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好雨知时节》

冬去春又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读《好雨知时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粱泽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深以为然。再读克胜先生的《好雨知时节》,颇为作者描绘的纯真爱情所感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多时候,爱情以金钱作为筹码,而《好雨知时节》无疑犹如一股清泉,涤荡着当下许多已经蒙尘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中篇小说《好雨知时节》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说了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乡村中学年轻教师柳逢春和待业青年包红之间的朦胧爱情。女主包红在给弟弟包栓请病假的时候认识了弟弟的老师---柳逢春。在得知包红喜欢音乐和文学之后,柳逢春尽己所能帮助包红圆其所梦。柳逢春不仅自己痴迷于文学,还鼓励包红多读书,读好书,并鼓励她尝试写出自己的作品。在借书还书、改稿的过程中,两个年轻人的心开始渐渐靠拢。但是,谁也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只是把那份朦胧的爱埋在心底。后来,包红在家人的安排下去了离家20里路的二道河综合商店工作。由于其长相出众,自然少不了年轻小伙对其赤裸裸的追求。然而,包红不为所动,因为其心里早已有了一个令其倾慕的白马王子,也就是她的精神导师----柳逢春。倒不是她看不起那些乡野村夫,只是,包红不甘于做一个平凡的人,她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起码她想追求的精神上的富足,而在这方面,只有柳逢春才是她的知己,才是她的引路人。柳逢春第一次去二道河看望包红,并在午餐后一起漫步山野,畅谈人生、文学、理想,两个人的感情进一步升温。初春的随北山区,没有闹市的喧嚣,有的只是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徐徐的清风。此时此情此景,曼妙如画。放到现在,遇到这样的情景,我想,少不了恋爱情侣的肌肤之亲,然而,他们没有,他们甚至连拉手的动作也没有。在他们心中,爱情是纯洁的,是含蓄的,是志趣的相投,是精神上的契合。柳逢春回校后,包红对他的思念日盛,期盼着柳逢春再次去看她。柳逢春何尝不是如此。他来到市区,见到了几个好朋友,在觥筹交错之际,向好朋友展示了他的文学杰作,同时,也把他的罗曼蒂克史告诉了好朋友,并得到了好朋友的鼓励与支持,这更坚定了他和包红之间的爱情。回到学校后,柳逢春把爱情化为工作的动力,他浑身充满了劲儿,他觉得小镇上也可以有一番作为。柳逢春再次去二道河,主要是帮包红修改她刚写好的处女作。这次的单独相处,他们依然没有越过雷池一步,纵使柳逢春特别的想吃“青苹果”,但理智最终战胜了感性,正如文中所言:“倒不是什么法律的威慑叫他清醒,也不是什么习惯的势力让他恐惧,抑或是道德的力量使他感到如果把她拥着一吻便会带来终生遗恨,而仅仅是一种积蓄在他大脑底层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一向惯有的理智不期而至的闪现,才使他毅然放弃了拥吻她的念头”;“他觉得他只有责任发现美、保护美,而没有权利亵渎美、破坏美”。我想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深刻理解,谁也没有这样的定力能够做到坐怀不乱。再看看现在金钱奴役下的爱情,就如一个鸡蛋壳,轻轻一敲便破碎一地,如此爱情早已没有了那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味道。小说的最后,在包红18岁生日的时候,柳逢春送了一件特别的礼物给包红。这礼物不是俗不可耐的蛋糕,也不是光鲜亮丽的服饰,而是包红喜爱的书-----18本,并附赠言,赠言简短,却道出了柳逢春的真情实意。</p><p class="ql-block"> 《好雨知时节》表面上看是在写一对年轻男女的朦胧爱情,实则是在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爱情进行纠偏。毋庸置疑,当下许多情侣间的爱情都是建立在金钱物质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用物质堆积起来的爱情最终也只会像玻璃瓶一样的脆弱。生活中也有速成的爱情,比如,“一见钟情”。不过,我以为,这速成的爱情犹如速冻的饺子一样,不能给人持久的回甘,肯定没有手工的饺子那样令人回味无穷。《好雨知时节》这篇小说所描绘的爱情是一种原汁原味的爱情,是无关世俗杂念的爱情,是民间最纯真的爱情,是蕴含着丰富意蕴的爱情。我想,建立在这种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家庭,肯定也是社会最牢固的基本单元。</p><p class="ql-block"> 《好雨知时节》不仅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艺术手法上也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小说开头描写了女主包红在家待业时的思想动态,介绍了其好学的品质,为后面两人因志趣相投而渐生情愫打下伏笔。对包红的了解不仅仅限于柳逢春对包红的直接接触,还通过别的老师对包红的看法,以及市区朋友们对包红的看法,都递近了柳逢春对包红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小说非常注重对人物的心里刻画。小说里对人物的心里刻画是一个难点,如何通过细微的刻画,来表现主角的内心世界,是决定小说人物是否有立体感的重要一笔。《好雨知时节》无论是对女主包红还是对男主柳逢春的内心世界,都刻画的非常到位,让人读起来深有同感,也容易让人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小说最后以送给包红特殊的礼物结尾,看似无疾而终,实则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包红最后和柳逢春结成伉俪了吗?他们婚后是否还会琴瑟和鸣吗?是否也会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所羁绊?所有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故事写的太完美实际上也就缺乏一种艺术美,就像太完美的艺术雕塑反而无法给人艺术感一样。</p><p class="ql-block"> 小说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例如,在描写柳逢春心里渴望的时候写到“柳逢春心里像有一条蚯蚓在慢慢蠕动”,就好比一个人看到美女后强压内心的激动而使得喉结蠕动一样。对景物的描写也是非常的逼真,比如,在描写旷野美景时写到:“最夺目的是那一片片映山红,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然盛开,偶尔还有一阵兰草和金银花的幽香随风吹来,沁人心脾。天空碧蓝,极目远眺,只见那依然迷蒙的山林上空一朵朵白云,似动非动地漂浮着。山上东一片西一片的树林,或成蜿蜒的林带,或成孤立的丛莽,接受着阳光的普照。依傍山麓的一条小河淙淙流淌,泛着细碎的波光。那些无名鸟的鸣叫悠扬婉转,伴着他们搏动的心房此起彼伏”,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难以准确表达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一篇《好雨知时节》既有人生哲理,亦有如画风景,更有年轻人的不懈追求,还有淳朴的唯美爱情作为基调,既有思想性也有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清新脱俗的爱情小说,与当下的油腻爱情相比,有着其独特的风格。 </p><p class="ql-block"> (发表于2021年8月25日湖北随州《曾都文学》公众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梁泽全,随州市烈山中学教师,中共党员。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工作之余喜欢看看书,偶有心得诉诸文字以作念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