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昵称 张永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编号 97356079</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们到达新兵营集训时,在四川眉山照相馆拍的第一张照片,时间定格在1977年1月。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一些青春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庆海、王金让、李顺利我们四人的年龄相仿,都是焦作市第六中学的高中毕业生,1974年4月下乡在同一个青年队,又一起参军,成了最熟悉的战友。我们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在佩戴上红领章红帽徽的那一天,就选择以布达拉宫作背景,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成了我们青春的永恒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的冬季征兵开始后,接兵的部队来到了我们下乡的青年队,说是去西藏的炮兵部队,知青们都议论纷纷。那时候,大家对西藏都不太了解,但都知道是祖国的边疆,属于雪域高原,说是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缺氧,紫外线强烈,环境很艰苦。接兵的姚排兵是陕西人,1968年的老兵,告诉我们艰苦的地方锻炼人,西藏没有那么可怕,到了那里很快就会适应的。看着满脸笑容的姚排长,我心头的疑虑也被打消了,让我也下定决心走参军这条路,要出去闯一闯,报名后赶快回家同当家的奶奶和妈妈商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我父亲作为煤矿掘进工,被调派到湖南支援南方开发煤炭基地,姐姐下乡后也被招工去了湖南,妹妹也下乡去了农村。家里只有八十多岁的奶奶,还有妈妈和两个弟弟,我真的很担心奶奶不让我去当兵。我给奶奶和妈妈汇报后,没想到奶奶很开朗的答应了我,还告诉我说老天会保佑俺孙子的!妈妈也没有意见,让我高兴的不得了,第二天一早,就赶快回到了青年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4人经过政审体检和家访,都顺利过关,在12月18日拿到了入伍通知书,还在武装部领取了一套冬季绿军装。我们在家里穿着心爱的军装,喜笑颜开的走访亲朋,老同学们也纷纷与我们拍照合影,留下了珍贵的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照片就是在马村区工人村照相馆拍的,全是我们一个青年队的知青,也是我们在焦作六中上学时的老同学。后排左起分别是李国胜、薛保来、苏建设、牛建军、岳志文、郜立臣、连建设。前排左起分别是温国友、李顺利、张庆海、张永国、常建民。由于王金让住在市内,没有能来马村拍照,留下了遗憾。更遗憾的是照片中的薛保来和牛建军两位知青老同学也因病而故,离开了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李顺利从初中到高中,都在一个班,在农村下乡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新兵营里我们又同属一个班,生活上相互照应,成了最亲密的战友。临进藏前,我们穿着冬季军装拍下了这张合影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兵集训结束后,我们又坐着闷罐车离开四川眉山到了青海西宁,坐着解放牌年军用大卡车沿着青藏公路,历经15天的长途跋涉,战胜高原反应,平安到达老部队。团里的篮球场上分兵后,我们四人由此分散到了各自的连队,成了名符其实的炮兵。现在想起来,到西藏当兵这条路真是走对了,深感荣幸和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八一建军节聚会合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部队退役后,我们四人是各奔东西,但张庆海在他的工作处于鼎盛时期时不幸英年早逝。王金让在济源铁路部门工作,李顺利在焦作的公安部门工作,我在郑州的政府部门工作。虽然我们不在一地,但是我们焦作的战友每缝八一节都要集中聚会,我们三人也都能如期相见,成为一生中难得的同学知青加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知青聚会时合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在同校就读的学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到成为雪域高原的军人,我们每缝欢聚一堂时,都是激动万分。尤其是那多年的军人雪域高原生活,培养造就了我们的军人气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还让我们成了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战友。战友啊,战友!永远的军人本色,一生难忘的战友!如今,我们都在奔七的路上了,都多多保重,享乐夕阳无限好吧,扎西德勒!</span></p> 战友深情 一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