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曲阜孔庙,5A级景区。又称“阙里至圣庙”,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距今2503年。曲阜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与孔府、孔林合称“三孔”。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1961年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曲阜“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在鲁国从政时,最高任过“大司寇”,大司寇是中国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但在其周游列国回国之后,一直未重新从政,所以论其身份,仍为“布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高祖(前195年)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孔庙愈受重视。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兴元年(153年),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祀堕坏,孔庙颓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令鲁郡重修孔庙”,并安置吏卒守卫;庙外修屋宇,以居学者。东魏孝静帝(539年),大力维修孔庙,首次为孔子及弟子塑像。北齐天保(550——557年)孔庙均得到修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贞观(637年),唐太宗诏兖州建阙里孔子庙。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改制神宇”,对孔庙进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改建。扩大了孔庙原先的范围,庭院及外观大有改观。建筑采用多层斗棋,墙壁开窗,环以步廊于其四周。庙庭围墙之外循时规,加修了一道外围墙。唐玄宗(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圣侯孔璲之等又“树缭垣以设防”。据《孔氏祖庭广记》中将正殿改为了面阔5间,专奉孔子。孔子塑像居中,着王者服,外罩儒者衣,另有卜哲坐像分列东西。正殿之后新建寝殿,内奉孔子夫人,西侧建叔梁大夫堂,内奉孔子父母。唐玄宗(739年)追谥为“文宣王”。咸通(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献私俸修葺庙宇。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大理寺丞孔道辅奏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朝廷奏准并遣之以官钱监修孔庙。扩大孔庙旧制。经过扩建的庙宇,前后四进院落,东、中、西三路并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讲学堂。次年,孔道辅又于正殿之西建五贤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声玉振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进入孔庙的起点。建于明嘉靖(1538年)。“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称赞孔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以奏乐的全过程比喻孔子思想的集大成。金声指击钟开始,玉振指击磬结束,象征孔子思想的完美无缺。石质三间四柱冲天式,高5.6米,宽13.5米。四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坊额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图案,明间坊额填色“金声玉振”四个大字,笔力雄劲,由明代书法家胡缵宗题写。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金声玉振坊不仅是孔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高赞誉。它体现了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楹四柱,铁梁石柱,柱的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夹,使建筑风格稳重端庄。金元时期,天会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县“引诣圣庙”,金将“登杏坛,望殿火奠拜”。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学的金章宗拨钱76400多缗,大修孔庙。孔庙扩展到“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合三百六十余楹”的前所未有的规模。金朝的孔庙,基本保持了北宋时期格局,而部分建筑规模扩大,新建大中门、棂星门,且始用琉璃瓦,殿庑均以绿琉璃瓦剪边,青绿彩画,朱漆栏槛,檐柱亦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使孔庙规格大大提高。元成宗时,孔庙复修,将庙宅完全分开,形成各自独立的系统。元成宗大德(1307年)追谥孔子为“圣文宣王”。因孔子被追谥为“王”,故将孔庙修建与王宫之制相同,围墙四角增建的角楼与殿庞之上增设的装饰,都是为了王宫之制而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和元气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清时期,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孔庙遭到雷击,大成殿等120余楹建筑化为灰烬。此次重修,总共历时五年,耗银15万两。清代对孔庙的修建达14次。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又毁于雷电火。“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及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调集12个府、州、县令督修,总共用时六年方才完成。千百年来,孔庙总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达到现今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至圣庙牌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创建于明弘治(1500年),名为“宣圣庙”坊。清雍正(1729年),更名为“至圣庙”坊。该坊为汉白玉造型古朴。坊上的“至圣庙”三个字是用梅花篆字写成,其中“至”字是倒写的,寓意着圣人思想至高无上、高远无界。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至圣”代表了对孔子思想和人格的最高赞誉,意味着他的思想和品德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至圣庙坊作为孔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时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庙第二道大门圣时门是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名宣圣门。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为“圣时门”,“圣时”二字取自《孟子·万章下》中“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指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圣时门为砖身木构屋顶建筑,五间,中设拱门三券,高12.09米,长23.03米,宽11米,五踩斗拱,灰瓦绿边单檐歇山顶。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门洞里的大门为朱红色,上有七排七列黄色门钉。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庙中轴线御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弘道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庙的第三道大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朝雍正年间修,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制门额。“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希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是一种担当精神。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因为她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系统。弘道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两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其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当是明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先贤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伟大在不仅崇尚英雄更能不断产生英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中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中门是孔庙的第四道大门,金、元时期为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曾重修,清代重建,门上“大中门”匾额系乾隆皇帝题写。门高9.5米,宽20米,进深7.5米,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脊檩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拱。该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中”是指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之前加“大”,更加强调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大中门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主要包含度、时、和三层含义。在今天,对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身心的各种关系,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同文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同文门孔庙的第五道大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原名参同门,寓意参拜认同,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门阔五间,深两间,中间辟三门,两侧有回廊,单檐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其建筑左右无墙,高10.62米、长16.96米、宽9.34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文”二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意为统一语言、统一思想、统一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同文门正是赞扬了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span>现在的门匾“同文门”三字即清高宗手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弘治碑御制重建阙里孔子庙碑</p><p class="ql-block">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此碑原有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亭,后因失修倒塌。碑文为正楷书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永乐碑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奎文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名藏书楼,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墙倒屋不塌”的奇特现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曲阜孔庙奎文阁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杰出的抗震性能。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 8.5级的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这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其释放的能量约是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当时百姓描述“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在孔庙奎文阁前的一通石碑上也记载道“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但23米高的奎文阁能够安然无恙,岿然屹立。“三孔”古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辅以砖石、瓦件。土木结合,木构架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达到了“墙倒屋不塌”的效果。因为木材的韧性强、取材方便、加工便利等特性,所以这类建筑的显著优点就是抗震性能好、设计灵活,且费用低、建造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三碑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三碑亭是孔庙奎文阁与大成门之间的十三座碑亭,其中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碑亭上的碑文,多是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录。碑文用汉文、满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书写。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祭祀是入主中原的各民族政权确立文化正统性的必然选择,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各民族思想共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起着基础性的文化认同作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各民族文化交融中,加速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文化发展和各民族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加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三碑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三碑亭”位于孔庙第六进院落内,奎文阁以北,大成门以南,因有十三座碑亭,故称“十三碑亭院”。其中南排八座,北排五座,这些亭子式样基本相同,均为方亭体木结构。在南排的八座碑亭中,有四座为金、元时期建筑,即东起第三、第六座为金明昌六年所建;第四座为元五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所建,其余四座均为清代所建。北排五座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十三碑亭内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每座亭内陈列着体积、形态不同的石碑,碑文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镇刻,真、草、隶、篆书体俱全。碑文内容主要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孔子庙宇的记录,极具史料价值。十三碑亭不仅记录了孔庙的历史也是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见证,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座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成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成门是孔庙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它将孔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外院,后为内院,是孔庙建筑群的分界线。大成门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木结构歇山顶,屋脊上有精美的脊兽装饰。门的主体建筑高大雄伟,门楼上有斗拱、飞檐等构件,显得庄重而典雅。大成门的装饰十分精美,门上有彩绘、浮雕等装饰。大成门象征着孔子思想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大成”取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寓意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古代大成门是举行祭孔大典的重要场所之一。每当祭孔大典举行时,官员、士子等都会从大成门进入孔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大成门承载着儒家文化教育的功能。它见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激励着后人学习和弘扬儒家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成门高10.62米,长16.96米,宽9.34米,这种比例既显得庄重威严,又不失和谐美观。大成门正中悬挂“大成门”匾额,匾额上的“大成”二字由清雍正皇帝御笔亲书,字体刚劲有力,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门两侧的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由清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对联内容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思想和地位,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内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师手植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师手植桧是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树东石碑由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在过去,它是孔子学说精神不朽的象征,其长势繁茂与预示着孔家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败,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浴火重生的伟大精神。如今,这棵树依旧生机勃勃、挺拔高大,寓意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民族共同体屹立长存,也象征着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是纪念扎子讲学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杏坛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琴。”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专门在孔庙院落内“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以此纪念并彰显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杏坛教学点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学习思想,讲述内容主要包括:儒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治理社会、执政为民,谋民生福祉;儒家学习的内容是“六经”;儒家学习的方法有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等。启示我们要加强学习,克服“本领恐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金代在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重建,是一座朱红色柱子的高大亭阁,阁内有坛,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牌匾为乾隆皇帝御题。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开展与鲁国周边国家交往交流,另一方面传播儒家文化思想。可以说,孔子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者,不仅提出了“大一统”理念,创立了儒学文化,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游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成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长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巍峨壮丽。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径达0.81米。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浅雕云龙纹,每柱有七十二团龙。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殿内高悬“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都是清乾隆帝手书。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殿下是巨型的须弥座石台基,高2米,占地1836平方米。殿前露台轩敞,旧时祭孔的“八佾舞”也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成殿擎檐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径达0.81米。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成殿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浅雕云龙纹,每柱有七十二团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寝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官氏的殿堂。内设神龛及官氏牌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迹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建,并因此而得名。殿内存有描述孔子一生主要活动的120幅石刻图画和晋、唐著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画像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氏家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氏家庙是孔子后人祭祀祖先、恪尽孝道的地方。孔氏家庙的核心建筑为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殿内以“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父亲配享,以宋代大儒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蔡沈等先贤之父为从祀。祠前有三通孔子世系石碑,名曰“孔氏家谱碑”。人们能从这些古老的家谱碑和巍峨的崇圣祠中,感受到浓浓的孝的氛围。孔氏家庙主要阐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通过儒家孝道观的养亲、敬亲、安亲、祭亲等内容的介绍,告诚我们应该将这种对自己父母的孝,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扩展到广大人民,进而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忠孝。这种孝才是儒家所真正提倡的,叫“小孝事亲,大孝事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为孔氏后人私祭祖先之处,庙内现祀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孔伋夫妇以及“中兴祖”四十三代文宣公孔仁玉夫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谱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立孔子五十世孙孔拂世系谱碑,形如石槽,收入孔拂十二世裔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氏家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元天历二年立孔族谱系图碑,孔氏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家谱,记载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是研究儒家文化、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历史悠久,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部落间的认同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姓氏符号代表的是图腾,起到家族维系作用。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并成为三大史料来源之一。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可以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千千万万个家族凝聚成伟大的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谱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天历二年立孔族谱系图碑,记述孔子至四十二世孙谱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界最长的家谱—孔子世家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代孔氏宗族在原有谙牒基础上创修了孔氏宗谱。明代天启以后规定“家谱限六十年一修,三十年一小修”,之后从未间断。2009年新版的《孔子世家谱》共录入孔氏族人200余万人。《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保存之全的堪称存世谱髁念冠,2005年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的孔子世家谱已进入常态化续修,这项世界纪录仍在不断延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壁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鲋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鲋所藏之书。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纪念孔鲋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鲁壁。“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华文化典籍,鲁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宅故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宅学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承圣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孔庙东路的大门。明代重建,后多次重修。金代名“燕申门”。清雍正七年(1729年)诏改名为“承圣门”,有承继圣业之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洪武碑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成化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