洲。</p> <p class="ql-block">  自古相传,“七宝有七件宝”,民间流传的说法是指《金字妙法莲花经》、飞来佛、氽来钟、梓树、金鸡、玉筷、玉斧。金鸡、玉筷、玉斧,并没有真正的实物,但民间对七件宝物的存在深信不疑,历代相传。而《金字妙法莲花经》、飞来佛、氽来钟、梓树等“四件宝”确有其物。其中,《金字妙法莲花经》仅存残经数卷、由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梓树栽于元代,人称“元代古梓树”,位于七宝教寺莲涌堂前。氽来钟和飞来佛之说,是好事者对明永乐七年七宝教寺主持僧博洽主持铸建铜钟一事,以及万历二十三年徐泮与信众合力铁铸如来佛像一事的别传,以示神奇。</p> <p class="ql-block">  七宝老街有点像城隍庙,但是小吃比城隍庙集中。其中,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特色食品主要七宝汤团、方糕、羊肉等。这是七宝镇很有名的羊肉店,主要经营白切羊肉、羊杂汤等,味道很不错,每天来吃饭、排队买羊肉的人都很多,口碑很好的。店面很小,但是收拾得很干净,羊肉看起来也很干净,吃着放心。大众化的价格,吃完了再买点回去孝顺父母很不错的哦。它是七宝老街的代表性美食,选用本地白山羊,肉质细嫩无膻味。推荐冰镇蘸酱油的吃法,或红烧口味,搭配黄酒更是一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