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14日 星期二 下午</p><p class="ql-block">地点:轩辕中学四楼会议室</p><p class="ql-block">主持人:王萍</p><p class="ql-block">参与人员:全体语文教师、刘校长</p> <p class="ql-block">一、活动流程——听课环节</p><p class="ql-block">授课人:刘校长</p><p class="ql-block">课题:从文本到人生——在语言与思考中探寻生命意义</p><p class="ql-block">课程简况:</p><p class="ql-block">1. 情境导入:以“宇宙与生命”的哲理性语句引发学生对“如何度过一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2. 任务驱动:通过五大任务(语言积累、阅读感受表达、拟标题、人物形象分析、补白写作)推进文本学习,最终回归生命议题,首尾呼应;</p><p class="ql-block">3. 情感升华:借助“刘师傅”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平凡中的价值”,落实人文教育目标。</p><p class="ql-block">二、评课研讨——多维视角交流</p><p class="ql-block">(一)课程亮点共识</p><p class="ql-block">1. 双线融合,立意深远(张老师):</p><p class="ql-block">明线是语言能力培养(任务一至任务三:积累、表达、概括),暗线是生命教育(导入与结尾的人生思考),二者自然交织,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刘师傅的形象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文本细读而非说教,让学生在分析人物时潜移默化接受价值观引导。</p><p class="ql-block">2. 任务设计梯度化,思维训练有层次(蒋老师):</p><p class="ql-block">任务从基础的语言积累(任务一)到理解性表达(任务二、三),再到分析(任务四)、创造(任务五),符合“输入—内化—输出”的认知规律。</p><p class="ql-block">每个任务均强调“结合文本语句”,如任务四要求用具体语句分析刘师傅形象,培养“论从文中”的精读习惯,避免空泛解读。</p><p class="ql-block">3. 情境创设真实,情感共鸣自然(武老师):补白写作任务“对刘师傅说的话”创设真实情境,学生需结合人物形象抒发感悟,既训练语言,又深化对“平凡人生价值”的理解。</p><p class="ql-block">首尾呼应的设计巧妙:从抽象的生命思考引入,通过文本具象化(刘师傅的活法),最终回归学生自身的人生思考,形成认知闭环。</p><p class="ql-block">(二)改进建议探讨</p><p class="ql-block">1. 时间分配与生成性资源利用(王老师):</p><p class="ql-block">任务四“人物形象分析”的小组讨论时间稍紧(12分钟),部分小组汇报仓促,建议预留1-2分钟补充,或提前发放“人物分析表”作为预习任务。</p><p class="ql-block">学生拟标题时出现“时光里的匠人”“尘埃中的坚守”等创意表达,可追问“为何用‘匠人’形容刘师傅”,引导挖掘人物精神的深层内涵,深化思维深度。</p><p class="ql-block">2. 差异化教学策略(刘老师):</p><p class="ql-block">补白写作环节可提供分层支架,如基础版(用“刘师傅,我想对您说……因为……”句式)、进阶版(结合生活实例谈启发),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p><p class="ql-block">任务二“阅读感受表达”可增加同伴互评环节,通过“你觉得他的表达哪里打动你”促进相互学习。</p><p class="ql-block">3. 作业与后续延伸(徐老师):</p><p class="ql-block">作业“我的人生小目标”可结合班级活动,如制作“目标卡”张贴在教室,或将优秀片段汇编成册,让课堂的生命思考从“课上”延伸到“课下”。</p><p class="ql-block">三、主题研讨——核心议题聚焦</p><p class="ql-block">议题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然渗透生命教育?</p><p class="ql-block">• 共识:避免生硬说教,需依托文本具象化(如刘校长课例中借人物形象传递价值观);通过问题链设计(如“刘师傅的活法给你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非直接灌输。</p><p class="ql-block">议题2:任务驱动下的深度阅读教学如何落地?</p><p class="ql-block">• 策略:任务需明确“思维路径”(如“结合文本语句分析”),提供可视化支架(表格、思维导图);关注任务间的逻辑关联,形成“理解—分析—应用—创造”的梯度。</p><p class="ql-block">四、总结提升——后续教研方向</p><p class="ql-block">1. 推广优秀课例经验:整理刘校长课例中的任务设计模板、生命教育融合策略,供组内教师参考借鉴;</p><p class="ql-block">2. 开展专题研究: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任务驱动下的思维训练”等主题,组织系列课例研讨;</p><p class="ql-block">3. 优化教学细节:针对本次评课中提出的时间分配、差异化指导等问题,在组内公开课中重点打磨,形成可复制的改进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