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朋友《打酱油》记一文 想开…

大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岁月如潺潺流水,在指尖不经意间悄然滑过,回首往昔,竟有幸读到朋友那篇满溢着童真与怀旧气息的佳文。这篇文章恰似一阵清风,携带着往昔岁月的芬芳,轻轻拂过心田,又似一把神秘的钥匙,缓缓开启了一扇通往那个纯真年代的大门。透过这扇门,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能够跟随着朋友那灵动的文字,去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风情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在忙碌中匆匆前行,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缅怀过去。然而,朋友的这篇文章却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匆忙的脚步,开始在记忆的长河中搜索、思考、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童年,那是一段充满着无数琐碎而又珍贵回忆的岁月。我想,打酱油这件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几乎是一种共有的经历。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家酱油店,它静静地坐落于马当路与兴业路的转角之处,宛如一颗低调的明珠镶嵌在那个街角。这家酱油店位于西北角,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兴业路和马当路都设有门,就像一个默默守望两条街道的守护者。那两扇石库门,一扇朝南,一扇朝东,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忆中的酱油,有着不同的价格,分为每斤二角四分和每斤二角七分这两种。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可真是“聪明”得有些狡黠呢。当母亲让我带着三角钱出门去打酱油时,如果我购买每斤二角四分的酱油,就会谎称买的是每斤二角七分的,如此这般,便能从中“获利”三分钱。当然,如果母亲明确指定要买每斤二角四分的酱油,那我可就没有这种“盈利”的机会了。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成了童年记忆中一段独特的小插曲,每每回忆起来,都不禁让人会心一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诚如朋友所说,在那个年代,我们上海人用竹吊桶来衡量酱油的质量,这种方式被称为“拷酱油(音)”。当时的人们都对这种衡量方式的精度深信不疑。那竹吊桶仿佛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量具,承载着人们对酱油品质的期待。记得在我上中学的年代,社会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粮油食品店也开始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全市逐渐开始采用机械抽油法来打酱油和食用油,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大进步。这种机械抽油法,是通过手摇抽机来度量液体的,操作起来方便快捷。师傅们只需要熟练地提起抽液手柄,将其拉到一斤刻度处的位置,然后把酱油瓶精准地对准出口,再缓缓地把手柄按到底,那鲜美的酱油就如同涓涓细流般流入瓶中。随着酱油的注入,瓶底也会缓缓升起,仿佛在迎接这美味的到来。等到酱油流尽,一笔简单的交易也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周围的空气中会随之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酱香味,那种独特的气息,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之中。对于我来说,打酱油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购物,更像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的品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酱油在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候,在没有下饭菜的时候,酱油用来拌米饭,这可是上海人眼中的一种美味“佳肴”。对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家里都会备有猪油,在酱油拌饭中加入一点猪油,瞬间就变成了一碗肉香四溢的肉露拌饭。那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而对于条件稍差一点的家庭来说,冲一碗葱花酱油汤,也能够成为全家一顿下饭的菜肴。有时候,用油条蘸着酱油吃,也能让人感到十分满足。然而,在那些孩子众多、长身体的家庭里,因为食物的“分配”不均,常常会引发兄弟姐妹之间的不和。这些看似简单的饮食场景,背后却反映出当时家庭生活的真实状态,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乐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酱油”这个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当我们说起“打酱油”这个词时,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说实话,我自己也不是很理解。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网络上进行了查询,这才恍然大悟。在过去,一般小孩子都会被大人差遣去打酱油,但必须带上盛酱油的器皿,而现在,酱油店在城市中已经难觅踪影,人们即使空手出门,也能“打酱油”回来,这里的“打酱油”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用语,“打酱油”也不例外,摇身一变成为网络流行语。据网络资料显示,“打酱油”这一网络语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和解释。有一种说法是,在网络用语中,“打酱油”表示对于一些事情不关注或漠不关心,或者在某件事情中的存在感比较低,也就是表示不讨论敏感话题。这种“打酱油”的心态,简单来说就是“不关我的事;不想做出任何评论或建议”据说,“打酱油”这个梗出自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之后,有媒体在街边采访路人对于此事的看法,就有一个人说“关我什么事,我只是一个打酱油的”,自此,“打酱油”这个梗便开始在网络中流行起来。总之,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词包含着“事不关己、不作评论;都可为之、看看而已”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酱油,品种繁多得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然而,面对这琳琅满目的酱油,我却对吃酱油有了一点犹豫和挑剔。在现代的酱油产品中,很少能吃到那种纯黄豆酿制的酱油了,所以我现在选择少吃酱油。与此同时,上海人那种喜爱浓油赤酱的佳肴口味似乎也在逐渐消失。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每当回忆起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却有着纯真美味酱油的时光,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深深的眷恋之情。那种眷恋,不仅仅是对一种食物的怀念,更是对那个纯真年代的缅怀,对那段简单而又充满温暖的生活的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