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桂林伏波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叠彩区,坐落在漓江之滨,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海拔213米,相对高度63米。这座山的名字来源于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他曾在此地南征,故得名伏波山。</p> <p class="ql-block"> 景区的正前方,有一尊高大的青铜雕像,他就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开国功臣马伏波将军,正名叫马援。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马援被派往出兵交趾国,也就是今天的越南,途径桂林时,他帮助当地修理城池,挖渠灌溉,晚年时还镇守桂林,保桂林一方平安,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此山取名为伏波山,现在是桂林漓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就到了售票口。</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伏波山入口处进去。</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很大很大的一棵榕树,叫做平安榕。榕树、香樟树与桂花树是桂林的三大树种,桂林以前也被称为榕城,榕树上面悬挂着像鸟巢一样的蕨类植物,被称为鸟巢蕨。桂林有一怪,叫做树上鸟窝长蔬菜。它下方中空,能储存鸟粪、雨水与树叶,转化为养份,榕树也代表着吉祥如意与长寿。</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来到山脚处的台阶,正打算登山,忽然看到旁边有个山洞,上方刻着“还珠洞”三字,于是,先进洞瞧瞧。桂林的山真的很有特色,有山必有洞。还珠洞的洞口很小,里面的空间却很大,而且是个穿山洞,一直通往另一侧的漓江。靠近漓江一侧,受江水的冲击,形成了好几个洞口。还珠洞位于伏波山的山腹,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要坐船方能进入,后来人们在西面和南面开了两个口,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该洞名为“还珠”源于几个传说,说法不一。</p> <p class="ql-block"> 传说1:还珠洞内石壁有石纹如紫白二蛟蜿蜒相向,中间有圆晕似珠,如二龙戏珠,故旧名 “玩珠洞”,宋代张维易名为“还珠洞”,张孝祥题刻于洞口。传说当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回朝,用船运载买来的薏苡回中原作为药用,路过这里时,有人诬告他运的是从合浦搜刮来的珍珠,他为表明心迹,将“珍珠”倒入漓江,让珍珠流回合浦去,故名还珠洞。</p> <p class="ql-block"> 传说2:相传有一位渔人进入此洞,见到有一条形状如狗,正瞑目而睡的神秘动物前,有颗莹光四射的宝珠,他取珠而归。官府知道后,命他归还宝珠。当渔人返洞还珠时,那如犬的动物乃酣睡未醒,于是后人便称此洞为还珠洞。</p> <p class="ql-block"> 这就到另一端的出口了,来到了漓江边。</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能看够看到洞口有一些磨崖石刻,这些石刻大多雕刻于唐代。</p> <p class="ql-block"> 据文献推断,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伏波山还珠洞临水处,有睢阳杜易书、吴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个隶书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杜易与范交好,精书艺。范成大《鹿鸣宴诗》跋有“种桂正夏,进德二堂”句。范建正夏堂,杜书匾额其上,围刻洞壁以水,足见其珍。今堂废碑存,佐考古建筑之证。八桂堂在叠彩区伏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带。</p> <p class="ql-block"> 这座坐像佛临漓江边,据说从下方小洞伸手摸到佛像的左手有福,游客们兴趣盎然,纷纷钻到洞里伸手尝试摸到佛手,高个子手长还能摸到手腕,否则够不着,只能摸佛脚了。而能摸到佛脚的游客也非常开心,笑称临时抱佛脚,所以佛像的左手,左脚都被人摸得如此光滑。</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盘桓而上,可以到达千佛洞,内有唐代摩崖造像二百多尊。</p> <p class="ql-block"> 榕洞分上下两层这里是千佛岩,上面有好多磨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 试剑石在伏波山岩洞的东面,非常的宽敞明亮、临于江潭。在近水之处,有一石柱下垂,上粗下细,底端有一寸多的空隙,不与地面相接,传说是被伏波将军用利剑砍断,故称试剑石。关于伏波山还珠洞内的试剑石,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传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与作乱犯境者在还珠洞中谈判,谈至僵局,马将军拔剑而起,剑光一闪,竟将巨大的石柱贴地削去寸余,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是石灰岩经过长期江水的冲刷,被融蚀后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临江阁:站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阁旁江面的景色,到了夏日,临江阁下面的江中便成了桂林最大的天然游泳池。阁周围翠竹成片,棕榈花卉点缀其间,显得特别优雅、清净。在一张张石凳石椅上,常有棋友们在此休闲下棋娱乐。</p> <p class="ql-block"> 在进入伏波山门时,还可看见公主亭里的一口5000多斤的铸铁大钟,和一个能煮三担米的千人锅。这是仿古石牌坊,上方写有“伏波晚棹”四个大字,它是我国当代名人楚图南先生于1984年题写的,棹字指的是船桨,古时候漓江水位很高,人们来到伏波山游玩,必须得划一个小船过来,傍晚时分,站在岸边,能够欣赏到桂林的美景,青山绿水,鱼鹰竹排,还能听到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所以,明代的广西布政使彭而述有诗提到:伏波山下系江船,画角钟声破晓烟,无数青山浮水出,中流夜雨带帆悬。</p> <p class="ql-block"> 千人锅以前是放在叠彩山下定粤寺里的,原是定粤寺僧众用的锅。这口锅很大,口径5尺,深2尺,据说能够煮三担大米,供1000人食用,故得名“千人锅”。它铸于清康熙五年(1663年),是在广东佛山铸造的。众人相传游客用手去摸一摸锅边就能给自己带来财运,但必须用不杀生的那一只手,也就是用左手去摸,据说“摸摸锅头转一圈,一年赚上一千万”呢!各位友友们,如果您到了桂林伏波山,千万别忘了去摸一摸那神奇的千人锅,粘一粘财气哦!</p> <p class="ql-block"> 山壁上方伏波山三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刘海粟先生1986年在90岁的高龄时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个公主钟亭:关于公主钟亭铁钟的来历,据伏波山景区介绍,一九九七年,琼瑶在游览北京公主坟时听说了孔四贞的故事,不禁为这个女子一生曲折的经历潸然泪下,因此以她为原型写下了《还珠格格》的故事。据介绍,还珠格格的原型就是桂林靖江王府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一一孔四贞,而这个桂林女子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王城、伏波山和叠彩山。</p> <p class="ql-block"> 从旁边的登山石阶开始上山。半山处建有一座凉亭,名为癸水亭。癸水是漓江的古称,取当地谚语“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之意。历史上的癸水亭是南宋范大成所建,原址位于伏波山北,当时还作有《癸水亭记》。</p> <p class="ql-block"> 癸水亭</p> <p class="ql-block"> 一鼓作气,登上山顶,上面的风景极佳,四方的名山尽收眼底。叠彩山、独秀峰、七星岩、象山、穿山等,像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漓江上的解放桥和漓江剧院。</p> <p class="ql-block"> 晋江王府景区。</p> <p class="ql-block"> 独秀峰</p> <p class="ql-block"> 老人山</p> <p class="ql-block"> 登上伏波山山顶,将桂林市的景色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青青草编辑</p><p class="ql-block">摄影于2025年4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