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br>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br> 这是晚清诗人高鼎写的一首有名的放风筝诗,诗中的纸鸢就是风筝。此诗把儿童放学归来扔下书包放风筝的急迫心情写的活灵活现,尽管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诗作。<br> 我小的时候也特别爱放风筝,并且还自己动手制做,现在想想,觉着糊风筝的乐趣一点也不次于放风筝。 制做风筝首先要选好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住平房的人家几乎家家要糊窗户,而窗户纸就是糊风筝最好的纸,不仅分量轻还特结实。只不过那时侯我家穷的连窝头都吃不饱,就算有几张好窗户纸也舍不得让我用,因此糊风筝基本上都用捡来的旧报纸或者写完作业没用的作业本。<br> 纸选好就该削竹劈儿了,这是风筝的骨架。那个年代的春夏之季很多住户家里都挂竹门帘子,就是由三四毫米见方六七十公分长的细竹条一根一根编成的门帘,挂在门口。我们小孩便趁大人不备的时候从底部或者不显眼的地方抽出几根,如果没有门帘子就得自己找竹竿用刀一下一下的劈成细竹棍,然后再削成更细的竹劈儿(细竹条)。等两样找齐了就要打糨子,趁老娘午睡的时候偷偷抓一把面粉放汤勺里加水活匀了放火炉子上熬,等冒泡搅拌粘了拿下来放凉,糨子就算成了。<br> 糊风筝第一步是裁纸,就是把要做的风筝头裁剪出来。<br> 第二步做骨架,把竹劈儿按照所扎风筝样式需要的骨架制作出来。<br> 第三步把骨架粘贴在风筝头纸上。<br> 第四步粘贴尾巴(飘带)。<br> 第五步连接风筝线。 我们那时糊的风筝大概有三种,最简单糊的最多的是一种叫做蛤蟆咕嘟(蝌蚪)的风筝。它的头部是菱形的,下面有两条根部粘在一起很长的飘带,样子很像蝌蚪。这种风筝骨架有两根,粘绑成上短下长的十字形,其中横着的这根两端要用线联结拽绑成扁弓形,为的是飞上天后减少风阻,飞的更快更高更稳当。 常做的第二种叫屁帘儿,它的样子特像我们小时候穿开裆裤时系在屁股后面的屁帘,它的头是长方形的,飘带粘在下面两边,一边一根。它的骨架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三根,下面是X型,顶部横着一根,但也要用线拉扯成扁弓形。 第三种最复杂不好做,所以平常时候一般不做,它的名字叫纱燕儿,飞起来像个燕子很好看。做纱燕儿需要很好的手艺,对材质要求也高,因为骨架多,所以要削的很薄,这样才能减轻重量,纸也要最轻薄的,最好用真正的窗户纸。<br> 骨架用糨子粘在风筝头纸上,在等着晾干的时候,剪一些寸把宽的纸做飘带,通常要一段一段的粘成一长根,大概有一米五到两米长,一般用两根。<br> 风筝头和飘带干透了还要和线连结起来才能放,其中线和风筝头根部的连接是有讲究和技术含量的。我记得蛤蟆咕嘟是用两根线连接的,系在竖着的骨架上,两根线搭在一起系牢,拉直了成人字形,这两根线的长短一定要掌握好,因为它牵扯到风筝在空中飘飞的姿势和状态,有时甚至能决定风筝寿命的长短。<br> 屁帘儿好像是用三根线连接,纱燕儿大概用四根。<br> 根部线连好后再和风筝线接上,整个风筝制作才大功告成。 风筝线那时有两种,一种手针用的棉线,因为容易断不太适合放风筝,另一种缝纫机线,不仅结实还细,所以我们都爱用。把线缠绕在线框子上,和风筝连结好后兴高采烈的拿着往外跑,嘴里喊着:“放风筝去喽”。<br> 春天湛蓝的天空下白云朵朵微风习习,空旷的大街上拿着风筝放长一段线,后面最好有人帮忙举着,我起跑他撒手,风筝慢慢升高我也慢慢放线,越升越高就持续的放长线,直到升到几十米高空,之后便在空中舞动飞翔。<br> 在地面看着挺大的风筝,到了高空变成一小点,用手拽拽线,很有劲道,我收放自如的操控着风筝,一会低些近点一会高些远点,高处的气流时常变化,风筝也不时变换着姿势,两根飘带优雅的摇摆舞动,有时风大还会翻几个跟头。此时我环顾四周眼睛放光心里那叫一个开心,如果身边再有几个小伙伴指指点点就更加得意,自己糊的风筝在天上飘动漫舞还有人围观,真牛!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