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征收安置 本是一家的希望引关注

新浪网

一份签署于1998年的房屋征收协议,都过去27年了,咋还是做不到呢?庄晶一家的遭遇,折射出基层征收安置工作中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从最初的保证到如今的迟延,这场漫长的等待以家庭悲剧收场,也引发群众对民生承诺落实机制的深刻思考。<br><br>1998年,福清市宏路街因福厦路拓宽改造工程启动征收。庄晶的父亲庄某作为首批签约户,推到家中11间房屋(363.45平方米),换取相关部门答应的四块宅基地回报。1998年11月25日,宏路镇相关部门与庄家签订《征收安置补贴协议》,并经福清市相关部门公证。协议明确约定:"甲方同意给予乙方开地肆块,位置位于宏路桥北增桥头东侧宏路新街技下侧,由乙方按规划自建房屋。"<br><br>庄晶的档案资料显示,1998年宏路镇相关部门已出具其中两块地皮的《用地审核表》(总计171平方米)。2003年,庄家将其中两块地皮出售,买方顺利办理了房产证。然而,剩余两块地皮的《动工牌》却始终未能获批。<br><br>2024年1月,庄晶携带完整材料向宏路镇相关部门申请办理剩余两块地皮的《动工牌》。村建办何某某当时承诺"尽快办理",但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庄晶每月提交申请均未获明确答复。<br><br>"每次去问,何某都说‘材料还在核实’,但从未给过具体时间。"庄晶提供的申请记录显示,从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她共提交申请十余次,但始终未收到任何书面回复。2025年3月,庄晶的父亲因长期情绪压力和身体状况恶化,突发脑溢血去世。"庄晶哽咽着回忆,78岁的庄父在得知批准再次被搁置后"血压骤升引发脑溢血 父亲临终前还在念叨那块地,说想盖一栋楼留给子孙。"这位曾亲手在证明文件书上按下手印的老人,最终没能等来承诺兑现的那一天。<br><br>庄家的遭遇并非孤例,在宏路街走访时发现,多位征收户反映类似问题:有人因补贴款被挪用导致生活困顿,有人因宅基地把关停滞被迫长期租房。"相关部门做出的保证像一张空头支票,时间拖得越久,百姓的信任流失得越快。"一位不愿具名的征收户表示。 一份跨越世纪的征收安置协议,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与坚守。从最初的保证到如今的迟延,庄家的故事提醒我们,民生工作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温度。如何让每一份保证都能跨越时间的考验,真正落地生根,是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命题。<br><br>目前,庄晶一家仍在等待问题的解决。庄晶表示,全家仍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期待着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父亲没能等到这一天,但我希望我们全家能等来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