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儿巷,八镜台随拍

旅行者

<p class="ql-block">灶儿巷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当时是赣州六街之一的阴街东段。2003年维修清基时,挖到明清时的卵石铺地、红条石甬道地面及南段1.5米左右深处的地面排水沟,表明自宋以来,经元、明、清三代,街区走向形式和路面宽度基本未变。</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灶儿巷称作姜家巷,清初很多衙役住在此处,衙役统一穿黑色服装,称皂色,他们被叫做皂役,住地就叫“皂儿巷”,后谐音变成“灶儿巷”。</p><p class="ql-block"> 灶儿巷位于赣州老城区东部,靠近贡江建春门码头,是古虔州最繁华地段,也是城东进入城区最近的道路之一,粮米、食盐、丝绸等货物在此转卖,过往客商纷纷在此落脚。</p><p class="ql-block"> 商业发展:明清时期,灶儿巷是赣州的商业繁华之地,巷内店铺、钱庄、宾馆、民居等建筑众多,有书院、店铺、作坊、客栈、寺院和钱庄等古建筑,见证了赣州的历史变迁和经济繁荣。</p> <p class="ql-block">八境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章江和贡江在此汇合,是赣州古城的象征,其来历主要与以下方面有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造背景: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虔州(今赣州)知州孔宗瀚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决定“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并在城墙龟角尾处建石楼,用于防洪和瞭望,这便是八境台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孔宗瀚建台后,绘制了《虔州八境图》,并请苏东坡按图题诗八首,即《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苏东坡的题诗使这里声名远扬,“石楼”也因此改称“八境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变迁:八境台原系木结构,历史上多次毁于火灾,又经多次修复和重建。1983年,赣州市政府仿宋格式重建八境台,采用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其得以重现昔日雄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