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参观明孝陵

吴安平

<p class="ql-block">明孝陵游览图。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邻中山陵,南接梅花山,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之一,也是明清皇家陵寝建筑的典范。营建时间: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时32年建成,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工程全部竣工,是朱元璋为彰显“以孝治天下”理念而命名。朱元璋与马皇后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合葬,地宫俗称“宝城”,直径约400米,依山势而建,至今未被盗掘。</p> <p class="ql-block">梧桐大路</p> <p class="ql-block">下午2:30免费参观明孝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两层</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初名“孝陵门”,后因清代文献记载及民间俗称改为“大金门”。此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顶部及朱漆大门在历史战乱中损毁,现仅存砖石结构。</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平面呈正方形,也称四方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为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需通过尊崇其父朱元璋以巩固正统性。立碑颂扬朱元璋的“圣德”,既可标榜自身“承继祖烈”的正统地位,又能转移世人对其篡位行为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碑体:通高8.78米,其中碑身高4.78米,碑额高2.1米,龟趺高2.08米,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古代碑刻 碑文:朱棣亲撰2746字,楷书阴刻,内容涵盖朱元璋生平、治国功绩及宗室名录,末尾铭刻“治隆唐宋”四字,暗含对清朝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下午3:20从5号门进景区,首先穿越石象路神道。路的两侧依次排列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2对(共24件),采用整块巨石圆雕技法,线条流畅圆润,风格粗犷大气。每对石兽呈“一立一跪”姿态,象征对帝王的忠诚护卫。</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全长615米,因途中最大的石刻石象而得名。其西段连接翁仲路(石人路),共同构成明孝陵神道的礼仪轴线。石象路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至十六年(1381-138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陵寝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石刻群展现皇权威严与儒家礼制。</p> <p class="ql-block">狮子🦁 :百兽之王,镇魔辟邪,彰显皇权威严。</p> <p class="ql-block">獬豸:独角神兽,象征公正执法,颂扬朱元璋“明辨是非”的治国理念。</p> <p class="ql-block">骆驼:沙漠之舟,寓意大明疆域辽阔、威镇四方。</p> <p class="ql-block">大象:重达80吨,象征江山稳固如磐石。</p> <p class="ql-block">麒麟:仁兽之首,代表仁义之君与祥瑞光明。</p> <p class="ql-block">马:帝王征战坐骑,隐喻开疆拓土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北起棂星门,南至石象路转折处,全长约250米。其名称源于秦代名将“阮翁仲”的典故,因神道两侧列置文武石像生(俗称“翁仲”)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陵寝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石象路共同构成“天人合一”的陵寝礼仪轴线。</p> <p class="ql-block">望柱:位于翁仲路南端起点,两根六棱柱形白玉石柱,高6.6米,柱身满雕云龙纹,柱础为海水江崖纹,象征“江山永固”。</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分列望柱以北,东西对称,依次为武将、文臣各两对(共8尊),间隔排列,体现“外武内文”的护卫体系。</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翁仲路北端终点,三门四柱石牌坊,面阔20.61米,高7.6米,原为文庙礼制建筑,后引入陵寝象征“文运昌盛”,现存为2007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前往明孝陵陵宫</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门</p> <p class="ql-block">“治隆唐宋”碑位于南京明孝陵碑殿正中,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御题并勒石的碑刻,碑高3.85米,宽1.42米,厚0.38米,下有短颈龟趺(赑屃),因龟首曾损毁修复,俗称“缩头乌龟”。</p> <p class="ql-block">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第三次南巡时(1699年)题写“治隆唐宋”四字,赞颂明太祖朱元璋治国功绩超越唐太宗、宋太祖,旨在笼络汉人、巩固清朝统治。</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最重要的祭祀建筑之一。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面覆盖黑色小青瓦,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p> <p class="ql-block">享殿是明代为供奉朱元璋、马皇后神主牌位及举行国家级祭祀的场所,日常陈设包括灵座(神床)、帝后衣冠、册宝及乐器。清代改为守陵用房,现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展示陵寝制度与修缮历程。</p> <p class="ql-block">内红门又称阴阳门</p> <p class="ql-block">陵宫大道</p> <p class="ql-block">东西井亭遗址</p> <p class="ql-block">方城与明楼:方城为宝顶前的巨型石砌建筑,高16.25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下部为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的石须弥座,中部设拱门及54级台阶的隧道,通向地宫。明楼建于方城顶部,原为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面阔39.25米,进深18.4米,四壁以方砖砌筑,内部无内柱,设天花旋子彩画。</p> <p class="ql-block">明楼初建于洪武年间,屋顶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后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战火,仅存四壁。2009年完成加顶保护工程,采用轻钢支架与黄色琉璃瓦复原屋顶,修复彩绘及六道红门,既保护遗址又延续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之墓</p> <p class="ql-block">在7号门坐观光车到景区3号门</p> <p class="ql-block">下午5:30左右走出景区,打车回酒店,结束一天幸苦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