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胜利的60年——在党校的日子

孙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首先,更正第二十三集一个笔误:孤北10井:3500吨,我写成了3500万吨。特此纠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次,致一个歉意:近来比较忙,更新的比较慢,抱歉了。</p> <p class="ql-block">7、广入——在党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我从机关到党校后,有人问过我,你毕业后为什么不回机关党委,怎么到了党校?</p><p class="ql-block">这个真得说一下。</p><p class="ql-block">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我们正在进行莱州湾的会战,说老实话,当时根本没有关注恢复高考这件事。我开始关注是在1979年,但那时我正好怀了小宝宝,只能罢休,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事。</p><p class="ql-block">后来,听说有了自学考试,寻思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考试也不错。就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1983 年山东省委党校成立了党校大学,开办了脱产四年的理论班,毕业后为本科学历。但有一个要求,就是毕业后,无论过去从事什么工作,一律转到党的理论宣传部门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胜利油田当时下发的通知要求是:考上后,人事档案关系全部转到油田党校。没有丝毫的犹豫,我报了名,两个月紧张的备考,我们六个人从几十人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省委党校大学第一批学生。毕业后,自然要到党校当老师,就这样,我来到了油田党校。哦,顺便说一句,我爸爸1984年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党校最早的前身是油田在1971年创办的“九二三厂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在此基础上,1973成立中共胜利油田委员会党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先给大家一张示意图,和两张地图,上面标注的是老党校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3年油田党校成立,一开始的位置就在油田机关的对面,最早的电测站那里,电测站既现在的测井公司。当年为了给我们党校腾地方,电测站搬到了北二路现在测讲公司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3年修建胜利广场,党校搬到了北二路北,当年勘探技校,现在滨海公安局的位置。后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原来的胜利石油学校,(后改为山东胜利职业学院)。</p> <p class="ql-block">1987年6月,我大学毕业来到党校当了一名老师。若大家问我,和以前相比,提高了什么?我可以告诉大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我想讲什么就能讲什么,我想到哪里就能讲到哪里,甚至想不到的都能临场发挥出来。那种憋屈感没有了,那层窗户纸不存在了,只觉得好透亮啊。</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刚到党校时,是很尴尬的。</p><p class="ql-block">当时党校的老师基本上分为两大群体:一部分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年龄大体在40岁往上;一部分是恢复高考后的年轻大学生,最大的是61年出生的。这两部分人都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国民教育系列大学的高材生。论学历,文凭,我不知道别人能不能看得起我,我自己都有点自惭形秽。所以我当时的理想就是:要争取在三尺讲台上站住脚。</p><p class="ql-block">我到党校后,被分到了党史党建教研室。其实,我当时非常喜欢经济学,但党校的老校长唐守真对我说:经济学人很多了,你去讲党建课吧,党建课没有人讲。</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党校,党建绝对炙手可热,是热门,但那时,党建在党校真的是冷门。八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教研室,企业管理一个,中文一个,历史一个,科技一个,再就是党史党建是一个教研室,连单独的党建教研室都没有。</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唐校长让我去讲党建课,对我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安排,我就是在这个阵地上名声鹊起的。一个是当时党建课只有我一个老师,只要有党建课,都是我讲,增加了我的锻炼机会; 一个是我的经历,到油田20多年,从基层干起,了解油田,有基层党务工作的实践,让我的党建课能很好地联系油田的实际,这是非常重要的。给油田生产单位的干部和职工讲党课, 如果不联系油田实际,就毫无意义。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的党校生涯就这样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到学校几个月后,党的十三大召开了,不少二级单位邀请党校老师辅导新党章,接到党校教务科安排的任务后,我真的很高兴。可能有人会想,啊,你有钱挣了。NO!NO!那时讲课并没有钱,有也是归学校所有,因为教学任务是学校安排的。我高兴的是:“哈哈,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啦”;我一展风采的时候到啦,四年不鸣,我要一鸣惊人!!!</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刚开始讲课时,党建课怎么讲,我也不知道。大学里,老师是按照党的建理论体系的教材讲的,从《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等共产党的基本知识讲起,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党章,各种会议,从三湾改编一直到党的四大建设等等。可给基层能这么讲吗?给工人能这么讲吗?显然不能。但怎么讲? 说老实话,不懂,也不会。既然不懂,不会,就先一步步从基础知识讲起吧。</p><p class="ql-block">应该说,刚开始讲课反应是还不错滴,因为,我讲过课的基层单位几乎都会接着点名让我去上课。我后来分析那时候课讲的不错,主要是下面一些原因:一个是那时基层的同志直接听油田党校老师讲课是不多的,很多东西是没有听过的,新鲜;一个是我的理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好,讲课比较严谨,能拉着现场的人跟着我的思路走;再一个就得感谢从小在北京长大,普通话很正宗,很标准,那时,油田党校的老师也好,下面的职工干部也好,说普通话的并不多,不像现在,50岁以下的职工,大多都是“油普”,所以,大家说我说话:“好听”。最后就是,我口头表达还是比较干脆利索滴,不黏糊,不拖拉,没有口头语,没有重复,没有废话,一句赶一句,而且讲课不喝水,一节课基本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大家听着可能比较过瘾。</p><p class="ql-block">正当我有点小满足的时候,基层的同志提出新的要求了,他们说:孙老师,你理论讲的清楚,我们一听就明白了,但如果你能针对我们基层的实际谈谈就更好了。</p><p class="ql-block">基层的要求给我提了个醒,我似乎悟到了什么,但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直到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清楚了我今后应该怎么做。</p> <p class="ql-block">我们很多老同志都知道,改革开放十年时,上级领导曾经总结这个时期国家的发展,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有了这个传统,我们就能抗住腐败现象,老干部就能管好他们的子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p><p class="ql-block">为此,全党加强了党的建设,党员的教育。一次,设计院联系党校,想上一节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党课,接到任务后,我有些忐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个是设计院是知识分子和专家云集的单位,我向来敬畏科技工作者;再就是我对设计院,对科研单位一点都不了解,不熟悉。更重要的是,设计院是油田不多的老单位之一,有着优良的传统作风:1965年11月,大庆设计院68名同志援建九二三厂,组成了油建指挥部(后来的油田一公司)设计室,1972年9月更名为设计处,1975年10月更名为胜利油田设计规划研究院。 胜利从一片荒芜中走来,这个单位为油田的地面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这样一个单位上课,真的是压力山大 。</p> <p class="ql-block">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得去了解一下情况,向人家学习一下比较好。于是,我找了个熟人,联系到了设计院宣传科,去设计院进行了调研。 这次调研,除了座谈会,我还参观了设计院传统教育展室,对设计院有了直观的印象,也有了讲课的思路:那就是结合设计院的实际讲。</p><p class="ql-block">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个是会战初期,设计院的同志们进行油田建设的地面设计,而当时没有公路,无法开汽车,他们基本都是骑着自行车到油田各个单位和各个区域进行地面测量,他们骑自行车去的最远的地方是河口。从河口到基地,往返100公里,这让他们有了一个名字:自行车测量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再一个就是,当时很多的女同志也和男同志一样,一天天的在荒原里转。一个女职工,她爱人在井队,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六岁。她每次出门,都是把孩子锁在家里。一次,她出去了一整天,回来后,她想看看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家干什么。她当时住的是简易房,外面的泥掉了很多,靠下面的地方因为孩子经常从那里扒拉着往外看,把里面的草扒出了一个洞。这个女职工回来后,没有马上进家,而是弯着腰从孩子扒拉的洞里往里看。我记得当时参加座谈的一个党支部书记说:孙老师,你猜,她看到了什么?我说,我想象不出来。这个支部书记说:她看到的,是他的两个孩子往外看的四只大眼睛。</p> <p class="ql-block">可能很多人都以为科技工作者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就是画图纸,就是看仪器。不是的,我前面写了我弟弟,我弟弟只是油田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的缩影。胜利油田的科技创新能力那么强大,仅从1978年到1984年,短短的六年里,油田就取得科技成果1745项,其中有69项分别获得国家、山东省和石油工业部的科研成果奖。这些绝对不是坐办公室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在座谈调查的基础是,我形成了这次党课。我记得我是从设计院传统教育展厅开始的。在讲理论的同时,我第一次结合了油田会战年代的实际,结合了设计院调研掌握的材料,谈了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我表达了对设计院的由衷的敬佩,我讲了设计院同志们的做法,我说: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应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个课讲完后,效果应该是好的。因为,有几个不是设计院的同志,其中包括我们党校的老师,都跟我提起了这次党课,说明这次党课让大家听进去了。我后来又多次到设计院了解各种情况,甚至到设计院在南疆库尔勒的分公司去调研,设计院领导和同志们都对我非常的的热情,提供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还给了我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资料。记得一次到设计院去了解情况,我看到会议室桌子上的花开的很灿烂,就随口说了一句:你们的花儿真漂亮,没想到车子把我送到家后,司机师傅端给了我一盆花,就是我赞扬的那一盆。是,一盆花可能值不了多少钱,但这真的不是钱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这件事情还有后续:过后,我听一个搞宣传的同志告诉我,那以后不久,油田理论宣传系统好像开了一个会议,设计院宣传科的同志把我去调研这件事向上级领导做了汇报。 领导听到后,非常的认可和重视,他说,我们油田党校是企业党校,就是要联系油田实际进行理论教学和研究,孙保真的做法非常的好。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设计院同志们的赞扬,领导的肯定,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教学,贴紧油田的发展,贴紧油田的实际,贴紧基层的职工;让理论研究和教学为胜利服务,为石油服务,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果,这样的理论研究才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我到党校到我退休近二十年里,正是胜利油田全方位发展的时候:“胜利下面找胜利”,“跳出胜利发展胜利”,“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田从创业转向了高速度发展;从陆地走向了海洋;从内部走向了西部,走向了全国;从国内走向了世界。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那是胜利以排山倒海之姿态阔步前行的二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党校这个大平台上,让我有条件走进油田的很多单位进行各种调研,在胜利汹涌澎湃气势恢宏的发展大潮中,我感受到了石油红色血脉的延续,和胜利传统弘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与胜利同行,让我在党的理论讲台上站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