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世界的巅峰-青藏高原。</p><p class="ql-block"> 你山锥的伟岸,是洪荒脉动的雄起,你峰刃的斑驳,是自己堵命的塑造,你静穆的气息,是亘古大地的沉寂,你莽苍的嗚咽,是絕世蛮荒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依据自然地形分为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六个部分。它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辖区,和毗邻的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七国。</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崛起源于板块碰撞、地壳缩短、褶皱隆升的复杂地质过程,是地质时代新生代的产物,是地球最壮观的地质事件之一。五千万年前至今,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接的喜马拉雅山地带,因“喜马拉雅运动”强烈挤压的“中央河谷”隆起和抬升至5000米,构成了地球上范围辽阔、地势和缓、寒冷干燥横贯东西的巨大山脉,高度达到海拔8800千米的世界屋脊。</p><p class="ql-block"> 现在青藏高原有近1000万人,少数民族约520万,共30个少数民族,分布在省、州、县、乡四级64行政区内居住。据语言学研究: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民族。其中讲汉语、藏语、羌语、羌语、彝语、嘉绒语、缅甸语等少数民族共同以汉藏语系为祖先语言,他们多为原住民,而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的民族,则为外来民族。</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全域数字三维交互地图》从地理自然与历史的人地关系角度,直观表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山源、水源、风源、物源、族源、文源根脉处和始源地的绝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1、山源:</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九条山脉。这些山脉在250万年第四纪新生代定型后,形成了由平均海拔4000米约900座山峰共同组成的高山台地之模样。它不仅是世界最高处,也是每年以5毫米速率在缓慢生长,世界最年轻的活体山脉。</p><p class="ql-block"> 因印度板块向北快速移动、挤压,褶皱、隆起这些山脉均归结到西北方向世界“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的山结处,并沿东逶迤近四千米左右,形成海拔4000米、2000米、500米东高西低中国版图的基本国家地理三级梯形构架,俗称中国三条“龙脉”,直抵中国大海,绵绵长长地包裹着中国全部国土。</p><p class="ql-block"> 《说文》曰:山,生万物也。万物起于中华,泽被环宇也。</p> <p class="ql-block">2、水源:</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水源地,是亚洲水塔,是全球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水源出自数千万年高寒地域形成的几千个融雪冰川和1500个高山湖泊,与由季风阻挡冷暖交汇而形成的地形雨,形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塔里木河六条江河的水源地。 </p><p class="ql-block"> 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年均融水量超360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5812亿立方米的五分之三。所谓“河源出于昆仑,其流播于九河。”青藏高原之水不仅以平均4000米的水落差诞生和养育了中华民族,还其决定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生存的历史走向和文化类型。</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为大善矣。</p> <p class="ql-block">3、风源:</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是通过地形效应、热力驱动、水文调节三大自然地理机制成为中国陆地的风源地和气候的“总调度师”,并深刻影响了亚洲和世界季风性气候。</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的风源产生是个泠源和热源共同作用的自然悖论,一方面高原冰川和积雪年使其平均温度在0℃-10℃度左右的高寒极冷气候,一方面高原夷平面的太阳辐射效应使其光照和地热资源丰富而形成极度干热气候。在此极端独特的泠暖风源中心,青藏高原以巨大身躯阻挡与分割西风带气流,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形成了每年冬季西北泠风和夏季东南暖风的转季气候区,决定了二十四个节气划分依据,促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稻作和旱作文明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刘邦《大风歌》说:“大风起兮云飞扬”,青藏高原之风让中华大地的一切活泛起来。</p> <p class="ql-block">4、土源:</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是黄土高原形成的根源。约300万年前,第四纪在西部青藏高原和东部秦岭和太行山两头阻挡下,致使来自西北风区的土壤颗粒改变方向,经过长距离的推动、分选,风化、剥蚀,搬运作用力下,在中国国土中央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沉积,并形成的黄土高原。其风成堆积物形态的高度、厚度、宽度与古地形倾斜方向一致,其塬、梁、峁、沟、豁五种自然景观伟岸广阔、茫苍寂寥极富美感。</p><p class="ql-block"> 中国黄土高原64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80-15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为密集、面积最广的黄土区域。黄土高原黄土由粉砂与粘土组成,其疏松多孔,易于侵蚀、渗透水强,易溶矿物,固结干燥,因其便于旱地粟作耕种生长特性,使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文明发生地。</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说:黄土有势坤,有瑞祥,可以“厚德载物”。</p> <p class="ql-block">5、物源:</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是中国生物种源地。约800万年前,中新世青藏高原隆起后,形成了从东南部海拔1000米河谷森林到5500米以上雪域荒漠等七个高差极大的垂直自然气候带。它们随地形起伏存在着寒、热、湿、旱的不同水热组合,其丰富的气候、土壤、水源、光照、温度、空气等自然因素,构成了从亚热带到高寒极地的生物群落,支持了多样性生态圈生物的发生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统计:青藏高原有12,000种维管植物,哺乳动物210种,鸟类532种,昆虫5000余种。自十九世以来青藏高原一直是世界物种主要采集地,最关键是在青藏高原生物生存极限的“寒旱核心区”,其生物种源是世界上极少受到人类干扰的原生物种。青藏高原生物资源是自然演化的杰作,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储备。</p><p class="ql-block"> 《易经》说:“物以类聚”,它们是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未来。</p> <p class="ql-block">6、族源:</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是中华文明华夏祖先古羌人的祖源地。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之间,处在地球上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以来,特别是建国后,青藏高原考古一直是人类的考古重地,先后发现了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遗址,100万年云南甘棠箐和四川宾川县遗址,16万年前甘肃“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人”遗址、13万年前四川皮洛遗址、4万年前西藏尼阿底遗址、3万年青海小柴达木湖遗址为代表的3万余个旧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p><p class="ql-block"> 根据科学考察确认青藏高原在约 3 万年前,更新世末次冰期时大陆冰盖消退,海平面回升,植被逐渐向高纬度方向推移,为高原以狩猎为生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彼时,一批华北黄土高原的人群到达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另一些人群从喜玛拉雅山以南沿河谷到达藏南。据中国科学院基于藏族人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遗传Y染色体的测定,青藏高原人群是一个高度遗传混合的族群,遗传学上汉藏民族共享一个单倍型群(Oα-F5)基因,是遗传基因最为接近的族群。</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史料研究,羌族由古百濮人演变而来,史称西戎、北狄、义渠等,他们与本土古族融合形成藏族;另外一支进入渭河流域成为华夏族的祖先。事实上,青藏高原夹在黄河和长江上游之间河湟谷地和川滇谷地的“农牧缓冲区”是中华民族山海经神话,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夏禹传说的始源地。历史学上存在着“汉藏同源”的史实。</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计数千年。”符合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7、文源:</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是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起源地。二十世纪初,自瑞典人安特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首次发现新石器时期人类彩陶文明后,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共发现考古文物点4277处,形成了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新石器时期史前彩陶文明的完整文化系列。它们与中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华北地区的龙山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传承拓展关系。</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根据青藏高原人口数量和空间密度数据,以海拔、坡度、河流、起伏度数据采用计算机以史前人类利用山谷、河谷、水流向高原迁徙和扩张的最低成本为目标,重建了以古代“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吐蕃丝路”、“唐蕃古道”、“香料之路”、“食盐之路”、“麝香之路”、“茶马古道”、“青海道”、“河南道”、“滇缅道”,以及“河西走廊”、“藏彝走廊”、“南亚廊道”等历史孔道为主要的新石器时期路线27条,约6000千米;青铜时代30条,约为7800千米的与中原交流道路系统的数字模型,验证了青藏高原由东北—东部—东南—西南边缘,夹在黄河和长江上游之间,平均海拔在2600米,年均降水400毫米存在着一条与中国“胡焕庸线”平行的“祁吉线”,即青海祁连县至西藏吉隆县的连接线。这条线以西宁和拉萨两个中心呈月牙形发展的区域,是青藏高原人类生存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延展,也是高原民族创造独特的医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哲学,建筑学、天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自然崇拜的祭祀、巫术、占卜、仪轨的文化沃土,回答了“是谁带来了远古的呼唤”的历史追问。</p> <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作为奠定中华文明发生和发源地,有着“高原-气候-文明”的耦合关系,证明了《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自然结论,呈现出向东方、向中原、向中国的历史走向,揭示了中国历史地理演变的深层自然逻辑和核心变量。</p><p class="ql-block"> 2000年前屈原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青藏高原不仅是地理屏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推手,更是自然使然,是人文必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