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博鳌镇三座小村庙:培兰村华光大帝庙,北岸村文武帝君庙,南岗村海龙王庙。

CMU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1. 海南琼海市博鳌镇培兰村华光大帝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海南琼海的博鳌地区,历史的足迹可追溯至遥远的宋代。那时,疍家人便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宋天圣元年(1023年),疍家人集资在博鳌建起了三江庙,这足以证明当时在此生活的疍家人已具备一定数量与规模。而博鳌镇,因滨临博鳌港而得名,自明清以来,这里渔业和农业发展良好,更是人文荟萃之地,散落着众多古老的庙宇和宗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位于博鳌镇培兰村的华光大君庙,便是其中一座极具历史底蕴的庙宇。可惜目前并无确切资料表明其始建年代。参考琼海市其他多始建于明代或清代的庙宇,有人猜测华光大帝庙或许始建于清代。毕竟在琼海乡村庙宇中,清代是常见的始建时期,相关记载也显示周边村镇有不少庙宇都在清代修建或重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华光大帝庙是应该重建的。中间主殿是当地村庙常见的一殿三开间格局,主殿两侧各有一独立偏殿。主殿入门两侧对联为:“华国声名负国厚,光家幸福佈恩深”,巧妙地将“华光”大帝名号嵌入其中。走进殿堂,中间开间主供奉台是华光大帝像;一侧开间是关帝圣君及周仓和关平两位护神像;另一侧开间是一尊骑红马持弓箭、名号不详的王侯将军像,应为地方神祗。左侧独立偏殿是“兰公祠”,大概是培兰村开村老祖的宗祠;右侧独立偏殿是土地殿福德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华光大帝是民间信仰中的传奇神祇,尤其是在沿海地区,被誉为“天下太平之神” ,其历史与神话故事承载着古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邃思考,代代口耳相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教神谱中的璀璨之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秉持敬天法祖的多神崇拜理念,神谱中神灵众多,华光大帝便是其中赫赫有名的一位。他又称灵官马元帅、华光天王、三眼灵光、马天君等,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深受民间广泛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光大帝的信仰起源可追溯至晚唐时期江西婺源一带的五显神信仰。最初,五显神指的是五位神灵,随着历史演进,逐渐与华光大帝合二为一。传说华光大帝身世传奇,一说他原为唐朝福建福清人氏,姓马,名胜,号灵耀,是南斗六星之斗口星化生降世,诞辰日为九月二十八日;也有说法称他本名马灵耀,因天生三只眼,民间便有了“马王爷三只眼”的俗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道教体系里,华光大帝被尊为护法神将,身负驱魔降妖的神圣职责。他身兼多重神格,不仅是掌控火的火神,还是粤剧戏神、驱邪逐疫的傩神以及庇佑生育多子的生育神。在佛教中,他被称作华光菩萨,与五显神融合后,逐步融入道教神仙体系,成为一位跨越佛道两教信仰的独特神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光大帝形象鲜明:天生三眼,身着金甲红袍,双手分别持金枪、金砖;脚踏风火二轮,背负火瓢火鸦,身后火焰萦绕。这一独特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作为火神的威严与强大的护法神力,成为民间信仰中守护与力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光大帝的信仰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尤为兴盛。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他的诞辰之日,各地都会举办盛大隆重的庙会,人们齐聚一堂,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粤剧行业,华光大帝被尊为戏神,戏班演出前必定举行拜华光仪式,期望演出平安顺利、免受火灾侵扰。在雷州半岛地区,家家户户供奉华光宫,醒狮团、鹰雄团、戏剧团更是将华光大帝奉为庇护出行的神明。这里的华光大帝还细分出财主、教主、会主、福主、境主、五显、三十三天、五指等不同类型,足见信仰的多元与深入。在闽西龙岩永定县,华光大帝被视作财神,备受烟商虔诚礼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元代宗教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以及《南游记》可知,华光大帝本是如来佛祖殿前佛灯火,因长期听佛说法并受佛祖点化,化身为火之精。《西游记》中也提及,华光菩萨是火焰五光佛的门徒,因剿灭毒火鬼王而被降职,化做五显灵官,进一步印证了他与佛门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华光大帝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他的仁爱与勇气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其信仰和祭祀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给予人们独特的信仰与仪式情感体验。历经时代变迁,华光大帝的信仰愈发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人们依旧通过供奉寺庙、参与相关活动等方式表达崇敬之情,并将其蕴含的精神融入工作与生活,提升自身素养与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海南琼海博鳌镇北岸村文武帝君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海南琼海的博鳌地区,历史的脉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那时,博鳌就已有疍家人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宋天圣元年(1023年),疍家人集资在博鳌建起了三江庙,这一举措足以证明,当时在此生活的疍家人已具备一定数量与规模。而博鳌镇,因滨临博鳌港而得名,自明清以来,这里不仅渔业和农业发展良好,更是人文荟萃之地,散落着众多古老的庙宇和宗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位于博鳌镇北岸村的文武帝君庙,便是其中一座极具历史底蕴的庙宇。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确切资料能表明其始建年代。不过,参考琼海市其他庙宇的情况,多有始建于明代或清代的。一些观点猜测,文武帝君庙或许始建于清代。毕竟在琼海的乡村庙宇中,清代是较为常见的始建时期,从相关记载也能发现,周边村镇有不少庙宇都在清代修建或重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文武帝君庙是重建后的模样,依旧保留着当地村庙常见的二进庙宇格局。走进第一进前殿,便能看到供奉着的关帝圣君关羽和文昌帝君(相传为梓潼神张亚子,史载原型是东晋时期蜀人张育 )。在主奉台上,除了文武二圣,还供奉着四尊配神,其中能明确认出的是关帝左右护法神周仓关平,另外两尊难以确定,推测或许是文昌帝君的两位侍神天聋地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来到第二进后殿,这里有三个开间,分别供奉着土地公福德正神、华光大帝马元帅,以及一位地方神祗。这位地方神祗的名号尚不明确,但从供台两侧“祖师妙水济乡邻,普庵厚德施善缘”的对联,可以大致推断这尊神祗可能是本村开村老祖或本庙开山祖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里,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文曲星、文星,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关羽则被尊为武圣人。文武帝君庙将二者同祠供奉,彰显出当地对文武二圣的尊崇。这不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深切纪念,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延续。庙内主供奉台两侧“武刀化法斩妖魔,文笔点墨画龙凤”的对联,既是对武帝关帝圣帝君和文帝文昌帝君的高度赞誉,也暗示着这里的人们秉持文武安邦的理念,崇尚能文能武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座文武帝君庙,宛如一位无声的历史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向我们揭示,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于文化和武德的追求从未有过丝毫改变,始终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海南琼海市博鳌镇南岗村海龙王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海南琼海市博鳌镇南岗村,有一座海龙王庙。它位于博鳌东岸南岗村,临近海滩 ,虽规模不大,仅有一间庙堂,却承载着当地出海渔民和居民深深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海龙王庙,便能看到里面供奉着三个牌位,分别是“敕赐东江道南縂澟海龙王神位”“壹百零八兄弟公之神主位”以及“本庙阴间男女五姓孤魂主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鳌海地区早期居民以疍家人为主,他们是沿海地区的水上居民,世代以出海打鱼为生。后来的陆上居民,即便也从事农业,但出海打鱼依旧是主要生活来源。在古时候,出海打鱼是极为危险的营生,海上天气变幻莫测,渔民出海后未能平安归来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沿海一带龙王庙颇为常见,人们修建龙王庙,一是祈求海龙王保佑出海平安,二是祭拜那些不幸丧生海底的渔民,希望他们的灵魂能够魂归故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个地区的渔民出海时都有独特的祭拜习俗,比如福建渔民出海拜妈祖。而琼海地区的渔民,除了拜妈祖,还会祭拜兄弟庙。在海南的村庙中,祭拜一百零八出海渔民兄弟的情况十分常见,这实际上是泛指祭拜那些出海未归的渔民。关于这一习俗,还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载着一百零九位渔民兄弟的渔船出海。航行途中,一群鲨鱼不断往渔船上顶,渔船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倾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渔民毅然跳下大海,想要舍身让鲨鱼吞吃,以保全船上的兄弟。令人惊奇的是,鲨鱼并未吞吃他,甚至还将他驮回岸边。然而,最终那一百零八位兄弟还是遭遇海难,葬身海底。为了纪念这108位渔民兄弟,琼海的沿海地区的渔民便修建了很多108兄弟庙或牌位。此后,渔民每次出海前,都会来到兄弟牌位前点香上供、虔诚祭拜,以此祈求丰收和出海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