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p><p class="ql-block">俗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楼阁式木构建筑,以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冠绝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堪称世界奇塔第一。</p><p class="ql-block">塔内的壁画和塑像上承中晚唐传统,凝聚有辽一代佛教文化艺术风格。移步登塔,一层一世界,化作佛万千。煌煌牌匾,熠熠楹联,留下了帝王将相的墨宝、文人墨客的踪迹。</p><p class="ql-block">1974 年维修木塔,发现大批的辽代密藏,有刻经、写经、杂抄、木刻版套色。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佛教圣物——七珍八宝,佛牙舍利就在其中。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辽代佛教珍品,题材丰富,年代准确,填补了辽代文化有记载无实物的空白,反映了辽代雕版彩印的兴盛,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极具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千古一塔,佛韵流布。古人云,“浮图之丽、甲于宇内”;今朝看,智珠凝结、遗泽后世。</p> <p class="ql-block">浮图宝刹</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p> <p class="ql-block">陨石</p><p class="ql-block">辽王朝决定在应县建宝塔,正在为具体准确地址发愁时,这块陨石落在现在的塔基中心,于是决定在此建塔。</p> <p class="ql-block">木塔雄姿</p><p class="ql-block">木塔建成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三大重量级匾额介绍</p><p class="ql-block">释迦塔:</p><p class="ql-block">长2.65米,横书的匾首长2.38米,宽0.43米,两侧下垂之匾带长3.10米,宽0.39米。匾面下部两带之间横施的匾舌长1.98米,宽0.41米。</p><p class="ql-block">题记共236字,均为阴刻。题记6次做成。作匾时间为金明昌五年(1194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前后历时277年。</p><p class="ql-block">天下奇观:</p><p class="ql-block">左右立竖匾各一,左"金城",右"雁塔"。"天下奇观"匾长3.29米,宽1.28米,白底黑字楷书。</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武宗皇帝朱厚照御题,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妆。</p><p class="ql-block">峻极神工:</p><p class="ql-block">长3.80米,宽1.25米,白底黑字楷书。</p><p class="ql-block">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出师宣化,经前四次连续北征,给屡次犯边约鞑靼,瓦刺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此时成祖雄姿英发,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妆。至今御书的"极"字未失原样,"峻,神,工"三字,已脱落无迹,1974年应县中学教师俞浩仿"极"字体,书写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塔拔地擎天的雄姿、佛韵流溢的光华,吸引了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目光。登临朝拜之余挥毫泼墨留下匾联,抒发内心的震撼与赞美,与木塔相得益彰,驰名天下。塔上留存的牌匾</p><p class="ql-block">就有 52 面(含3面记事),不仅是书法艺术珍品,也是研究木塔历代修缮和重要活动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木塔重达7430.377吨,底层每根檐柱平均净负荷逾90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木为之”,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造型端庄秀美、气度雍容华贵。塔身平面八角,六檐五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实为九层。内部构造通体内8外24根木柱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梁柱交叠、斗拱相联;刚柔相济,建构科学。浴千年风霜雨雪,抗无数雷击地震,乃至箭镞炮击,屹然而立,光华依然。</p> <p class="ql-block">一层为“过去七佛”世界,释迦牟尼佛端坐龙天宝座之上,高11米,面庞圆阔,慈悲安详;手指修长,左手施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眉如新月,胡须卷翘;双耳丰润,耳环垂肩,是典型的辽代造像风格。其余六佛按顺时针方向图绘于内壁,西侧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和毗舍婆佛,是为过去庄严劫三佛;东侧依次为拘留孙佛、拘留含佛和迦叶</p><p class="ql-block">佛,是为贤劫三佛,环绕着中央佛陀,为辽代晚期广泛流行的“过去七佛”崇拜。释迦牟尼佛座下,塑有造型生动、神态不一的八大力士。周围金刚、天王、弟子和供养人的壁画细腻传神,是辽代壁画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未开放区域介绍</p> <p class="ql-block">二层</p><p class="ql-block">是华严三圣殿戒坛,通过戒关,进入华</p><p class="ql-block">严--密教境界。坛座上是释迦牟尼佛和四菩萨塑像。释迦牟尼佛居中,高 4.11米,双手平置腿上,右手触地降魔印。西为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东为普贤菩萨跨六牙白象,坐姿挺拔而微妙传神。这尊四臂文殊是文殊造像中的孤例,堪称绝世珍品。后边各有二胁侍菩萨谦恭侍立。诸佛说法修行,各司其职。</p> <p class="ql-block">三层</p><p class="ql-block">为密教道场金刚界曼荼罗,五佛显现佛的五种智慧。八角佛坛上塑有五智如来中的四佛,像高2.80米左右,表情微妙,神态各异: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南方宝生佛(表福德)、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加中央毗卢遮那佛为五方佛,即五佛。</p><p class="ql-block">五佛是金刚界曼荼罗的标志,应县木塔三层缺少主佛毗卢遮那,合理的解释</p><p class="ql-block">只有一个:毗卢遮那佛就是塔本身。四佛座束腰部均有造型生动的神兽,分别为象、马、孔雀、迦楼罗鸟。</p> <p class="ql-block">四层</p><p class="ql-block">是华严法会群像,代表了华严道场。佛坛上释迦牟尼佛高达4米左右,右手施无畏说法印,左手为禅定说法印。佛座束腰中,东南西北有神兽四只,造型无一雷同,其中三只瞠目狮吼,唯有大佛背后的呈闭口状,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大佛左右肃立两弟子、两菩萨。阿难造型非常精彩,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优雅高贵。保存最为完好的普贤、文殊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和青毛狮子,它们体态健硕威风凛凛。两位菩萨坐骑前各有一引童。四层群像是全塔中保存最为精彩的一组造像。</p> <p class="ql-block">五层</p><p class="ql-block">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高约3米,大佛双手结智拳印,表示个别生命与整体生命融合为一,象征悟道最深的手印,据说此印相能消灭无名烦恼,获得佛的智慧。其他8 尊彩塑排列于前后左右,形成三排三列,塑像衣饰、璎珞、手势以及台座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大佛前后左右塑像均戴佛冠,为佛像,其他四角塑像则皆戴菩萨冠,为菩萨像。8尊佛像各居其位,分别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东南方文殊菩萨、西南方普贤菩萨、西北方观音菩萨、东北方弥勒菩萨。八大菩萨(佛)曼荼罗因护国功能而被置于顶层;九尊佛像置五层,成九五至尊之数,均透露出应县木</p><p class="ql-block">塔拥有的皇家背景。</p> <p class="ql-block">应县佛宫寺</p><p class="ql-block">除供奉两组七珍八宝(含两枚佛家至宝佛牙舍利)外,还珍藏有国家珍贵文物 90件,其中辽藏 12 卷,刻经35卷,写经8卷,佛像7幅,杂刻杂抄28件,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辽代佛教珍品,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其中刻经、写经、木刻版套色、绢质佛画及神农采药图,题材丰富,年代准确,堪称佛教文物的旷世奇珍。《契丹</p><p class="ql-block">藏》更是中国历史上继北宋《开宝藏》</p><p class="ql-block">之后第二部完整的大藏经,由于底本优</p><p class="ql-block">秀、校核精准为后世所称道。此前,辽</p><p class="ql-block">藏在世间向无传本,被称为“虚幻的大</p><p class="ql-block">藏经”,应县木塔辽代秘藏的发现,这一历史至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神农采药图</p> <p class="ql-block">辽代绢质彩绘</p> <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木塔</p><p class="ql-block">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由砖石垒筑,塔刹生铁所铸。塔身木构,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p><p class="ql-block">层,檐呈八角。每层内槽8柱,外槽24柱,围成双层柱筒,层层相叠,由斗拱、梁枋卯榫咬合联结,刚柔相济,平衡应力,御风抗震,屹立千年。全塔共</p><p class="ql-block">用斗拱 54 种 480朵,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斗拱博物馆”,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精品。</p> <p class="ql-block">大清红衣大炮</p> <p class="ql-block">角兽</p> <p class="ql-block">木塔故事</p><p class="ql-block">1933 年, 营造学社的成员们第一次来到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在大同见识过几座辽金巨构之后, 梁思成最期待的便是那曾在照片上看到过的无与伦比的“应州塔”了。</p><p class="ql-block">对于这座木塔,热衷于古建筑的梁思成早有耳闻,也心心念念着想去一探究竟。妻子林徽因曾记下了他痴心于木塔的日常:</p><p class="ql-block">早晨洗脸的时候, 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 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p><p class="ql-block">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时的梁思成甚至连这塔的照片都没见过。因担心木塔是否还健在,他试探性地写了封信想要获得一张照片,由于不知道当地情况,便直接写上“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没想到还真收到了回信。应县当时唯一的照相馆宝华斋寄来了木塔的照片。梁思成如获至宝,林徽因则笑着感慨:“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p><p class="ql-block">因为这照片,梁思成将应县木塔正式列入了山西考察的计划。在给林徽因的家信中,梁思成写到:</p><p class="ql-block">“我进入城垣时天色已黑。塔身如黑色巨人般笼罩全镇。但顶层南侧犹见一丝光亮,自一片漆黑中透出一个亮点。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p><p class="ql-block">“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p><p class="ql-block">“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建筑史研究故事中一段可爱的小插曲,而故事的主角,让梁林怦然心动的应县木塔,直到今天,也绝对称得上“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的赞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