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认知里,但凡一个识字人要去江南游大概率会到绍兴,到了绍兴想必会去鲁迅故居,去了鲁迅故居那就不能不看“三味书屋”了。刚刚结束的江南游行程让我不仅仍陶醉于旅途中那些河流纵横、烟波浩渺的自然景观中,也时常会因沉浸在江南人文风情里而使心灵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甚至会荡起阵阵涟漪......</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正值初中阶段的我当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这篇文章时,深深地被作者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吸引住了,作者儿时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率直的心性跃然纸上,给同样儿时的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当然,学生时代的我对何谓“三味书屋”可能没有做过多考究,也就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在我的理解中无非就是给书屋冠以名字罢了。但当几天前我真的站在这间书屋里看了挂在墙上关于“三味书屋”的注解时,我才明白了这个书屋名字的真正含义。“三味”源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的典故,后由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家族传承,具体指:经书之味如稻梁、诗书之味如肴馔、诸子百家之味如醯醢。看到这里我在想,这些解释除了体现出传统读书人对知识体系的分类与重视外,恐怕也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吧。不管哪种解释,“三味书屋”都寓意着读书的重要性,以及给人带来不同层次的滋味和感悟,强调了读书对个人成长和智慧积累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就读书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想要读书的“胃口”(即读书的愿望)甚至比书的“味道”(即书的内容)更重要,因为人只有在有强烈的饥饿感时才能真正感知食物的味道并迫不及待地进食,人们常说的有胃口才有味道、“饥饿”最好吃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粗茶淡饭尚能吃得有滋有味,况“稻梁、肴馔、醯醢”乎?看来,一顿饭是否能吃得尽兴,起决定因素的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你的胃口,胃口好才能吃嘛嘛香。所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方可发挥作用。因此,要使读书达到如饥似渴的程度,内生动力才是关键啊!</p> <p class="ql-block"> 我想,读书如是,做其他事情亦如是。作家汪曾祺曾写道:写字作画首先得有激情、要有情绪,为一人、一事、一朵花、一片色彩感动,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勃勃然郁积于胸,势欲喷吐而出。其实,不仅是写字作画,做任何事情都得有激情、有兴致、有热望、有渴盼、有“胃口”,当你“胃口”大开时,要做的事情便成了一道美味,做事情就成了一种享受,快乐地做事,带着强烈的享受感做事,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做不美呢?</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胃口”一词,它的本意是指食欲,其实“胃口”一词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食物本身的“味”,另一个是我们的“口”感知食物本味的能力。食物的本味再好,但若我们的感知能力差,吃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的。“胃口”的引申义可解释为对事物的爱好。同样,我们对事物的爱好,除了事物本身具备足够美好外,我们的内心还需要具备感知事物美好的能力,否则,哪怕是眼前鲜花盛开,也将被我们视为一片凋零败落,哪怕是周身阳光普照,内心也终将是至暗无光。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面对食物、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得多拷问拷问自己,是食物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感知出了问题?</p> <p class="ql-block"> 有胃口才有味道。泰戈尔说,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还别说,在“三味书屋”里品味道,品出了真味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