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版《万全县志》序一(译文)

东方云涵

<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 序一</p><p class="ql-block"> 万全这个名称始于前明时期的左卫、右卫。从《金史》记载的得胜口往上追溯,如同失去源头的水一样难以厘清,如此一来,编纂县志就显得极为迫切。</p><p class="ql-block"> 本朝(清朝)设置万全县以来,至今已有五十年。其他州、县都已经有了成书的方志,而万全县却仍徘徊犹豫没有修成县志。难道不是因为相关文献难以考证,不得不留待以后再做吗?万全县令左君到任伊始,就把修志一事当作当务之急。随后他延请饱学之士,对相关资料进行考订,最终成书,并嘱托我为县志作序以使其得以流传。我认为,虽然万全县名不在史籍、经注方面,关于此地的记载,从前代古籍就已存在。《水经注》中就有相关内容,其中提及的宣川,早在《水经注》里就有详细记载。由此从宁川去推断广宁,汉代的规制还能清晰探寻。可惜《碧志》被《明统志》的说法所迷惑,把广宁误认作延庆,反而让这个地方变成了无据可考的空白之地,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叹息。更有甚者,说佶份会天女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阳门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史籍所记载的那些属于此地的地方,其中的说法本就有难以理解之处。例如宣平、阳门二堡本是本县属地,但《明史》却把宣平县认定为左卫,把阳门县认定为怀安。另外,《水经注》里记载有小县故城、大县故城以及广尊 。北方有个郡,而鹰门水所流经的地方又有大宁郡。所谓的大宁郡,又在小宁城西面,这与治所在下洛的广宁郡又不相同。各种说法纷繁复杂,就像乱麻一样。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只能在各种记载中仔细探寻,以获取证据。在没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地方,有的凭借众人的说法,有的依靠遗迹留存,删繁就简,突出主要的纲要。如果不是从经书中寻求理论依据,从史书中梳理事情脉络,并且辅以自己耳闻目睹的情况,怎么能够综合把握其要领,纠正俗本记载的错误,理清其中的混乱呢?而且,万全县地处极边之地,像孤岭、大胜甸等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场,这里是古战场。在两汉时期,西部都尉、乌桓校尉的治所都设置在小宁城之下,此地也是鲜卑、燕、苏阳等族的聚居地。自北魏设立六镇、修筑边塞堡垒后,中原与塞外的界限才逐渐分明。到了明朝末年,俺答部落逼近边塞城墙,右卫大边一带又成了外藩各部族的游牧区域,用于贸易通商的互市之台在汉代质子馆的基础上兴起。这期间,着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经营管理。我大清朝实现了天下一统,中外一家亲。昔日边境的忧患之地如今已开垦成了肥沃的农田。口北三厅所治理的区域,各项治理标准整齐划一,堪比北海那般秩序井然。在一镇两协之外,后来又设置了八旗热管。对于管辖六县的张家口,更是制定了极为详尽的防范规划,做到了有备无患。</p><p class="ql-block"> 天子心怀天下,心系北疆,期望边疆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其中,地方官员和守卫将领实则肩负着共同的责任。方君(当地官员)为政勤勉,办事敏捷,从这部县志中便可略窥一斑。相信他日后必定能政通人和,政绩卓著,为盛世太平的治理添砖加瓦,为地方历史增添光彩。对此,我满怀期待,拭目以待。因此作此序。</p><p class="ql-block"> 乾隆七年夏四月,直隶分守口北道按察使司佥事、钱塘人金志章撰写。</p><p class="ql-block"> 于2025年4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