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节假日出去旅游最难的是选择目的地,一般只有两三天的时间,近处很多地方都去过多次,远距离的又不现实。好在我们新乡处于的这个位置去哪儿都很方便。和景点集中的山西距离比较近,个把小时就能到达山西境内。新晋高速公路开通后去往山西更加方便,假期旅游去山西对新乡人来说,确实是性价比很高非常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我和几个常在一起玩的朋友有共同的爱好,都喜欢有文化的景点都喜欢看古代建筑。每逢小的节假日就会相约出去,这几年先后到山西去过六七次,近处的晋城、长治、运城、临汾的不少景点都有我们的足迹,再远点往北的晋中、太原、大同也都去过,每次出去都要看好几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次都是行程紧凑,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今年清明节放假,我们又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又一次去山西。清明节当天下午,我们几个人汇聚一起开车直接往新晋高速方向走,上了高速才商量准备去哪些地方。他们说和我出去不用操心,还能有意外的惊喜。都听我安排线路,让我当这趟旅行的向导。我也在考虑哪些地方大家没去过,尽量能多看几个点,还要参考路程远近、景区开放的时间来设计攻略,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从新晋高速螺旋隧道盘旋上去,进入山西省陵川县境内。随着海拔的增高,路两边的景色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新乡已经过了花开最盛的时刻,有些花已经开始凋谢。这里山坡上的野山桃刚刚开放,粉嫩的山花给寂静的山岭增添了勃勃生机。垂柳的颜色还在发黄尚未变成墨绿,西府海棠满树都是刚张开嘴儿的花蕾。我们欣赏着沿途的景色在侯陵高速上向西走,商量着晚上住到哪里。本来想去高平市的良户古村,一算时间到那以后,天就快黑了,住下来又有点早,就商量着利用傍晚的时间赶一下路,可以去稍远的地方,给白天留出更多的游玩时间。我就提议,去一个比较低调的古镇吧,估计大家看了以后会认为值得。</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导航去襄汾县汾城古镇,这个古镇不断出现在抖音视频中。汾城最早战国时期就已建城,属魏国。唐朝时成为尉迟恭的封地。唐贞观七年,为“太平县”城邑。一百多年前,太平县改用古地名汾城,这里就成了汾城县。新中国成立后,汾城县与隔壁的襄陵县合并,合称为襄汾县。自此汾城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日渐寞寥衰落了。也许正是这个失落,远离了政治经济中心,许多古建筑倒是保留了下来。如今的汾城是一个镇的建制,虽然有些破旧,却完好保存了中国古代一个旧县治的主要布局和机构。汾城镇古建筑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金大定二十三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多座,是我国现存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标本。</p> <p class="ql-block"> 下了高速,顺着省道临夏线,晚上7点多我们来到了汾城古镇。古镇东临省道,西边不远能看到吕梁山。镇区不大,像一个大村庄,和我们新乡的村庄没有什么区别。开车找宾馆竟然找不到,在地图上找,上面标的都是附近县城的。我们不想再跑到县城去住,就沿着省道在路边找,在靠近镇北口路东边,一个招牌上写着“万达宾馆”,后院就一幢房子,一个房间80元钱。住下后去门口的饭店,要了一个素拼小菜,一个山西过油肉,一锅牛肉剪刀面。迎着微凉的夜风回到房间,躺在硬板床上,在门口来回穿过的大货车的喧嚣声中慢慢入睡。</p> <p class="ql-block"> 早上七点多,我们已经在汾城古镇的北街的地摊上,吃了和新乡差不多的油条和胡辣汤,这里也有胡辣汤和豆腐脑两掺。主要景点9点才开门,我们便利用这个时间在古镇闲逛。十字街中心有个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鼓楼,底座为十字砖砌拱券式,拱洞分别通往四街。门洞上方四面分别有匾额,上面刻着“东眺塔汾”“西望姑射”“南通禹畿”“北临尧都”。鼓楼周围四个角还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百货公司之类的建筑,很有小时候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年代感。鼓楼往南沿街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铺面,有建于金代的廊桥式古桥洪济桥,路东小巷里磨的发亮的石板路上方,有砖墙斑驳的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 汾城还是一个完全没有被“商业化”的古镇。木质的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已显现出沧桑的味道,昔日的雕梁画栋渐渐褪色。这是一处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平时见不到远到而来的游客,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根廊柱,每一块琉璃瓦,都能让人想象这里的古老,走在街上,能有穿越之感,能体会岁月侵蚀带来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是古镇规模最大的建筑群,现存的建筑主要是明朝天启七年建造的遗存。坐北朝南的山门前是一条狭窄的古街,山门东西两侧跨街矗立着两座精美的木质牌坊,分别叫“”鉴察坊”和“翊镇坊”。山门对面的三联琉璃影壁历经岁月摧蚀已经残缺不全,琉璃镶嵌的二龙戏珠图案两侧,依稀可以看见一副对联“生了死 死了生 生生不息 人化物 物化人 人物无穷”。重檐歇山顶八字型开间的山门上,斗拱层层密布。院内古柏参天,殿宇巍峨。戏台、献殿、大殿、钟鼓楼、厢房建筑规整严谨,古意浓郁。</p> <p class="ql-block"> 与城隍庙一路之隔,路南是文庙,始建于唐代,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屡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旁边还有文昌庙、试院、文前塔等,这种规模在县级文庙中较为罕见。整个院落比较陈旧,有着很深的文化气息。院内立有很多不同时期的石碑,两通珍贵的文徵明诗碑前,游人在近前仔细欣赏。</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镇还有一些古建诸如社稷庙、县衙大堂等正在修缮,没有对外开放。随着电视剧《小巷人家》的热播和《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汾城这座被低估的宝藏小城已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在这新旧结合、“活”着的古镇寻找记忆,体会传统文化的熏陶。来到汾城,让我们不由慨叹,山西真是文物大省,这么小的地方就隐藏这么多的历史建筑。这些古建若是放在江浙发达省份,一定会被当做宝贝,深度开发。不过我还是想,能保持这样一份自然、纯真的本色,也未必是一件坏事。</p> <p class="ql-block"> 从汾城古镇出来,上青银高速向西转呼北高速,行程180公里历经两个小时我们赶往隰县去看小西天。地处山西西部吕梁山中的隰县相对偏僻,原来没通高速之前去那里很不方便。加上隰县离周边的景点都比较远,所以专程去的游人相对较少。这几年网上对小西天的宣传非常多,很多人通过抖音都知道了小西天,隰县也成了游客去山西行程中的选项。尽管旅途有点远,尽管高速公路两边还鲜有春天的色彩,尽管沿途的风景显得有些单调甚至有点荒凉,我们还是充满了期待一路飞奔过去。</p> <p class="ql-block"> 进入隰县县城,离小西天还有两公里车流速度已经放慢,越往前越走不动。本来这个县城狭长,南北只有两条大路,加上假期这里人多,拥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们果断决定离开车队,在城北路边找个车位停下。找了个饭馆吃了当地的面食抿尖,就步行在街上穿过人流,从城西的桥上过去,来到山脚下的景区广场。</p> <p class="ql-block"> 两山夹峙的山谷中,一组建筑高耸在峤拔的山头,楼阁殿宇非常耀眼。我们扫码买票,便加入了转圈排队等候的人流。因为景区容量小采取了限流措施,只能一拨一拨往里放人。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挪动,终于跨入景区大门。我们先到了山下的观音寺看过窑洞式的殿堂,就随着游客人流去往山上的千佛庵。</p> <p class="ql-block"> 上山的山道不算长,全是台阶,有点窄。随着摩肩继踵的游人,来到位于凤凰山顶的千佛庵。千佛庵最初因大雄宝殿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来又因为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在这占地面积仅有1100平方米,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建有大小不等,高低错落,南北对称的建筑20处,并以洞为门,把上院、下院、前院三个建筑群分隔和连通。管理人员用栏杆和警戒线把人流引导,单向流动,排队游览。我们依次观看了无量殿、普贤殿、地藏殿等,顺着人流绕了几圈才到了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是小西天的精华所在,它以明代的彩色悬塑艺术而闻名。这里满堂木骨泥质悬塑,贴金敷彩,金碧辉煌,富丽典雅。千尊佛像按33重天依次排列,尊卑有序,巨细得宜。高者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多而不乱,繁而不杂。悬塑又称“壁塑”,它是以架定位,上厚下薄,悬挂在固定于墙上的预制木架之中的室内彩色泥塑。这些泥塑像通常是上身略向外倾斜重叠时下层的上身挡住上层塑像的脚步,上下多层重叠则产生华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种泥塑成形必须首先制作固定的木框,再以木条、稻草制成骨架。而制作的过程都是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条件下,在高空凭着体力手工完成,因制作工艺复杂,难度大,不易保存而弥足珍贵。其彩色颜料都以天然的矿物质手工加工而成,历久如新。有人说,小西天彩塑在立意、题材、构图、技艺上标新立异。匠师们以建筑内部的壁、梁、柱、檩互为依托,塑造各种人物、场景和数不胜数的装饰物,并在各种人物和场景之间以巧妙的过度反映相互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又以倾斜、俯瞰、跳跃、飞翔等各种姿态彼此协调,造成一种凌空蹈虚,俯视下界的空间感和真实感。这些彩塑集于面积仅有169平方米的小殿堂内,在有限的空间里填充了无限的内容。故小西天被称为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中国雕塑史的“悬塑绝唱”。</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殿堂里,我看到很多游人满脸都是惊异的表情,没有想到一堂之内如此的华丽,妙不可言,美不胜收。我们认真端详这里塑像的每个细节,尽管我们不懂这些内容及其涵义,但肯定知道这里的所有故事、道具、色彩、表情、纹路、花样、排列等等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渊源,这些深奥的常人所不熟知的东西就是传统文化。试想一下,几百年前的先人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能塑造出如此复杂有序、缜密完美的艺术珍品需要付出多少心血汗水,里面蕴含多少智慧和创造。在这相对偏僻的地方,竟能有如此高超的文化精品,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的浩淼无边博大精深。看到这么多人不远千里负累前来,都是源自传统文化魅力的吸引。同行的人都说,这些彩塑我们在手机屏幕上都看过,但是在现场看,效果是不一样的。这种震撼,不来现场是体会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从小西天出来,下一个目的地是晋祠, 他们几个都没去过。前年来山西时快到晋祠了由于游人太多没能进去,成为大家的遗憾。这次我们决定避开人群高峰,第二天早上就去。我们走高速,过汾阳、交城,往晋祠方向赶。我说晋祠附近有个太原古县城,前几年经过时好像一直在修没有开放,现在应该是建好了,在古城住,晚上还可以游览夜景。傍晚时分,在太原市西南郊,我们看到古城城门楼上的灯光已经亮起,城墙上几个瞭望塔楼也勾勒出优美的轮廓,顺着灯光的指引,我们驱车来到了古城。</p> <p class="ql-block"> 从东边城楼下进入古城,宽阔的街道上牌坊、鼓楼,市楼井然有序,复建的各种老式建筑,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我们进到路北的县衙里去转,在文庙前驻足欣赏,看房梁墙壁上的精致的绘画,感觉这个修旧如旧的古城做的很用心,从一些细节上能看出这个古城品味还是挺高的。我们找了一家蓝砖灰瓦庭院式的民宿住下,去门口吃了太原特色的面食,又在古城里四处去逛,直到10点多才回房间休息。</p> <p class="ql-block"> 又是早上七点多,我们就到了晋祠东边的停车场。从晋祠前面的公园穿过去时,看到一个墙壁上刻着著名作家梁衡写的《晋祠》全文,因为在课本上学过这篇文章,大家都感到亲切,我们又仔细看了一遍,也算是对游览晋祠做了一下功课。晋祠位于悬翁山下,是晋水的发源地,也是西周晋国国号的由来。后来为了纪念晋国的开国者唐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故称“晋祠”。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是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晋祠在北魏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历经一千多年多个朝代的不断重建和扩建,现已形成具有北方祠庙特色的古典园林,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晋祠园内,立刻被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所笼罩。仰望正前方,苍郁的悬瓮山像一个绿色的屏障将晋祠揽在怀中,院内高大粗壮的古树把各种古建筑遮蔽在浓荫之下。晋祠以中轴线为中心,沿轴线依次排列有大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等建筑,中轴线两侧及后部有亭台楼阁,水榭池塘等园林景观。建筑与自然山水相互配合,互为映衬,有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妙。</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是晋祠最壮丽、最古老的大型建筑。圣母殿是奉祀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之母、周武王之妻邑姜的殿堂。该殿始建于1023年,已有上千年历史,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为方形。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殿身四周围廊,开我国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先河。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飞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驰更显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圣母殿梁架结构采用宋《营造法式》的“减柱法”,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殿前廊和殿内十分宽敞。殿前廊柱上八条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木雕盘龙柱最早的实例。圣母殿是公认的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有很大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和圣母殿同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的还有献殿和鱼沼飞梁。献殿是国内唯一的殿和亭结合建筑,历经八百多年的磨砺,仍然保持着金代建筑的特点。结构简单,不弱不废。既是一个大殿,又是一个轻巧灵动的亭子。材料只有木头,没用一根钉子,完全是木头卯榫而成。下边采用实体墙壁,上面用栅栏隔开。既保证了通风也防止了风沙侵袭,作为祭祀场所可谓独居匠心。鱼沼飞梁处于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典雅大方,造型别致,四向以桥连接成十字型桥面,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十字板桥的孤例,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立交桥”。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梁思成教授赞叹此桥“此式石板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例,诚属可贵”。</p> <p class="ql-block"> 晋祠还有三绝,一个是圣母殿里的宋代彩塑。殿内供奉着43尊宋代彩塑包括圣母邑姜及其宦官、女官、侍女等,彩塑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栩栩如生。侍女群像突破了宋代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二是圣母殿北边的周柏。据传植于西周时期已经有3000多年的树龄,是晋祠古老历史的见证者。古柏枝干粗壮,需要几个人才能合围,枝叶茂盛,苍劲挺拔。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来歌颂它。第三绝是难老泉。泉水从一丈多深的石岩中流出,冬暖夏凉,常年恒温,清澈见底,常年不息,为晋祠增添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即使在隆冬时节,水中所特有的长生萍依然碧绿如茵。唐代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 晋祠里的碑刻也很有文物价值,最受大家关注的要数著名的唐碑了。随着人流,我们挤进贞观翰宝亭内,去欣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丹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李世民辅佐其父李渊四兵反隋时曾在晋祠祈祷,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东征高丽归来时来到晋祠,亲笔写下这篇文章。它的主题思想,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堂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全文铿锵上口,自如纵横,列古论今,富有哲理。这个碑刻书体为行书,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以其深邃的历史价值和神奇的艺术魅力流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 晋祠院内还有唐叔虞祠、朝阳洞、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奉圣寺、东岳祠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标签。徘徊在晋祠院子里,举目皆景,亭台楼阁和古树交相掩映,显得这里深沉、壮阔、古典、静穆。尽管我过去来过,这次前来又学习到许多过去不曾留意的新知识。他们几个在园子里流连忘返,连连赞叹晋祠真是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出了晋祠,我们决定返程,并商量顺路再看一些人少的景点。我们上二广高速,到榆社转东吕高速,在河顺镇下来,吃了当地的饸饹面,就赶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车子在沙土丘陵中穿过几个村庄,在一片松林茂密的山沟里,看到了寺院和古塔。走近门口,没有开放,应该是正在修缮。环顾这里环境优美,周围的小山上桃李正艳,充满野趣。我们又赶到附近位于云簇水库旁边紧临水面的福祥寺时,这座位于梨园之中的国宝级文物也是大门紧闭。站在院外,能看到建于金代的大殿斗拱重叠,气宇轩昂。下高速拐这个弯尽管没能进到这两个寺院里面,但大家都没有觉得遗憾,去往途中开在沟沟壑壑里如云彩一般的山桃花,也让我们饱览了别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返回新乡的路上,我们在谈起这两天半的感受。在这风和日丽的季节,不负春光,携友出游本身就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无论是旅途还是景点,眼见耳闻,体验的是过程。所观的景,所见的人,所吃的饭,所走的路,都是能让人心动、令人珍惜的美好。自然的风光,深邃的文化,古老沧桑的建筑之美,现实灵动的人间烟火,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内心积蓄了一份厚重。</p> <p class="ql-block"> 返程中路过长治、高平、陵川等地方,我们回想着两侧的深山之中曾经去过的景点,大家在追忆当时出游的快乐情景,如数家珍。是的,不少地方我们都去过,还有很多地方未曾涉足。我们也在商量讨论,计划着下一次出行的目标。无论远近,只要出发,一切的美好都在路上。诗和远方就在脚下,就在我们随时准备抬起的脚步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