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泠印社漫步

紫塞山人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它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社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59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90.2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其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p><p class="ql-block"> 印社的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此外,印社还建有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百年西泠 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文/紫塞山人</p><p class="ql-block"> 久仰西泠印社大名,本人又喜爱诗书画印,一生追四绝之唱……</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4日,专程拜访了西泠印社同仁,心生欢喜……</p><p class="ql-block"> 在西湖的波光里,孤山静默,西泠桥畔,西泠印社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岁月的长河,诉说着百廿年的风华。</p><p class="ql-block">历史回顾:</p><p class="ql-block">岁月沉淀,文脉绵延</p><p class="ql-block"> 1904年,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四位浙派篆刻家,怀揣着对印学的热爱,在孤山南麓的西泠桥畔,结社筑室,西泠印社由此诞生。他们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开启了这段跨越百年的文化传承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时,印社规模虽小,但志向高远。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后,印社声名渐起。此后,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趙朴初、启功等文坛巨擘相继执掌印社,每一位都如雷贯耳。他们以笔墨为剑,以金石为盾,守护着中华文化的瑰宝。抗日战争期间,印社社员们在乱世中辗转流徙,却依然以诗书画印言志,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印稿、印章,保护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西泠印社逐渐恢复生机。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印社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进入21世纪,印社确立了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宏伟目标。2008年,印社提出“重振金石学”的理念,经过多年探索,又进一步提出“大印学”的学术概念,为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翰墨飘香,金石永固</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社址,是篆刻爱好者心目中的“印学圣地”。经孤山路31号拱门而入,曲径通幽,楹联、匾额、摩崖题刻比比皆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印社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传统中式园林设计与西湖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社的藏品更是丰富,印章、印谱、书画等近2.7万件藏品,见证了印学的发展。其中,“三老讳字忌日碑”是印社的镇社之宝。1921年,日本商人欲购此碑,时任社长吴昌硕通过捐款筹募将其买回,如今,这块石碑依然静静地守护在孤山社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文化远播</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泠印社肩负着新的文化使命。印社将继续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以时代为契机,集聚多方资源,扩大参与平台,推进合作互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印社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务实的行动,与更多的艺术机构和文化团体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还将积极“走出去”,将印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塑造一个更加多元的文化形象。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学术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印社将继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壮哉——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在新时代的光芒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古老的印学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赠</p><p class="ql-block">紫塞山人二本书</p><p class="ql-block">并盖印留言</p><p class="ql-block">快哉!</p> <p class="ql-block">首任社长親题:</p><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历界社长</p><p class="ql-block">视频分享</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重病卧床的丁辅之嘱托王福庵,可以考虑捐献西泠印社。经王福庵与吴隐幼子吴振平商议,并征求部分早期社员意见、且得到赵叔儒的赞许之后,1951年7月15日,王福庵、吴振平正式联名致函,委托邵裴子、陈锡钧经办印社捐献事宜。7月24日,邵裴子联名陈锡钧致函杭州市园管处,正式向政府提出捐献。经杭州市建设局、民政局多方斡旋,9月1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接受捐献,由房管处接收,园管处管理。11月2日,完成全部移交手续,形成《西泠印社移交文物碑刻清册》及《西泠印社移交器具清单》。此次捐献历经四月告结,印社房屋土地交市建设局园管处,文物书画交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56年,张宗祥向浙江省人大会议提案恢复印社活动,获浙江省文化局支持。1957年成立筹备委员会,1959年印社由省文化局移归市文化局领导,成立西泠印社办公室。2003年,撤销西泠印社办公室,成立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负责印社事务,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美篇——紫塞山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140283</p> <p class="ql-block">百年孤独</p><p class="ql-block">逆天而行</p> <p class="ql-block">大道同行展</p><p class="ql-block">精彩纷呈视频</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p><p class="ql-block">紫塞山人</p><p class="ql-block">木易摄影</p> <p class="ql-block">八参观后</p><p class="ql-block">西湖赏花休息</p> <p class="ql-block">悠闲</p><p class="ql-block">自在</p> <p class="ql-block">紫塞山人</p><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Ai计技术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