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古城遗址•古城墙

星星之光

大美临汾 <p class="ql-block">  乙巳三月十八,天晴气暖。城西一游,一探临汾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临汾古称平阳,系唐尧故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过去的平阳府,也就是现在的临汾市。如今,虽然找不见平阳府了,但是查历史资料,临汾响遍全国的瓷器叫“平阳瓷”,临汾响遍全国的木版年画叫“平阳木版年画”,临汾响遍全国的纸叫“平阳麻笺”,临汾古城叫“卧牛城”,也叫“平阳城”。</p> <p class="ql-block">  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临汾,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厚重历史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临汾古城墙是山西省临汾市的重要历史遗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 历史沿革 <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约5世纪):临汾(古称平阳)古城墙初具雏形,主要为夯土结构,用于军事防御。 </p> <p class="ql-block">  唐代扩建(7-9世纪):随着平阳成为北方重镇,城墙规模扩大,增设防御设施。 </p> <p class="ql-block"> 明代鼎盛(14-17世纪):洪武年间(1368-1398),城墙进行大规模改建,夯土墙外包砌青砖,增设瓮城、角楼、敌台等,形成周长约6公里、高15米的完整体系,设四座主城门(东武、南明、西和、北关)。</p> 历史事件及损毁 <p class="ql-block">  明末战乱:李自成起义军曾攻占平阳,城墙部分受损。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38年日军轰炸导致城墙多处坍塌;1948年临汾战役中,国民党守军依托城墙顽抗,解放军通过坑道爆破攻克,城墙遭受严重破坏,战后仅残存部分段落。</p> 建筑🕍特色 <p class="ql-block">  结构布局:城墙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6公里,底宽30米,顶宽10米,高15米,外侧设垛口和射孔。</p><p class="ql-block"> 防御体系:四门均设瓮城(双重城门),城隅建角楼,墙体外侧设马面(凸出敌台)。</p><p class="ql-block"> 材料工艺:明代包砖工艺精湛,砖石结合紧密,夯土芯层掺入糯米浆增强稳固性。</p> 修缮与保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  遗存段落:现存残墙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北关段)和东部(东城墙遗址公园),总长约1.5公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 文保等级:2004年被列为临汾市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 文旅融合:城墙遗址与周边尧庙、鼓楼等景点联动,成为展示临汾历史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 临汾古城墙,历经建新修旧,不断扩充,成为我国历史名城。据康熙四十七年篡修的《平阳府志》和其他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初年(1368年)因城旧重筑。景泰初年(1450年),再行修葺。其城周长十一里二百八十八步,高四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二丈五尺。城四边各建一门,东门叫武定门,西门叫和义门,南门叫明德门,北门叫镇朔门。城门外各建月城,俗称瓮城。城门之上和城的四个角各建有木结构城楼和角楼。另建敌台八座,窝铺九十七座。明正德七年(1512年),又增筑东关城,呈半圆形,周长一千二百六十四丈,高两丈五,城上宽九尺。上设敌台八座,城开正门、小门共七座,但还是土城。</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重修,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又重修,并增高三丈二尺,上宽一丈八尺,外包以砖,正门、小门、楼台皆增高广,新添角楼四座,敌台增至十七座。门七,东曰“望晓”,西曰“望射”,南曰“望薰”,北曰“望关”,东南角门二,东北角门一。</p><p class="ql-block"> 此时,临汾城内城加外城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后经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大地震和自然损坏,多次修复,但基本格局未变。</p> <p class="ql-block">  在修复的古城墙对面的古城公园里,笔者找到了解放前临汾平阳古城的缩略图,当年鼓楼东大街上还有两座牌坊,平阳府衙门的旧址就在古城墙的东边不远处,临汾县衙就在鼓楼东如今的尧都区公安局,文庙、武庙、财神庙都还在,还能看到城墙周围还有护城河、角楼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解放临汾的时候,攻坚战炸开了东城墙,国民党守城部队就从现在修复的古城墙(西门)处逃走,守城的司令梁培璜在城西龙祠一带被抓获。解放后,临汾修建了一条有纪念意义的马路“解放路”,路面就是用城墙砖铺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之后,一些城墙附近的百姓修房子,用城墙上的砖垒墙。加上外围护城河排水不畅,墙下杂草丛生,很多人在墙根挖掘窑洞居住。上世纪九十年代,古城墙的西大门被拆毁。十几年前,某单位修建小区,将古城墙的西北角拆掉了半个,曾引起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总之,临汾的古城墙在几十年间损毁严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修缮的这段古城墙,是市民们多年的期盼。作为一个老临汾人,我也非常自豪,特写下这段文字,让人们知晓这段历史。</p> 历史研究与旅游价值 <p class="ql-block">  历史研究:城墙见证了平阳作为军事要塞的演变,尤其是明代北方防御体系的典型案例。 </p><p class="ql-block"> 旅游体验:游客可参观北关段修复城墙、东城墙遗址公园,通过展板了解历史背景,夜间灯光秀重现古城风貌。 </p> <p class="ql-block"> 文化符号:城墙残迹与解放广场的临汾战役纪念馆共同构成“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叙事。 </p><p class="ql-block"> 临汾古城墙的修复不仅是建筑技术的传承,更是对城市记忆的守护,其残垣断壁与新生景观的交织,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独特的探索空间。</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古城墙与数字时代的平阳商人看似处于不同的时空维度,但在临汾这座城市里,它们却相互交融、共生共荣。古城墙作为临汾历史文化的象征,为数字平商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品牌价值。</p> <p class="ql-block">  以古城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元素,成为数字商业创意的源泉,如以古城墙为原型开发的文创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备受青睐。</p><p class="ql-block"> 以古城墙故事为背景的数字游戏,吸引了大量玩家,不仅传播了临汾的历史文化,也为数字商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数字平商的发展,也为古城墙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古城墙的展示和宣传更加生动、广泛。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古城墙昔日的雄伟风貌。</p> <p class="ql-block">  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游客对古城墙的兴趣点和需求,从而优化古城墙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策略。同时,数字平商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为古城墙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站在临汾古城墙上,触摸着古老的砖石,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而俯瞰城墙下的城市,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又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临汾正以古城墙为根,以数字平商为翼,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展翅翱翔。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必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汾,爱上临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名:少部分图片及文语采自网端,不妥之处,联系删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