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评武则天:治世之道的辩证启示

彭祖彭文化.军地纵横记者

<p class="ql-block">毛评武则天:治世之道的辩证启示 </p><p class="ql-block">(基于历史文献与辩证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容人之量:政治智慧的根基 </p><p class="ql-block">毛评价武则天“有容人之量”,这一特质在其政治实践中体现为对多元力量的包容与制衡。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曾以“飞蛾扑火”典故回应臣子对酷吏政治的质疑,揭示其深刻的政治洞察:权力场中利益驱动难以根除,但可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动态平衡。她既重用酷吏镇压反对派,又在政权稳固后迅速清算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展现“宽严相济”的统治艺术。这种包容并非无原则退让,而是以“生生之谓易”的哲学观驾驭矛盾,既维持政权稳定,又避免极端化清洗。</p><p class="ql-block">辩证视角:武则天的包容性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之上。她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却通过“铜匦告密”等机制将矛盾引导至可控范围,既激发社会活力,又防止系统性失控。这种策略在当代管理中仍具启示:包容需与规则并行,方能实现“治大国若烹小鲜”。</p><p class="ql-block"> 二、识人之智:打破桎梏的用人哲学 </p><p class="ql-block">毛称其“识人之智”,强调武则天突破传统门第限制的用人标准。她提拔狄仁杰、姚崇等寒门才俊,甚至重用曾被李唐宗室排斥的庶族官员,形成“能者居之”的用人生态。其核心在于以“实践成效”替代“出身论”,如狄仁杰在豫州施政时“公平执法”即获破格任用,后官至十八职,成为贞观遗风的重要维系者。</p><p class="ql-block">辩证视角:武则天的识人术亦存局限性。为巩固权力,她曾重用来俊臣等酷吏,虽短期有效却埋下统治隐患;晚年宠信张易之兄弟,暴露其“工具理性”对判断力的侵蚀。这提示:识人需兼顾德才与忠诚度,避免将实用主义异化为机会主义。</p><p class="ql-block"> 三、用人之术:权力博弈的动态平衡 </p><p class="ql-block">毛赞其“用人之术”,尤指武则天对矛盾力量的驾驭能力。面对骆宾王《讨武曌檄》的激烈抨击,她非但未报复,反而感叹“宰相之过”,展现超越个人恩怨的政治胸襟。这种“化敌为友”的策略,既彰显格局,亦暗含政治智慧:通过吸纳反对者中的才智之士,消解反抗动能,重构统治合法性。</p><p class="ql-block">辩证视角:武则天的用人术具有鲜明的工具性特征。她以佛教造像(如卢舍那大佛)凝聚民心,以科举改革打破士族垄断,但这些政策常与权力巩固深度绑定。例如“劝农桑”政策虽推动经济,实为强化国家对资源的控制。这警示:政治智慧需以公共利益为终极尺度,避免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p><p class="ql-block"> 四、历史镜鉴:超越性别的治理启示 </p><p class="ql-block">毛将武则天定位为“阶级翻身之典范”,肯定其终结士族门阀、推动社会流动的历史贡献。她以女性身份突破男权政治壁垒,证明性别从非能力桎梏,而制度性歧视才是根本障碍。其改革(如《姓氏录》废除门第限制)为后世科举制完善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辩证结论:武则天的统治兼具进步性与局限性。她以非常手段打破旧秩序,却未能建立可持续的新秩序;既推动经济繁荣(户数增长40%),又陷入权力异化的循环。其治世经验表明:真正的政治智慧,在于平衡变革与守成、效率与伦理、工具理性与价值追求的永恒辩证法。</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作为中国唯一女皇,其治国实践是复杂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毛的评价揭示了超越性别标签的政治本质:治国之才的核心在于驾驭矛盾的能力,而非单纯的道德评判。在当代语境下,这一案例提醒我们:政治家的历史价值,终将由其对制度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实际贡献所定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