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山计划005乘着高铁游庐山(中线)2025.4.6-7

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庐山‌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如果单纯从自然景观上看,跟其他名山比并不算突出,但其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融合了宗教文化、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及近代政治事件等多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圣山”形象。</p><p class="ql-block">一、悠久的历史沿革与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庐山之名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司马迁曾“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说明至少在西汉时期已使用此名。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略记》中提出“庐”源于“匡俗”(匡续)隐居于此而得名“神仙之庐”,并得到汉武帝封为大明公的认可。</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已有人类活动痕迹,东晋时期因王羲之、慧远等名士隐居讲学而声名鹊起,成为南方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二、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留下16000余首赞颂诗篇,将庐山描绘为“匡庐奇秀甲天下”。</p><p class="ql-block">‌白鹿书院(创建于940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教育理念由朱熹提出,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三、宗教文化与建筑遗迹</p><p class="ql-block">‌东林寺(慧远创立)和玉笥山寺是佛教重要道场;道教建筑如天师洞等遍布山中。宗教活动与自然景观融合形成独特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山中保存了20余处远古文化遗迹和600余处中古文化遗迹,摩崖石刻900余通,碑刻300多块,记录了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四、近代政治与会议遗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7年庐山会议在此召开</span>,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地点;抗日战争期间成为国民政府行都,留下大量政治军事设施和文化建筑。</p><p class="ql-block">五、综合影响与地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从田园诗发源地到山水画发祥地,庐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庐山中线的主要景点分别是以美庐为代表的别墅群、庐山会议旧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庐山别墅大都属于欧洲山地别墅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的房屋建筑艺术和流派。</span>庐山别墅建筑群的起源、建筑艺术、风格,以及和中外众多历史名人紧密联系、融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规模、鲜明的特色、中西结合的结晶和深刻的内涵,成为能代表世界相当一段时间或别墅文化区域内的一项独特、富有特色的艺术和美学成就的典型例证。因此,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庐山近代别墅群,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上,是庐山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牯牛岭满岭的庐山松,清碧犹如漫天翡翠。蜿蜓的长冲河,潺潺犹如满耳欢歌。那错落有致、建筑畸形的幢幢别墅,浮沉在波峰浪谷中,那深红色的、青绿的铁皮屋顶,像朵朵鲜艳的蘑菇,散落在青苍的山谷里,静谧和空灵,冷色和暖色,竟是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 庐山近代别墅群的建筑风格,产生出特有的风韵。每一座别墅,都是单体建筑,建筑的格局、式样、风格,注入了原别墅主人所在国籍的本土文化的影子,别墅主人审美趣味和爱好的影子。别墅单体追求阴凉地势,使得别墅处于自然的随意状态,但正是这种随意状态,却造成了一种有机的自然生长的群体环境关系,产生了浑然一体而又生气勃勃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庐山近代别墅群,虽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较低,体态轻盈,层面不高,多为一至二层。别墅建造时尽量保护原有高大乔木,别墅建成后又在周围广植乡土观赏树木,别墅从而掩隐在绿阴丛中,使人赏心悦目。 别墅建筑单体,简洁而自由,紧凑而不规则,一幢别墅就呈一种几何形体,形体的变化与地形的起伏相互配合,与道路的蜿蜒曲折相互呼应。一幢别墅一种式样,几乎难以寻觅到两幢面目相同的别墅,永远予人以新鲜的感受。 庐山的别墅,常设置庭院,庭院经过精心的绿化和美化,营造出深邃 、宁谧的氛围。别墅室外常营建券廊,即券廊为引导至主入口。先入庭院,再入券廊,再入房庭,意趣油生。别墅墙体,大都由未打磨的不规则的粗石块砌筑,呈现出厚重朴实、质感强烈、色调沉着的美感。与别墅墙体那深褐色、灰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别墅屋顶的色彩,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或褐红,或青绿,或深蓝,形成特有而又动人的景色。屋顶的形式,以四坡顶较为普遍,亦有一些采用“孟莎式”屋顶。屋顶的屋脊线变化丰富,屋顶“老虎窗”的设置,形态各异,趣味多变。 庐山别墅群的出现,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具象体现,又是在庐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所出现的产物,是建筑艺术与幽美环境的完美结合,并形象地融入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成为可居、可游、可赏的统一,创造出特有的风景景观群落。</p> <p class="ql-block">美庐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美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联,它曾是一处“禁苑”,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烟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美庐”敞开它的真面目,以它独有的风姿和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的游人。</p><p class="ql-block">“美庐”,与世纪风云紧密联系。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八一三”文告的出台;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这些令人瞩目令人回顾的历史事件,无疑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p><p class="ql-block">“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曾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有魔影,也有过光灿;有闹剧,也有过正剧;有政治的冷酷,也有生活的温馨……无疑予人视觉上心理上一种潜在的诱惑,无疑令人浮想翩跹。</p><p class="ql-block">庐山的别墅洋洋大观,而“美庐”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幢别墅的内部布局,能够充分体现家庭温馨气氛的建筑功能,别墅及庭园的整体设计和营造,充分体现19世纪末产生的“花园城市”的美丽构想。这幢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士。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的主人。</p><p class="ql-block">这幢别墅,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坐落的位置,形如安乐椅。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视为风水宝地。在他的眼中,“背山面水”正符合中国风水学说所推崇的格局。蒋介石夫妇很喜欢这里的恬静、秀美,而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将这幢别墅命名为“美庐”。从此,神秘的面纱便形影不离,将这幢别墅整整笼罩了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话说“美庐”庭园,可谓荟萃庐山珍木异卉,满目葱茂,温馨扑面。庭院石拦旁的金钱松,高俊挺拔,树高30米,为庐山最高大最古老的金钱松。别墅四周的庐山松,苍劲偃盖,虬枝屈铁,不时传来松涛阵阵。牯岭玉兰,早春怒放,花色洁白,散发着幽幽清香;庐山结香,喷黄吐华密密似球的花,溢满枝头;箬竹丛丛,露珠滴翠;卫矛枝横,暗藏箭羽。盛夏时节,依攀墙垣的凌霄花,红英灼灼,凌空抖擞;“五爪金龙”橙黄的花瓣上酒落着斑斑紫丹,花瓣遒劲似龙爪。入秋之后,被誉为“活化石”的鹅掌揪,那形似鹅掌的叶片,被染成一片金黄;五角枫,一树烈焰,飞霞流丹;而鸡爪槭,更是红得透明,红得灿烂……</p><p class="ql-block">“美庐”的庭园营构,以遵循自然风貌为最高宗旨,不着意人工的修饰,而是注重因形就势的精心布置。一条小径巧妙地依着景物而迂回环绕,使人得以细细观赏,慢慢品味。庭园中有一天然裸露石丘,上面铁镌刻着“美庐”二字,左下刻有“中正题”,这是蒋介石于1948年8月亲笔题写。可以说,这块摩崖石刻,既是这幢别墅庭园的“点睛”之笔,也是蒋介石夫妇对“美庐”的钟爱的历史印迹。</p><p class="ql-block">再观那别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绿门、绿窗、绿栏、绿柱、绿廊,而属于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也漆成了墨绿色,而连那原先的灰褐色石墙,也因“爬墙虎”、美国凌霄爬满而终成绿色,予人静谧安宁而又清新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庐山周恩来纪念室位于河西路别墅区,距牯岭街数百米。1990年,河西路442别墅被辟为周恩来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庐山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曾上山参加三次庐山会议。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就住在这里。此别墅为美国传教士于1905年所建。1945年末,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冲突及1946年八上庐山与蒋介石晤谈均住在此。1948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在此住过。</p><p class="ql-block">为纪念人民敬爱的周总理,1990年将此别墅辟为“周恩来同志在庐山活动纪念室”。陈列珍贵的实物和照片,介绍周总理在庐山的革命实践和主要功绩。</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纪念室改造提升以游客开放式观瞻为主,还原了总理夫妇在庐山会议期间工作生活原貌。书房、会客室、卧室,朴实无华地生活起居,映照着开国总理的革命初心。在这里,窗帘因陋就简使用旧床单、花生米节约可榨油、主动合影送众人的故事被讲解员精彩讲述,让现场游客深受思想感悟与精神洗礼。</p> <p class="ql-block">庐山别墅群,目前开放供游客参观的只有美庐和周恩来纪念室,其他别墅,有的做了宾馆,有的成为民宿,有的关门落锁。</p> <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掷笔峰麓的火莲院。这座建筑原名庐山大礼堂,为传习学舍会议礼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旧址坐北朝南,石头和钢筋水泥结构,两层,坡面铁棱瓦,建筑平面呈“丁”字型,占地面积约830平方米。</span>旧址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建,耗资二十万元。国民党中央党部委托“华中公司”工程师高观四设计。1937年6月24日,“中央社”电称:庐山大礼堂,“为宫殿式,复琉璃瓦,内分二层,下作膳厅,上为礼堂,可容数百人,并可放映电影”。礼堂大门前的海拔是1007米。</p><p class="ql-block">旧址仅门面有中国宫殿的风格的意蕴,主体结构、装饰还是西方建筑精神。它又是一栋纵向对称的精品。它的平面图的前部的横向矩形与礼堂部分的纵向矩形的结合。占地面积约830平方米。它的门首的中国民族风格醒目地表现在蓝色的琉璃瓦的披檐及檐下它的一楼中间也有三个圆拱形的大门,两旁均有八角形的窗子。这是一种民族风格。二楼的中部,一排长方形窗子。窗户之间有圆柱,有石斗,楼座。礼堂前面是休息厅。</p><p class="ql-block">1959年、1961年、1970年,中共中央三次会议先后在庐山会议旧址召开。该旧址是一处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纪念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昨天由于是星期一,庐山的几个博物馆闭馆,本来想第二天(4.7)早上再去参观,了解了一下,博物馆的开馆时间是早上九点,要无所事事地等二三个小时,再说玩伴对博物馆兴趣不大,我决定在牯岭镇转一圈就下山了,为下一次来庐山留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牯岭镇的早晨,安静祥和。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玩累了还在睡觉,刚吃饱饭没事干的人在等待雇主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