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古镇 (3)一 同济故事

笠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文 一 笠翁(原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背景音乐 一 李庄的诗(选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4月15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江上流的西南小镇,一纸电文“同大迁川 李庄欢迎 一切需要 地方供给”盛情相邀,使同济大学有了一个家,有了一张平静的书桌,留下奋而有学、不废研求的办学足迹,从此与李庄人民的结下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成立于1907年,抗战时期就拥有多个学院、系、和专业,包括工、理、文、医、法等学科。这些设置都反应了同济大学在抗战时期的综合性与研究性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胸怀祖国、传播中华文化的大师、学生的一大群文化教育领军人物在李庄播撒了红色种子,成就了李庄古镇包容、接纳“文化脊梁”的红色基因,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同济大学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知名学者和专家梁思成、林徽因、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童第周、梁思永、劳干等等为抗战时期的学术研究、文化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和中央博物院在李庄驻足六年。理学院师生在南华宫内教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的祖师殿,又名“真武宫”,建于清道光13年。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医学院南迁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后方的李庄,同济医学院的师生们在困难中勤奋研修,取得了不凡的成果。当年还因为当地人的少见多怪,竟发生了因见人体解剖而惊呼“下江人吃人”的误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岳庙,地处李庄上河街,建于清道光7年。是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住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工学院有成立了“大地测量研究所”。见到院里摆放的经纬仪,曾是同行的我不免要显摆一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慧光寺,又名禹王宫,当年同济大学本部所在地。其他师生们主要住在私宅民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家祠,中央博物院旧址。李庄抗战期间不仅接纳了同济大学,而且还对中央博物院3000多件文物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也是中国抗战文化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济,考古达人,曾被台湾学者李敖称之为“学阀”,是抗战中南迁于此的中央博物馆负责人。曾在古镇羊街13号居住过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北大文学研究所、地理研究所、战时新闻社等机构相继迁来李庄,李庄和南溪(西南联大驻地)接受了抗战文化的洗礼,成为当年与重庆、成都、昆明一样的四大文化抗战中心之一。新建的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就是李庄家国情怀、文化抗战的历史缩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6年6月同济大学99周年。同济大学编制了《李庄古镇保护和建设规划》,设计、出资在东岳庙前建设了同济纪念广场,这也是李庄人在艰苦岁月为同济人作出的无私贡献的永久纪念丰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的步步脚印,走了近120多年。最难忘在李庄的六年,让颠沛流离的学者、游子得到一处安宁福地,让知识的火种得以延续,与李庄人民共同书写一段不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随着同济大学南迁,大批著名的进步学者齐聚李庄治学传薪,培育人才。在李庄书写了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章。80多年来情缘不断,同济大学反哺于李庄人民,组成支教团,并与李庄中学结为友好学校,每年向李庄中学投放自主招生指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江边的中学校,中学校的运动场。运动场尤如长江一浪推一浪,李庄中学的人才一代更比一代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蓝图: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在李庄开展。1937年前先后有20多位中国留学生在宾大学习建筑。他们学成归国后,在祖国各地设计、建造了600多个经典建筑,并建立起建筑学教育体系,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建筑类人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是以朱启铃、梁思成、刘敦桢等为首的建筑学家于1930年在北平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私人学术团体。抗战时期被迫南迁,辗转数地最后落脚四川李庄古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且修长。中国营造学社历经军阀混战、日寇侵略,饱经战乱,历时16年。勘探、调研、收集整理了中国建筑的大量珍贵数据,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营造学社旧址》当年驻足在这个小院里,为祖国创建先进的建筑文化理念,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排排简陋的平房就是当年各位建筑大师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稍大一些的房屋就是当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们曾在这里集建筑之大成的办公室。梁思成的大作《中国建筑史》就诞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庄的螺旋塔就是榫卯、斗拱结构、八角三重檐的木建筑经典,梁思成称赞曰:梁柱结构之忧,颇足傲于当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榫卯,木头里的智慧。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和其它木制器具的主要结构方式。营造学社的建筑家们对螺旋塔榫卯进行仿制和精心研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中国最伟大的建造大师,在建筑中发现了中国。温婉恬静的林徽因,建筑学上的奇女子,与梁思成是一对建筑学者伉俪。但她又是一个文学天地的姣姣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