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构对应并非铁律 </b></p> <p class="ql-block"> 结构对应是《联律通则》的第三条基本规则,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但是,叶子彤先生在《联律通则·解读》中说:“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并引用了王力先生关于诗词有时只求字面相对,不求句型相同的例子。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盖三分国”是动宾结构,而“成八阵图”却是动补关系。也就是说,二者结构不对应,但却是千古名对。</p><p class="ql-block"> 既然诗词可以这样对,对联自然也可了。这种只求字面对,不求句型相同的对法,在古人联中并不少见。</p><p class="ql-block"> 清·王文治自题联:</p><p class="ql-block"> 得好友来如对月;</p><p class="ql-block"> 有奇书读胜看花。</p><p class="ql-block"> 上联“好友”是一个兼语,既作“得”的宾语,又作“来”的主语;而下联对应的“奇书”却不是兼语,它作“有”的宾语,却不是“读”的主语。但从字面上看,“有”对“得”,“奇书”对“好友”,“读”对“来”,却对得工整。</p><p class="ql-block"> 清·钱沣自题联:</p><p class="ql-block"> 并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p><p class="ql-block"> 只有一条活路,文通即是运通。</p><p class="ql-block"> 上联“饿死”“读死”都是动补关系,而下联对应的“文通”“运通”却是主谓关系,二者结构不对应;但上下联后句自成规律,体现了一种对仗“习惯”,竟也成佳联了。</p><p class="ql-block"> 清·黄奎光题昆明翠湖碧漪亭联:</p><p class="ql-block">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p><p class="ql-block"> ——上联“亭”是兼语,兼作“有”的宾语和“翼然”的主语;下联“何时”是“闲”的状语,二者结构不对应;但从字面看,都可对,虽“何”对“有”稍有勉强,但也符合古人虚实相对的规则。上联“占绿水十分之一”大结构是动宾关系,“占”是谓语,“绿水十分之一”是宾语,而宾语“绿水十分之一”又是偏正关系;而下联“与明月对饮而三”却是介+宾+谓+补的结构,二者结构不对应;但从字面看,“与”与“占”虚对虚,可;“明月”“绿水”对仗工整;“对”有数词的属性,可与“十”对,“分”可作动词,可与“饮”对。</p><p class="ql-block"> 清·朱彝尊题粥厂联:</p><p class="ql-block">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p><p class="ql-block">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p><p class="ql-block"> 此联最为特别,结构不对应的竟有三处:(1)上联“同是肚皮”大结构是动宾关系,下联对应的“一般面目”是偏正关系;(2)上联“饱者”是偏正关系,下联对应的“得时”是动宾关系;(3)上联“饥者”是偏正关系,下联对应的“失时”是动宾关系。但从字面看,“一般”亦同样的意思,含动词属性,亦可对;动词“得”“失”对形容词“饱”“饥”,符合联律规则,且上下联后句自成规律,也体现一种对仗“习惯”,故可对。</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实际创作中,结构对应不可一概而论,只要字面可对和符合某种对仗习惯,即可认为合律。而且这种似乎“违背章法”的对法,往往有佳对出现,有的甚至成为千古名对,无深厚功底,是决然对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原载《中国楹联报》2020年第35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