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清风朗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4126320</p> <p class="ql-block"> 曾经去过两次山西旅游,有一次先在陕北逗留了两天。在山西和陕北,都能看到反穿羊皮坎肩,头扎羊肚手巾的老汉,拉着驴揽客,还都能唱一段高亢的民歌,唱得很有味道。</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有意无意地翻看手机,碰巧看到山西电视台有过一档节目,叫《歌从黄河来》,是一档唱歌选秀的节目。每年都还评选出一个“黄河歌王”呢。</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是哪一年的节目了,看到了一个参赛歌手的演唱。这个歌手叫丁红娥,是个励志歌手,参加过央视《星光大道》的节目并获得成功,唱歌改变了她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她在《歌从黄河来》的比赛中唱了一首《圪梁梁》,我觉得很好听,地方民歌,别有一番滋味。就分享给同学朋友,不料反馈不佳,有的直接说不好听,甚至有人说,荼毒了他的耳朵。也有的说好,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觉得好。</p><p class="ql-block"> 《圪梁梁》是2004年拍摄完成的电视剧《血色浪漫》中的插曲,是一首传播度很广的山西民歌,山陕民歌的特点很鲜明。</p><p class="ql-block"> 不由自主地,就对这一类的民歌发生了兴趣。为什么这么好听,这么有味道的歌却有人觉得不好听呢?这里一定有什么原因,原因一定还就在歌里。</p> <p class="ql-block">歌手丁红娥</p> <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想探究一番这一类民歌有什么特点。</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民歌种类很多,而山西和陕北跨黄河两岸,民歌是一个味道,姑且就叫它“山陕民歌”吧。</p><p class="ql-block"> 要找出山陕民歌的特点,就要多听一些歌,样本越大,得到的结论才会越可靠,越有普适性。</p><p class="ql-block"> 听的多了,就沉迷其中,越发喜欢,了解到了更多的山陕民歌和歌手,从中也多少得到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以前只知道山西歌手阿宝和陕北歌手王二妮是唱山陕民歌的代表,现在视野扩大了,就从手机上认识了更多的歌手,在他们那个圈子里,这些歌手有很高的成就,名气很响。</p><p class="ql-block"> 山陕民歌从手机百度上能找到很多的演唱视频,后面还有很多跟帖评论,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歌曲和歌手。</p><p class="ql-block"> 山陕民歌有人觉得不太能接受,有人觉得好听,有味道,原因就一个字——土。这种歌土味盎然,既能让一部分人着迷,也能让一部分人敬而远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如同小吃中的臭豆腐,菜肴里的臭鳜鱼,水果里的榴莲,有人爱,有人嫌。</p><p class="ql-block"> 可是你要说它“土”,它是怎么个“土”法,“土”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还是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才是。</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看。</p><p class="ql-block"> 第一,山陕民歌是用方言演唱的。</p><p class="ql-block"> 就像这首刘妍演唱的《脸咋这么厚》。我们可以听得出来:里面的“我”,山陕民歌里都唱成“额”;“下面”,唱的是“哈面”,;“浑身”,听上去是“洪身”,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方言,但我们还是能听懂的,这是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山西和陕西都属于北方方言区,和普通话是接近的。如果是用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唱的歌,恐怕一般人是听不懂的。</p><p class="ql-block"> 刘妍,是陕北民歌新秀,还是陕西旅游形象推广大使。</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山陕民歌中儿化韵的音节很多。这一点是和普通话是相同的。如这首郭涛的原唱《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p><p class="ql-block"> 你只要听第一段就能感受到这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十里里的圪梁梁九里里的追,</p><p class="ql-block"> 毛格眼眼的泪汪汪是谁在送谁?</p><p class="ql-block"> 盘根柳落家雀(儿)丢下个单爪爪,</p><p class="ql-block"> 走西口的三哥哥(儿),留下个二妹妹。</p><p class="ql-block"> 一根根的豆角角(儿),一根根抽了筋(儿),</p><p class="ql-block"> 扑格通通的心慌慌,是谁在想谁?</p><p class="ql-block"> 拿不起筷子(儿)哟端不起一个碗(儿),</p><p class="ql-block"> 咽不下米粒(儿)粒(儿),熬成个病人人。</p><p class="ql-block"> 郭涛是中国内地青年女歌手,演员,活跃在歌坛舞台,曾获星光大道人气冠军。</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山陕民歌中,后鼻韵母的词语出现得很多,这和山陕都属北方方言区不无关系。你听第一个视频里丁红娥唱的《圪梁梁》就知道了。其中一段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东山上的那个点灯,那个西山上的那个明,一马马的那个平川哟,瞭不见个人。</p><p class="ql-block"> 短短四个分句,就有“上”、“灯”、“明”、“平”四个后鼻韵母音节。</p><p class="ql-block"> 下面一首郭涛的原唱《酒杯杯》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窑掌掌上点灯满炕炕明”,十个音节里,“掌”、“上”、“灯”、“炕”、“明”,有七个后鼻韵母音节。</p><p class="ql-block"> 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两首歌里的“人”,在普通话里应该是前鼻韵母,可是在山陕民歌里,“人”都唱成后鼻韵母的。</p><p class="ql-block"> 山陕民歌中情歌居多,其中“心上人”是个高频词,使用率很高。这个“心”和“人”在普通话里都是前鼻韵母,而在山陕民歌中都必须唱成后鼻韵母。</p><p class="ql-block"> 就如这首《酒杯杯》里的第二段中,“疼死疼活就想我那心上的人”,你试试把“心”和“人”唱成前鼻韵母,还有那股味道吗?那就不堪入耳了,就没有盎然其中的“土”味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山陕民歌中的后鼻韵母音节多,是因为普通话里的有些前鼻韵母音节,在山陕方言里,是读(唱)成后鼻韵母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山陕民歌中叠音词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有一首《圪梁梁上的哥哥》中有这么一段歌词:</p><p class="ql-block"> 圪梁梁上的哥哥瞭妹妹</p><p class="ql-block"> 一瞭二瞭瞭到眼珠珠灰</p><p class="ql-block"> 你看谁躲你躲到脸腮腮红</p><p class="ql-block"> 谁就是你心中的二妹妹</p><p class="ql-block"> 圪梁梁上的哥哥寻妹妹</p><p class="ql-block"> 七寻八寻寻成罗圈圈腿</p><p class="ql-block"> 你看谁疼你疼得泪花花飞</p><p class="ql-block"> 谁就是你一生的宝贝贝</p><p class="ql-block"> 你看,是不是每一句都至少有一个叠音词?</p><p class="ql-block"> 再拿上面《酒杯杯》的第一段来说,原意就是:</p><p class="ql-block"> 红油漆的桌子热炕上摆,酒杯菜碟我全摆开。哥哥的碗筷在对面放,思念的泪珠滴在那桌子上。</p><p class="ql-block"> 除了“哥哥”这个表示称谓的词语是叠音词,其余似乎都不需要运用叠音词,意思就可以表达得非常明白。可是在歌里每一句都有两个叠音词。</p><p class="ql-block"> 红油漆的桌桌热炕炕上摆,酒杯杯菜碟碟额全摆开。哥哥的碗筷在对面面放,思念的泪珠珠滴在那桌桌上。</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样的特点呢?我觉得是因为叠音词具有一种能给人安全感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你看为什么大人在哄孩子时,都喜欢用叠音词?“吃饭饭了”、“宝宝坐车车”、“宝宝看灯灯”……因为没有自主能力的婴儿、幼童很无助,没有安全感,所以容易哭闹。而叠音词容易给孩子一种声音上的安全感,特别是最亲近的亲人运用的叠音词,这种效果更显著。</p><p class="ql-block"> 山陕地处黄土高原,历史上就特别贫困,传说中的“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说的就是这种地方。而贫穷就不能给人提供安全感。在方言里,歌唱中大量运用叠音词,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歌手郭涛</p> <p class="ql-block"> 这里都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山陕民歌“土”味盎然的原因,“土”的表现形式。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不能举更多的例子,但每一个特点在表达其他特点的例子中,其实也有表现,这是我们可以看的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山陕民歌的这些语言特点,综合在一首歌里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赶牲灵》为例,体会一下。</p> <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把这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儿)哟,</p><p class="ql-block">三盏盏的那个灯。</p><p class="ql-block"> 哎哟,带上了的那个铃子(儿)哟, 哇哇的那个声。”</p><p class="ql-block"> 开头两句,结尾两个音节“灯”、“声”都是后鼻韵母,每一句里都有一个儿化韵。两句中有三个叠音词。</p><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21日在全国各大院线同时上映的电影《赶牲灵》,就完全取材于这首陕北民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演唱这首歌的歌手丁文军,是2022年度《歌从黄河来》节目的总冠军。丁文军把这首歌的“土”味唱得淋漓尽致!</span></p> <p class="ql-block">歌手丁文军</p> <p class="ql-block"> 语言上的这些特点,使山陕民歌浸润了浓浓的土味,在内容上的特点,就是山陕民歌绝大多数是情歌。下面是刘建东创作的《梦中的兰花花》原唱视频,山陕民歌唱的就是“黄土坡上的情,沟里头的爱”。</p><p class="ql-block"> 刘建东是中国内地歌手,演员。是一位集创作和演唱于一身的艺术家。2014年就凭借这首原创歌曲《梦中的兰花花》一举成名。他以其扎实的唱功和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西北歌王”。2016年荣获“中国当代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 有人在评论区里曾经问:“为什么山陕民歌都是爱情歌曲,而且多半都是苦情的?”</p><p class="ql-block"> 有个跟帖说:“那里太穷,值钱的就只剩爱情了。”话糙理不糙,也许是有点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歌手、演员刘建东</p> <p class="ql-block"> 山陕民歌在情感表达方式上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男女表达彼此感情,非常直白、非常炽热、毫不掩饰。</p><p class="ql-block"> 这个特点,我们在上面的这些歌曲视频里,都可以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首陕北歌手野强强演唱的《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这个特点就非常明显。</p> <p class="ql-block"> 野强强出身于陕北民歌之乡安塞县,2010年,担任大型陕北民歌舞剧《兰花花》主唱,在北京国家保利大剧院演出并获得好评。2024年登上央视春晚,表演民歌串烧《我的家乡我的歌》。</p><p class="ql-block"> 这首《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歌词大胆、直率。</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首郭涛演唱的《山那边》,是电视剧《一个不能少》中的插曲,同样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样呢?</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和山陕地区历史上长期胡汉杂居,少数民族的贵族对这一地区有着很长时期的统治有关。</p><p class="ql-block">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一句,汉族的民歌中为什么出现“可汗”这种称谓呢,“可汗”不是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吗?</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诗句“回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又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为尚书郎”。</p><p class="ql-block"> 既有“天子”,又有“可汗”,两种称谓同时出现在一首民歌中,说明当地百姓,已经习惯了胡汉融合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那么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当地汉人受胡人的影响,火辣、直白,也就可以理解了。你很难想象,胡人在男女情感表达上会含蓄、内敛、温婉。</p> <p class="ql-block">歌手野强强</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判断是有历史依据的。</p><p class="ql-block"> 在南北朝时期,山西地区隶属于北魏,而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王朝。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迁入中原,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其中山西、陕西成为这些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山西北部的大同曾是鲜卑族的居住地,其文化对当地产生了持久影响。北魏享国14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公元1038年</span>党项族拓跋氏李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统治着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一直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军队所灭,享国189年。</p><p class="ql-block"> 你看,山西和陕北被鲜卑和党项贵族统治都长达一百多年,当地胡人固然会被汉化,而汉民能不受胡人文化的影响吗?他们感情表达方式是那种“火辣辣的情歌火辣辣的唱”,就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同学朋友大多是吴方言区的,对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接受无能也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吴方言区的情歌是怎样表达男女情爱的呢?就拿江苏民歌《茉莉花》来说吧,《茉莉花》其实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歌曲,而这首歌却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一个“情”或“爱”字,极为含蓄委婉。</p><p class="ql-block"> 即使是比较直接的爱情歌曲,也只不过是“小妹妹唱歌郎奏琴,咱们两个一条心”,和“拉手手亲口口”、“亲个蛋蛋小亲亲”完全不是一个调调。山陕民歌的感情表达方式,许多吴方言区的人是难以接受的。</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为什么有不少人不喜欢山陕民歌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山陕民歌高亢嘹亮土味浓,情感表达火辣、炽热,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文艺形式,为无数爱好西北文化和音乐爱好者所推崇,它的固有特点,也成为一部分听众,在欣赏习惯上难以接受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看了这些演唱视频,你喜欢上山陕民歌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