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陆欧风——摩洛哥(八)

<p class="ql-block">  告别沙漠车队,我们乘上自己的车子去瓦尔扎扎特。途经托德拉峡谷,下车打卡。这个峡谷在我眼里已经没有什么特色了,远不如中国丰富的地貌,在此一笔带过。</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从来不缺色彩,属于瓦尔扎扎特的颜色是当地伊斯兰建筑特有的焦糖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座黄色小城入住的酒店同样是富有当地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  旅途中出现状况是难免的,但是这次行程的状况百出我是第一次遇见。早晨团队整装待发之时一队友因留恋酒店的环境再次投入地拍视频,不慎跌落泳池,于是队伍停止出发一阵忙活。接下来又发现车子彻底抛锚了,整个团队只能坐在酒店泳池旁等候处理。。。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我们的行李暂存在酒店,继续打车去景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管迫不及待地去游览,后面的事情让导游去操心吧。</p> <p class="ql-block">  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在瓦尔扎扎特西部33公里的地方,是兴建于中世纪的乡村防御工事。它地处摩洛哥南部高耸的阿特拉斯群山中,守卫着一条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业路线。筑垒村指的是一组由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洛哥南部撒哈拉地区的居民聚集区几乎都是这样的筑垒村,而阿伊特本哈杜村是其中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小村对面的山坡上远远望去,一片荒漠之中,红色泥土搭建的房屋蔓延在高高隆起的山坡上,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一座座紧密地挨在一起。依山而筑的民居叠加而上,直到山顶的一座四方碉楼。自下而上,就像一座红褐色的大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村子中间有一条石板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半山腰。路的两边是卖纪念品的摊位。</p> <p class="ql-block">五颜六色的地毯围巾搭配红褐色的房子别具风格。</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村里的狭窄街巷,仿佛身处红色古老的迷宫。</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房屋是用石块和泥土夯筑起来的,这种筑垒既然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又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塔楼墙壁上依旧留着精致的菱形造型。</p> <p class="ql-block">穿行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村,眼前这些遗存的残墙断臂,让人充满想象,仿佛行走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燃画”是柏柏尔人特有的艺术创作形式,作画的颜料是摩洛哥茶、藏红花、糖、靛青等,制作过程是先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些具有摩洛哥特色的场景,开始看不清楚内容,然后放在火上烤,随着温度升高,画作内容慢慢显现,非常特别。</p> <p class="ql-block">顶着日晒登上筑垒村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古堡以前是全村的粮仓,可惜没能逃过2023年马拉喀什大地震。</p> <p class="ql-block">登上了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的高处,俯瞰全貌。整个村庄尽收眼底,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感。</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方向能远望阿特拉斯雪山</p> <p class="ql-block">  之前看到介绍说村里有还有五六组柏柏尔家族在这里居住,但是由于村落建筑的泥土搭建的,很多地方已不堪受用,维护成本太高。所以现在除了商业需求,大部分村民已搬至河对岸的现代新居,那里有便捷的生活设施。</p> <p class="ql-block">村前的这条小河,红色泥浆水几近干涸,游客们可以在河床上行走拍照。等到雨季来临,只能从连接古村和新居的一座桥上行走了。</p> <p class="ql-block">  再望一眼这古老的村落,这里曾经的驼铃阵阵、昔日的商贸繁荣已成为历史的回响,它带着原生态粗旷的味道,在大地上述说着往日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