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师在涉县

梁向东

<h1>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将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18集团军,但习惯仍称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129师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红29军、红30军及陕甘宁边区部分地方武装改编而成。全师约1.3万人。1937年8月25日,国民政府正式授予番号,9月完成整编。主要领导人有: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张浩(1938年后由邓小平接任)、政治部主任宋任穷。<br> 1939年随着日军对华北平原的“扫荡”加剧,设在河北邢台129师师部向何处转移?刘伯承、邓小平将目光投向涉县。<br> 涉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部,地处太行山南部腹地,因漳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清漳河、浊漳河迂回穿境,人们往来频繁“涉水”,故而得名“涉”县。</h1> <h1> <b> 涉县有地理优势。</b>涉县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太行山形成天然防御屏障,极大限制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便于八路军开展游击战。处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战略枢纽位置,可辐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控制正太铁路、邯长公路等日军交通命脉,切断其后勤补给线。山区地形为八路军指挥中枢和后勤设施提供隐蔽环境,减少被日军突袭的风险。<br> <b> 涉县群众基础好,有利于社会动员。</b>涉县及周边地区在抗战前已有地下党组织活动,抗日热情高涨,民众对日军的暴行反抗意识强烈,便于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易于发动群众参与抗战。可以建立完善的支前网络,组织妇救会、农救会等高效运作,保障部队后勤需求。<br> <b>资源与经济可以支撑庞大驻军。</b>农业可以自给,涉县地处漳河流域,土地相对肥沃,通过开荒增产,基本可实现根据地粮食自给。军工生产有保障,邻近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这是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涉县成为武器弹药转运枢纽,支持前线作战。将来可建立商贸与金融体系,如设立冀南银行,发行边区货币,稳定经济秩序;合作社经济促进物资流通,打破日军封锁。</h1> <h1> <b>军事战略考量</b>,可以牵制日军兵力,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东接冀南、南连豫北、西通太岳,便于与晋察冀、晋绥等根据地协同作战,形成华北敌后抗战网络。<br> 刘伯承、邓小平基于对地形、民情和敌情的研判,认为涉县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条件,适合长期坚持抗战。这一计划得到中央军委支持,毛泽东、朱德肯定涉县作为晋冀鲁豫边区核心的地位,指示“巩固太行,联结平原”,强化其战略价值。1939年6月,129师师部转移至涉县赤岸村。<br> <b> 回击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b><br> 以“敌进我进”、“麻雀战”、“地雷战”等灵活战术,打破日军“囚笼政策”,开创游击战新范式。经典战役有:</h1> <h1><b> 七亘村伏击战。</b><br> 1937年10月,日军攻占河北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犯山西,企图配合北路日军合围太原。为阻击日军进攻,129师奉命在正太铁路以南的娘子关地区牵制敌人,支援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山西省平定县七亘村地处太行山峡谷,地势险要,是日军运输队的必经之路。10月26日,刘伯承指挥386旅旅长陈赓伏击日军第20师团辎重部队及掩护步兵。10月28日,刘伯承分析日军因急于西进,认为八路军不会重复设伏,可能再次选择七亘村路线,遂令部队于原地二次设伏。两次伏击共歼敌4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量枪支、弹药、粮食,极大补充了八路军的物资。首创“重叠待伏”战术,打破常规,同一地点两次设伏,展现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特点。迟滞日军进攻太原的步伐,支援了娘子关方向的国民党军,提振了华北军民抗战信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战的独特优势。<br> <b> 神头岭伏击战。</b><br></h1><h1> 1938年初,日军占据太原后,企图打通邯长公路(邯郸——长治),控制晋东南,威胁陕甘宁边区。129师奉命破袭日军交通线,粉碎其进攻计划。3月16日,129师围点打援,先佯攻黎城,诱潞城日军出援,再于神头岭设伏。神头岭位于山西潞城(今长治)与黎城之间,邯长公路穿行于两山夹谷,岭上地势略高,但公路两侧有旧工事掩体,日军存在“地形开阔不宜埋伏”的心理盲区,刘伯承认为“正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旧工事为掩体设伏,近距离突然开火,分割歼敌,歼灭日军1500余人,导致邯长公路瘫痪半月,迟滞日军对晋南进攻,鼓舞华北抗日军民士气,以“出其不意、以弱胜强”成为八路军游击战战术的典范。</h1> <h1> <b> 响堂铺伏击战。</b><br> 1938年3月,日军在晋东南发动“九路围攻”,企图歼灭八路军主力。129师为打破封锁,决定切断日军补给线邯长公路。八路军通过内线获知日军车队将于31日晨从黎城向涉县运送物资,涉县响堂铺村东,邯长公路穿行于狭窄山谷,两侧山势陡峭,“口袋状”地形便于隐蔽设伏,限制日军车辆机动,迫其成“一字长蛇”队形。徐向前亲自带2000余人设伏,毙伤日军400余人(含森本少佐),摧毁汽车181辆,缴获迫击炮4门、步枪500余支、弹药无数,导致邯长公路中断一周,日军“九路围攻”后勤瘫痪。“快打快撤”的游击战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与神头岭伏击战、广阳伏击战并称八路军1938年“三大交通破袭战”。<div> <b>百团大战。</b><br> 1940年,日军在华北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割裂抗日根据地。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同蒲铁路(大同——蒲州)、平汉铁路(北平——汉口)成为重点封锁线。当时正值国内抗战低潮,国民党正面战场接连失利(如枣宜会战),汪伪政权成立,悲观情绪蔓延。所以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大规模破袭战,打破封锁、鼓舞军民。八路军副司令彭德怀指挥晋察冀军区、129师、120师等105个团,约40万人,破袭交通线、拔除据点、扩大根据地,动员数十万民兵、民众参与拆轨、运粮。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多田骏指挥日军独立混成第4、8、9旅团,约20万人,固守交通线,实施报复性扫荡。<br></div></h1> <h1> 全面破袭阶段:聂荣臻部毁娘子关桥梁,刘伯承部攻克芦家庄车站;拆除铁轨941公里、桥梁213座,焚毁车站37个,彻底瘫痪正太路。同时,同蒲铁路北段、平汉铁路保定至安阳段、白晋铁路等均遭重创。扩大战果阶段:晋察冀军区发起“涞灵战役”,攻占涞源、灵丘,拔除据点23处,歼敌1100余人。129师发起“榆辽战役”,攻克榆社、辽县,摧毁日军兵工厂,缴获山炮5门。反“扫荡”作战阶段:在关家恼战斗中,彭德怀亲率部队围攻日军冈崎支队,血战2昼夜,毙敌400余人,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体现顽强战斗意志。<br> 此战以破袭日军交通线为核心,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万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摧毁据点2993个、煤矿5座、桥梁隧道260处,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囚笼政策”,破坏日军“以战养战”企图,华北矿产开采量下降30%。华北抗日根据地扩大至437个县,人口超1亿,提振了全国抗战信心。</h1> <h1> 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媒广泛报道,打破“中共游而不击”谣言,扩大了国际影响,彰显中共抗战中流砥柱作用,毛泽东称“百团大战给全国人民以无穷希望”。开创敌后大规模运动战先例,迫使日军推迟南进计划,牵制其兵力,体现八路军从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过渡,成为中共敌后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标志性战役,彰显敌后战场战略价值。<br> <b> 根据地建设成果显著。</b><br> 进行民主政权实践,在晋冀鲁豫边区推行“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左派、中间派各占1/3),吸纳开明士绅参政,其中涉县抗日民主政府为根据地基层治理提供了样板。根据地治理经验(如精兵简政、生产自救)被延安采纳,成为建国后农村政策的重要参考。在经济上,实施减租减息、统一累进税,平衡阶级矛盾,巩固群众基础。通过农救会、妇救会等组织,动员群众支前(如涉县年均捐献军鞋10万双),实现“军民一体”的群众动员与社会改革。推广文化教育(扫盲运动、创办抗大分校)与妇女解放,重塑根据地社会结构。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如李达、陈锡联等),为全国解放输送人才。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华北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社等110多个党政机关单位长期驻扎于此。这里还是《人民日报》诞生地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印刷地。</h1> <h1><b> 上党战役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b><br>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上党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之间,控制晋冀鲁豫三省交通,战略价值极高,国民党阎锡山部与中共军队均试图接管此地。鉴于重庆谈判与军事博弈的需要,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蒋介石密令阎锡山进攻上党,企图以军事胜利逼迫中共在谈判中让步。中共中央决定“以打促和”,当时,129师与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奉命反击。<br> 刘伯承指挥3.1万解放军对战阎锡山部第19军(史泽波)、第23军、第83军及伪军改编的省防军。集中优势兵力“围城打援”,分割包围,逐个歼灭。8月26日,解放军收复襄垣,切断长治与太原联系;9月12日,攻占屯留,孤立长治国民党军。9月20日﹣10月7日,刘邓部队包围长治,史泽波部困守待援;在老爷山阻击阎锡山部彭毓斌率2.3万人从太原南下增援部队,在土落村全歼彭毓斌部,彭本人自杀。10月8日,史泽波弃长治西逃,解放军追击至沁河以东,12日全歼残敌,史泽波被俘。此战,国民党军3.5万人被歼(含俘虏2.3万人),损失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中共掌握华北战略主动权,标志着中共从游击战向大规模运动战的战略转变。</h1> <h1> 上党战役更突出“以战促和”的政治智慧,直接配合了重庆谈判,战役胜利迫使国民党签署《双十协定》,毛泽东评价“打得好,越打得大,越谈得好”;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面目,争取国内外舆论支持。为后续的邯郸战役(平汉战役)奠定基础,保障中共军队北上东北、南下中原的通道。加速华北国民党统治崩溃,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晋冀鲁豫成为主要战场之一。<br> 129师选择涉县,是地理优势、群众基础、资源保障、军事战略与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选择不仅使涉县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军民融合的典范,涉县百姓为八路军提供粮食、兵源和情报,形成“军为民、民拥军”的紧密关系。“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彰显其作为革命摇篮的作用。更通过其成功实践,为中共“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提供了经典范例,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进程。“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军民同心”的“太行精神”在此发源,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出发,千里挺进大别山、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愿所有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建立共和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先辈安息。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默默无闻,但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h1> <h1> 铁血太行卷,烽火照征鞍。几回帷幄横塑,星夜踏霜寒。但见倭蹄汹汹,更有雄师列阵,破垒挽狂澜。剑指虎狼处,策马啸河山。救危局,筹胜算,挽狂澜。几番赤帜,刘邓韬略定坤乾。唤起工农百万,横扫千军如电,浩气贯长天。但看风云散,热土换新颜。</h1> <h1><b> </b><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