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马帮2025年春G228(环国境线三条国道收关线)及杜鹃花海自驾之旅之四——罗甸大小井探秘,天等万福寺结缘

刘建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13日早餐后,我们便从罗甸县城的酒店出发,向着名气不算大的小众景点——大小井景区进发。行驶了大约23公里的路程,我们就抵达了大小井这片藏在深闺人不识的独特景区。</p><p class="ql-block"> 早上的大小井景区宛如一位刚刚苏醒的少女,静谧而美好。由于我们到得早,游客寥寥无几,更添了几分宁静与神秘。令人惊喜的是,这里没有常见的围墙、栅栏围挡,也无需门票,只需交10元停车费,便能开启这场自由的探索之旅。</p><p class="ql-block"> 我找了好几个人打听,才知道既可以走路去天德天坑游览,也可以乘竹筏子前往。看着那宝蓝色的河水,我们当然选择乘竹筏去游览。于是44人都买了竹筏票,每人30元往返。</p><p class="ql-block"> 竹筏上安装了电动马达,驱动着我们逐水而行。驾驶竹筏的是一位40多岁的村妇,人很热情,一路都在向我们介绍响水河边形态各异的榕树。我顺着她的指点,只见一棵榕树,垂下的气根犹如白髯老翁的胡须,透着岁月的沧桑与智慧;另一棵,粗壮的枝干蜿蜒伸展,恰似长鼻大象正悠然自得地饮水;还有那棵,高高翘起的树枝宛如长颈鹿优雅的脖颈。而脚下的水面,呈现出宝蓝色又泛着翠绿,阳光洒下,波光粼粼,美得令人窒息,丝毫不输九寨之水的惊艳。</p><p class="ql-block"> 这响水河为什么有这迷人的颜色?我了解了一下,原来,河水的奇幻色泽藏着双重密码:上游溶洞群历经千万年溶蚀,碳酸钙矿物质随地下水汇入河中,形成天然的"水体滤镜",阳光穿透时,短波长蓝光被散射,河面便泛起蓝宝石般的光泽;而河底丛生的水草与岸边垂落的榕影,又为这抹蓝添了翡翠般的层次,难怪黄教授戏称"九寨沟的水私奔到了贵州"。</p><p class="ql-block"> 竹筏悠然掉头,向着天德天坑驶去。靠岸后,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站在高处俯瞰响水河,碧蓝的河水宛如一条丝带,蜿蜒穿过绿树环绕的村庄,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沉醉其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从一段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窄道进入天德溶洞。刚一踏入,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天坑呈现在眼前。抬头仰望,正上方是一个巨大的天门洞,仿佛通往另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其实天德天坑的形成堪称大地的"即兴创作":也许在百万年前,地下暗河在石灰岩中蚀出巨大溶洞,随着洞顶岩层逐渐坍塌,最终形成直径百米的"天窗"。而这天窗留下了一条“天生桥”没有坠落,便有了这个巨大的天门洞。它虽然没张家界天门洞大,但也令人惊叹。仰头望时,蓝天恰好嵌在圆形的坑口,像大地睁开的眼睛,凝视着人间。</p><p class="ql-block"> 我和袁莉夫妇还有巴蜀雄鹰下到底部地下河之前,打算前往白晶洞一探究竟。按照指示牌的标注,距离不过200米,体力应该可以承受。可实际走起来,远远不止500米,而且山路蜿蜒曲折,步步向上,十分耗费体力。就在离洞口不远时,黄处打来电话告知,下面的船工说,白晶洞的门锁了,钥匙在船工手上。若是下去取钥匙再上来,实在是难以想象的艰难。无奈之下,我们只好下到地下河,与黄处等团友会合,乘竹筏看看尚在开发中的溶洞。虽说溶洞里目前没什么可看的,但从水面向上看,却能看到刚才所见的天门洞与天德天坑顶部的圈形成双眼的奇妙景致,也算是意外收获的一种奇观。热情的船工半蹲半趴在水中一块大石头上,为我们留下了立在石尖上,头顶巨大“双眼”这难忘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从天德天坑乘竹筏返回后,我们在大井村的一家饭庄用了午餐。有村民开着小卡车过来卖沃柑,我尝了一个,其甜而水份足,且只要2.5元一斤,一号车就买了一袋。这家饭庄的菜品新鲜可口,口味尚可,价格也亲民,为上午的游玩画上了一个满足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便驱车365公里前往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去拜谒向都万福寺。先行到达的6号车用对讲机传来消息,万福寺每月阴历的初一和十五开门,只有阴历正月从初一到十五都开门,其他时间都是大门紧锁。而今天是四月十六,果然如他们所说,铁将军把门。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心里都有些失落,但我有些不甘心,我们驱车5个多小时,怎能就这样无功而返。于是,巴蜀雄鹰坚持将车开到了万福寺门前。途中,一辆现浇水泥的大车将路挡了一大半,巴蜀雄鹰车驾车从旁边顺利溜了过去。寺庙离镇上约900米,很快我们就到了寺前,只见大门紧闭,不远处的公共卫生间也被大型铁栅栏锁了起来。不过,山门右边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倒是十分干净,显然有人时常打扫。</p><p class="ql-block"> 从远处眺望,万福寺建在一个独立的喀斯特山峰的溶洞里,独特、险峻又巧妙,让人愈发想要一探究竟。黄处在寺门左边发现有一块责任人的牌子,上面有文保所所长、副所长的名字和固定电话,我和黄处分别拨打过去,可惜因为是周日,无人接听。这时,我想起3号车的刘平处长,便用对讲机请他去镇上派出所协调,找人来开门。刘处正好刚到镇上,便立刻前往镇公安派出所。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所长的电话,所长听闻后十分热情,答应帮忙找村支书协调。</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在万福寺前的公路上与刘处用对讲机联系时,一位胖乎乎的中年汉子骑着电动自行车路过。他用广西普通话热情地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他,我们四十多人是专程从南京过来拜谒万福寺的,还向他打听如何联系管钥匙的人。他微微一笑,说管钥匙的是他朋友的老婆,此时他正好回镇上,可以绕道去帮我们叫她过来开门。我再三对这位路遇的陌生人表示感谢,问他需要多长时间,他说最多20分钟。</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双管齐下,一边等待那位热心人去叫人(我相信他的纯朴),一边让刘处继续与派出所协调。有三辆车听说寺庙门没开,便放弃了此行程,直接去东兴市维也纳酒店休息了。没过多久,刘处与派出所所长再次联系,所长让刘处开车去镇派出所找李姓民警,他已经委托李警官协调此事。刘处刚出发没两分钟,一辆电动自行车向我们驶来。骑车的是镇文保所冯副所长(热心汉子就是去找她的),后面坐着负责开门的赵秋琪大姐(后来得知她比我大一岁,今年71岁了)。冯所正有事在忙,便匆匆骑车去办事了。我赶紧用对讲机叫回了刘处。</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众人的努力下,我们32人竟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进入了这独一无二的万福寺,这场跨越千里的佛缘,竟在多方周折中化作现实。大家的幸运之情、兴奋程度,简直难以言表。走进寺庙,只见它分三层,每层都有独特的韵味。我一边喘着粗气,艰难地登着石梯,一边录像,尽管体力消耗极大,但内心却无比满足。这一趟奇妙的经历,无疑是一场难得的佛缘,让这次旅行变得更加意义非凡 。</p><p class="ql-block"> 我问了一下“小爱同学”万福寺的事儿。机器人“小爱同学”思考了几秒钟,便介绍了万福寺的来龙去脉。万福寺的故事要从清康熙年间说起。据碑刻记载,当地信众在孤立的喀斯特峰丛中发现天然溶洞,洞体三层叠错,形如莲花绽放,便依洞势凿石为阶、砌壁为殿,耗时数十年建成"洞寺一体"的奇观。三层建筑顺山势攀援而上,每层皆借溶洞天然凹凸布局,堪称喀斯特地貌与佛教建筑的完美对话。</p><p class="ql-block"> 其三层秘境,可谓一洞一重天。第一层利用溶洞呈三角形的地形特点呈八字形,供奉着弥勒佛及20尊罗汉。有意义的是,此厅儒释道三者共用。除了供奉弥勒佛等菩萨之外,还供奉孔子及老子,还有关公、太白金星等。门前立着的七八块大大小小的石碑记载着历代修缮的痕迹,最醒目的是民国年间"佛日增辉"的摩崖石刻,历经风雨仍清晰如昨。</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则利用溶洞空间建了个小型的“大雄宝殿”。从一层攀登58级很陡的石阶(暗合佛教"五十八随好"),便见这大雄宝殿嵌在溶洞中层。洞顶钟乳石自然垂落,状如华盖,释迦牟尼佛端坐在莲花座上,左侧有一块写着小楷的摩崖石刻应该记载着这个殿的故事,但已经无法辨认。殿前用木柱撑起用木板制作的像暸望台一样的平台,这就有了“南国第一悬空寺”的美称。从这儿向洞外望去,万峰林立,尽收眼底。不过愰悠悠的木台子,还是有点儿让人胆寒。</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是一个巨大的溶洞。由第二层向上攀爬时,最险处是通往上层的"之"字石阶,仅容半脚踩踏,抓着岩壁扶手登顶,豁然开朗的溶洞内,观音殿静坐如莲。水晶彩云带上了6支香,给了我一支,我也就点燃认真拜了观音。</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莲花座的左下方有一条细细的过道。穿过过道后面是一个巨大的溶洞,穹顶离底部至少有20余米,大大的洞口可以对外暸望,远处村庄和林立的喀斯特馒头山尽收眼底。明月和笑笑姐都用手机无意拍下了洞内天然钟乳石像极了菩萨像,她们都觉得十分的幸运。</p><p class="ql-block"> 万福寺虽偏居西南,却是桂西禅宗重要道场。据《天等县志》载,清代至民国,寺中高僧辈出,曾主持桂南佛教协会,藏经楼鼎盛时藏有《大藏经》等珍稀典籍(惜毁于战火)。如今,寺内留存的清代功德碑、民国香炉,以及洞壁上模糊的梵文刻痕,都在诉说着它作为"边地佛国"的往昔荣光。尽管规模不大,但其"依洞建寺、层楼叠妙"的建筑智慧,在全国溶洞佛寺中亦属罕见,堪称喀斯特地貌与佛教文化共生的活标本。</p><p class="ql-block"> 告别万福寺时,我一定要与给我们送钥匙的赵秋琪姐姐合个影。她朴实地说她满头白发的照像不好看,不能照。大家伙儿都真心地说了感谢她的话,她也就高高兴兴地合了影,并且和我加了微信。</p><p class="ql-block"> 离开万福寺前,我回望那嵌在峰洞中的三层佛殿,忽然明白:所谓佛缘,或许正是人与自然、人与信仰的双向奔赴——当我们为天德天坑的鬼斧神工惊叹时,先民早已在这奇峰异洞中,凿刻出对永恒的向往;当我们为一寺之门的开启辗转奔走时,千年的香火,正以另一种方式,在人间续写着温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缘吧!于是得诗一首《缘》:</p><p class="ql-block">春访罗甸大小井,</p><p class="ql-block">碧水奇峰映眼前。</p><p class="ql-block">又探万福逢巧事,</p><p class="ql-block">佛缘不负千里缘。</p> <p class="ql-block">看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看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巴蜀雄鹰抢抓美景</p> <p class="ql-block">开竹筏的村妇很热情地介绍景点</p> <p class="ql-block">看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象鼻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榕树的根形成的象鼻子</p> <p class="ql-block">长颈鹿</p> <p class="ql-block">山头上的菩萨石</p> <p class="ql-block">水的颜色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洞里的地下河</p> <p class="ql-block">天德洞天坑是猎人追猎狗时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天坑</p> <p class="ql-block">天门洞</p> <p class="ql-block">看看全景</p> <p class="ql-block">这个洞一架飞机肯定可以飞过去</p> <p class="ql-block">菩萨石</p> <p class="ql-block">白晶洞里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形成天坑后留下的天生桥</p> <p class="ql-block">大奇在划竹筏子</p> <p class="ql-block">看看水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开心时刻</p> <p class="ql-block">去看“双眼”</p> <p class="ql-block">马脸</p> <p class="ql-block">船工趴着帮我拍的“双眼”</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拍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广西崇左市万福寺</p> <p class="ql-block">藏在溶洞里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南国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来给我们开门的赵秋琪大姐,非常朴实(详情请看前面的游记)</p> <p class="ql-block">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看看视频,石梯坡大,上登时气喘吁吁</p> <p class="ql-block">万福寺里“南疆永固”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去东兴的路上遇到的景</p> <p class="ql-block">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手机拍摄于车上</p> <p class="ql-block">明天将正式进入G2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