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亚的美篇

达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一次探访晴隆二十四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达 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看到二十四拐,是那本1994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陈嘉庚与南侨机工》的封底照片,即刻被震撼到了。这闻名于世的二十四拐,其盘旋于雄峻山峭间曲而不折、不屈不挠地顽强而存,那是抗战之精神象征。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南侨机工我的父辈回国抗战与路息息相关。想必,他们就是为这条路而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没想到的是,从认识二十四道拐以后相隔十四年后的2008年初,我接到由《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我的自由之路”行走活动邀请,4月7日我第一次实实在在的踏上了这著名的二十四拐。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实际是连其沿线-滇黔公路,南侨机工军需物资运输必须经过滇黔公路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二十四拐险境才能把军需送往前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晴隆二十四拐,古有名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来到贵州晴隆行走在这弯曲延绵的拐道上。如今,拐道两边生机盎然,爬上最高点的观景台,那弯道是若隐若现的隐蔽于绿色植物中。用脚步行走于一个接一个的弯道上,才能真实的感受到这道路的不容易,尤其是战争中抢运军需辎重的艰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是1946年5月最后一次行驶在这弯道上。时隔数十年的光阴,我行走于这同一弯道上,时空中,或许能与父亲遇见。其实,不断探寻父辈抗战路,这早已经与他们相遇了。要不,怎会如此执念?那是心路的牵引------由衷感到自豪的是,在这明亮的夜晚,晴隆小镇的大舞台上,我们唱响了《南侨颂》,颂歌会在抗战的拐道上空持续飘扬,飘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