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丁香花开又逢春。</p><p class="ql-block"> 白得漫天飞雪,紫得云蒸霞蔚,也有粉色的,如枝头缀玉。恰如其名,丁香花很香。远远地,风送过来一阵清香,就知道是她。</p><p class="ql-block"> 北京看丁香花的地方也很多,月坛、北海、玉渊潭、颐和园......甚至街边巷口,随处可逢。但是,最有名的还是法源寺。</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的丁香历史悠久,从明代起开始种植,曾与极乐寺的海棠、崇效寺的牡丹、天宁寺的芍药一起并称为“京畿四大花事”。如今,后三者皆不可追,只剩下法源寺的丁香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去法源寺看丁香,便成为人间四月一个很有仪式感的盛事。</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 因为专程去看花,这看花之旅便多了几分烂漫的隆重感。</p><p class="ql-block"> 春风写意地吹着,阳光明媚地暖着。甩掉冬衣,著我春衫,踏上去往法源寺的路。</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静静地坐落在熙熙攘攘的牛街旁边。牛街的繁忙,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没有不忙的时侯,镇日的熙来攘往。而法源寺于闹中取静,一道红墙便隔开了俗世的扰攘,大有“闭门即是深山”的淡定,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安静地述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古老传奇。</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不大,坐北朝南,六院七进,纵深两三百米,从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悯忠台)、毗卢殿、大悲殿,到藏经楼等诸多古老建筑,红墙黛瓦,古朴庄严。因遍植丁香与海棠,为整个寺庙增添了无限诗意与雅致。</p><p class="ql-block">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香雪,大殿与禅房隐现于花木之间。一进山门,便被两侧的四五株丁香花吸引住了。朱红的禅房前,细碎的花朵,或白、或紫、或粉,缀在碧绿的枝头,呈现出水洗般的清新与鲜明。香气弥漫,沁人心脾。闻名而来的看花人,有的伸长了脖颈,有的踮起了脚尖,有的摆出了姿态,纷纷从各自心仪的角度与花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往里走,钟楼与鼓楼分列两侧。据说“晨钟暮鼓”的成语以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说法,都源于此处。唐松宋柏森森然,高耸于楼宇之上。楼宇之上,是瓦蓝瓦蓝的天空。天空之上,是亘古不变的深邃与辽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天王殿,来到大雄宝殿,眼前豁然开朗起来。</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前香火缭绕,庄严肃穆,矗立着明清时期的六座石碑,其中有一座是刻于清雍正十二年的《法源寺碑》寺史。</p><p class="ql-block"> 殿前殿后,丁香花忽然多起来。一树树喷薄如雪浪,一枝枝蒸腾似云锦,虽细细碎碎,却浩浩荡荡,大有攻城陷镇锐不可挡之势。紫丁香大都集中在大雄宝殿与悯忠阁之间的区域,花开得最为繁盛,花香也最为浓郁。在蓝天的衬托下,在红墙的衬托下,在古老石碑与香炉的衬托下,上百树繁花明亮地开着,古色与今香交融着。回首看,刚才钟鼓楼前的丁香花,让人感觉不过是一个序曲。至此,乃见华章。</p><p class="ql-block"> 像华章间的一个插曲,丁香花木丛中也间杂着几树怒放的西府海棠,秀颀的枝条上繁花似锦,开出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走到法源寺最后的藏经楼,也有两株海棠,据说是乾隆年间种下的,漫长的岁月都化作了千堆雪般怒放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看花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却少有喧哗者,大概都被这浩大磅礴的花事惊艳了。到处是扛长枪短炮的摄影者和持手机的自拍人,仿佛眼也不够用了,眼花缭乱地看;手也不够用了,手忙脚乱地拍。不时有人撞着人,然后莞尔一笑,各自走开,继续看,继续拍。遇到大家都心仪的机位,就自觉地排起队,慢慢地走过去拍摄。 </p><p class="ql-block"> 从观音殿、毗卢殿、大悲殿一路走下去,丁香与海棠花木遍布,清香四处弥漫。整个寺院沐在香气之中。站久了,感觉青丝与春衫都是香的了。</p><p class="ql-block"> 在香气袭人的花木丛中,大殿东西两侧的禅房,有几间仍静静地开着门,禅师们该打坐的打坐,该念经的念经,该礼佛的礼佛,该吃斋的吃斋,一副波澜不惊静水深流的样子。真正的修行,莫过于此吧。</p><p class="ql-block"> 以前读黄庭坚《花气诗帖》,有“花气熏人欲破禅”之句,今日不禁疑心他是否夸大其词了。</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 丁香花细小如丁,一般都是花开四瓣。</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的丁香花,四瓣的自不必说,从两瓣三瓣、五瓣六瓣、八瓣十瓣,甚至十一十二瓣,以至于多达十五瓣的都有,着实令人震撼。据说,五瓣的丁香花被誉为“许愿花”,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祈盼。</p><p class="ql-block"> 丁香花不仅是幸福吉祥的生活象征,亦被佛教信徒称为“菩提树”。《华严经》里说:“若因风吹入宫殿中,众生嗅者,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身心快乐,无有诸病,不相侵害,离诸忧苦,不惊不怖,不乱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净”。</p><p class="ql-block"> 当花遇上禅,更彰显了懂得的慈悲。禅宗里有“拈花微笑”的公案,释加拈花,迦叶微笑,彼此心领神会,想必皆因“慈心相向,志意清净”,无须只言片语,一切尽在微微一笑之间。</p><p class="ql-block">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站在法源寺的花树下,好似看见大地深处氤氲的香气一篷篷一团团从丁香树中喷薄而出,有的飘成白雪,有的化作紫云,将我紧紧包裹。在喧嚣的人群中,我静静地闻着丁香的香,感觉内心也充满了香气。</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拍花照影是法源寺看花人的必然之举。那么,细数花瓣则成了很多人另类的乐事。寺内,随处都是细数花瓣的游人,每当找到五瓣乃至于更多瓣的丁香花,人们往往就会很惊喜,乃至于欢呼雀跃,感觉福气、运气、喜气也随着丁香花瓣倍增了似的。</p><p class="ql-block"> 那一树一树的丁香花,到底是缘于浪漫传说的灵气,还是历史积聚的奇气,拟或是古今文化的清气呢!</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我们到法源寺看的不止是丁香与海棠,其实更是历史。</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的历史很悠久。唐朝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辽东未果,退至古幽州城,为告祭十万忠魂,在出征誓师处建寺,赐名“悯忠寺”,明代曾改为“崇福寺”,清代雍正皇帝重修并更名为“法源寺”。此寺历经宋元明清,见证了诸多历史变迁,至今已有1380岁,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法源寺与很多历史人物及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北宋钦宗曾被金人俘虏,关押在此。南宋忠臣榭仿得抗元失败,在此绝食自尽。明末将领袁崇焕蒙冤被杀,其遗体被部下冒死盗走,在寺中超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在此留下历史的印迹,戊戌变法“六君子”也曾在此清谈甚至停灵等,历史赋予了法源寺以独特的忠义精神和历史使命。台湾作家李敖一部《北京法源寺》大作更使法源寺名声大噪,引来无数佛教信众的朝拜与游客的探古寻幽。历史千折百转,忠魂跨越千年,丁香花开花落,见证了芸芸百姓的岁岁年年。</p><p class="ql-block"> 这座千年古刹,还是一座珍贵的文物宝库。从唐代的莲花柱、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明代的佛像、清代的石碑以及香炉、铜狮等等文物赫然在目,每一件都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展示着古代匠人高超的手工艺术。这些各具特色的宝物,如今静静地置于丁香与海棠的“香雪海”之中,千百年后的我们仍能一睹它们沧桑之下精美的模样,何其幸哉!</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别处,法源寺的丁香与海棠都长得极为高大繁茂,有的甚至与大殿比肩,每年四月,花期一到,整个寺庙都掩陷在花海香阵之中,可以长达一个月之久。清代军机大臣李鸿藻赞其“胜地花开香雪海”,遂有“香雪海”之美誉。所以,法源寺不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又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千年香刹”。</p><p class="ql-block"> 更不同与别处的是,如今住持僧侣仍在,法事活动依旧,信徒香客不断,法源寺不但从不收门票,还赠香给游客,处处彰显着一座千年古刹海纳百川、慈悲为怀的大度与高格。</p> <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丁香花阵,似乎与往年的有一些不同。</p><p class="ql-block"> 细看之下,发现花叶间挂了许多丁香诗卡,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用细长的丝带系着,随风飘飘荡荡。卡上,有古人的诗,也有今人的诗,一律用娟秀的小行楷写在精美的花笺上,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花香和着书香,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看花人。一些爱美的女子特意着古装,玉簪金钗,环珮叮咚,袅袅娜娜而来,挽着丁香诗卡合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早已听说法源寺有“丁香诗会”,今年看花遇见诗,真好。</p><p class="ql-block"> 吾有好花,汝岂能无好诗!——从明代开始,法源寺的丁香花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游览聚集吟咏不已,“丁香诗会”应运而生,由明入清,愈发盛行。每逢春和景明,寺僧必备素斋,邀集京城名士前来赏花赋诗。据说,纪晓岚、洪亮吉、顾亭林、何绍基、龚自珍、林则徐等人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曾雅集于此,留下动人的诗篇。民国时期,文人王闿运于1914年重开“丁香诗会”,邀请在京名流百余人,群贤必至,庶续兰亭。1919年,近现代大画家齐白石也参加过由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发起的“丁香诗会”。</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进京之初,藉藉无名,上无片瓦,不得不于1917年和1919年两度借居法源寺。许多人只知道齐白石是画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高产的大诗人,一生作诗达三千多首。他的诗多源于生活,朴实无华,亦很有“天然之趣”,读罢时常扣人心弦。在一首题为《答朱心佛中秋日赠葡萄》诗中,他写道,“木偶泥人似老翁,法源寺里感相逢。此翁合是枯僧未,又听观音寺里钟”。他老人家晚年成名后,想必也会时常忆起这段客居法源寺的苦日子罢。</p><p class="ql-block"> 寓居法源寺时,齐白石老先生创作过一幅小画,整个画面只是意笔草草地勾勒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鸟,并在小鸟身上信手写下“真有天然之趣”六个字。这六字,显然凝结了他一生的艺术理念。“真”表明了他对艺术一份真爱,“天然”体现了艺术家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融,“趣”则彰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与艺术格调,集中呈现了他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的赤子之心。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陈师曾等一批民国名宿耆老,开始“衰年变法”,开创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成为大师级的中国传统书画家。</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内,至今还保留着齐白石老先生当年客居的禅房,门口特作“齐白石寓居处”的标记。我既爱其画,又爱其诗,更崇拜其人,因此每次去,都会默默地来到那间禅房门外,静静地站一会儿,抬头望一望狭窄的径巷上空纵横交叉的古老枝桠以及浩瀚无边的蓝天——是否我也可以,引诗情、书画意、上碧霄?</p><p class="ql-block"> 当花遇见诗,法源寺披上浪漫主义色彩,也丰富拓展了文学艺术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2002年4月,在北京作家李金龙先生的号召与筹措下,新世纪首届“丁香诗会”成功举办。2008年,又举行了“走进北京奥运的丁香诗会高层论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法源寺的“丁香诗会”不仅成为诗人作家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盛会,更也成为北京知名的文化品牌走进大众视野和百姓生活。</p> <p class="ql-block"> 墙内开花墙外香。法源寺的丁香不仅名动京城,也香飘海外。</p><p class="ql-block"> 1924年4月26日,印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伟大的诗人泰戈尔受邀来华,交流佛教和诗词文化。在青年诗人徐志摩和才女林徽因的陪同下,他来到法源寺赏丁香、瞻古刹,并且有感而发,在丁香树下作诗一首,表达他对生命、爱情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其中有几句写道——</p><p class="ql-block"> 我到处流浪,</p><p class="ql-block"> 把你的心儿寻觅。</p><p class="ql-block"> 那么多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p><p class="ql-block"> 可是爱又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在华期间,泰戈尔敏感地捕捉到林徽因、徐志摩与梁思成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还写了一首短诗送给徐志摩:</p><p class="ql-block"> 天空的蔚蓝,</p><p class="ql-block">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p><p class="ql-block">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p><p class="ql-block"> 唉!</p><p class="ql-block"> 诗虽短,却道破了徐、林、梁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必然结果,也彰显了诗人的智慧与幽默。</p><p class="ql-block"> 从时间上看,泰戈尔这位外国友人可能没能参加法源寺的“丁香诗会”,但他的法源寺之行不仅激发了诗情,留下了诗篇,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被人们铭记至今。</p><p class="ql-block"> 以花为约,以诗会友,法源寺的“丁香诗会”至今已愈百年。</p><p class="ql-block"> 闻讯今年的“丁香诗会”定于4月11日,我本来准备前去附庸一下风雅。可是,忽然出差南宁,未能如愿前往,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所幸未曾错过花开。早在四月五日,我已偕爱人及好友同去法源寺,欣赏了丁香与海棠盛大的花事。但是,从南宁回京的航班上,又忆起那日盛景,遂赋诗一首,录入此文以为记:</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刹法源寺,</p><p class="ql-block"> 丁香花开千千结。</p><p class="ql-block"> 你我本是凡间客,</p><p class="ql-block"> 此行忽成画中仙。</p><p class="ql-block"> 至于“丁香诗会”,且待来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