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乡愁

黄土高坡

<b>2025年</b>春节、清明节,以及其他事情相继回了几次老家,老家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也许到了现在这个年龄都能感受到--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b> 2025年<b>蛇年正月初六</b>,先乘车到<b>北关村</b>姐、妹两家转了一圈,又从北关村徒步回<b>西井峪老家</b>看望大姐。<div> 这是北关村与西井峪交界处,站在这里遥望<b>方山</b>,方山之下既是我心心念念的老家--<b>西井峪</b>,村后边的<b>后山坡</b>满山柏树依然郁郁葱葱、与周围灰色的山坡形成鲜明的对比。</div><div> 村周边高大的建筑,那时当年红红火火的<b>水泥厂</b>,如今为<b>“环保”</b>而关停。</div> 途经村南边的<b>南大池</b>,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大队凭一村之力一年修建而成。当时,一村之力一年修建而成这样的水池是很了不起的事,县领导组织全县各村干部来此参观学习,很多参观者是怀疑的。<div> 那时不仅有县里的来此<b>参观学习</b>,全国各地应该都有,印象最深刻的是非洲朋友也来参观学习,记得一非洲朋友在我村水渠边吃西瓜,那<b>奥黑的脸庞、洁白的牙齿、红红的西瓜瓤“相映成辉”、何其“壮观”</b>。<div> 当然,我们叫水池,其实应该叫<b>“水库”</b>,因为它是因地就势,在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沟里修建而成,这是我站在<b>“水库大坝”</b>之上所照。<div> 我们付出了多大努力,他们是不知道的。那时的石料、包括建筑都是分给大队的<b>8个小队</b>,石子更是按人头分给<b>每家每户</b>。我清楚记得那时放学回家后<b>不是做作业、而是敲石子</b>,水泥是我们大队水泥厂生产的。<b>“靠山吃山”</b>,就这样凭一村之力一年建成了占地十余亩的“南大池”。而如今成了这样!</div></div></div> 即将进入村庄,路右边废弃的建筑是<b>“南地机井房”</b>,当时我们小队土地的灌溉基本上都是用的这口机井。<div> 那时学校放假好像叫:<b>麦假、秋假</b>,总而言之是庄稼成熟了学校就放假,让学生参加劳动。当然,过年更是要放假的!那时放假浇地,总是要在这里<b>“赶着水”</b>到要灌溉的地块,防止水在半路顺其它渠道跑掉。</div> 站在废弃的机井边,眺望<b>方山</b>环抱的老家,以及老家后山坡“之巅”的<b>永安亭</b>。 位于村中心、近几年新建的<b>“文化广场”</b>,文化广场舞台上是堆积如山的<b>小麦</b>,说明现在真的不缺食。<div> 文化广场两侧<b>楹联</b>:<div><b>展现华夏帝王将相戏剧艺术大舞台</b></div><div><b>弘扬当代群英酬世奉献为民新风尚</b></div></div> 位于文化广场东北角的<b>大槐树</b>, 大槐树后边是我吃此井水长大的水井。<div> <b>“吃水不忘挖井人”</b>,看到吃此水长大的我,心里感慨万千!过去没想过、也没问过!现在忽然想:这井是什么时候挖的?由谁挖的?与村的名子有无关系?<br> 于是请教了一些名人、查阅了一些资料,答案如下:<br> <b> 凡国</b>(即今天的辉县市北云门镇凡城村)地处中原,在<b>朝歌</b>(即今天的鹤壁淇县)于<b>成周</b>(即今天的洛阳)之间。当时<b>周武王</b>灭商二年后病世,临终托同母弟<b>周公旦</b>摄王位,代理国政。周公旦在其二儿子<b>君陈</b>协助下稳定了朝政。周公旦去世后,君陈接管治理成周(洛阳),为周朝的稳定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br> 今天能够见证3000多年灿烂文明历史的、是现存的、西周<b>凡国</b>(凡城)<b>古井</b>,它位于<b>辉县市西北五公里的西井峪村</b>。井深七十二米......据传说这眼古井是凡国柏爵<b>君陈</b>为圈猎饮马所挖。西井峪村地处山间盆地,因有此古井而得名......<br> 这样看来我村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井已有3000多年!老槐树亦应有3000多岁吧!</div> 大槐树后边的<b>古井</b>,过去的机井房已不复存在,只有古老的老槐树见证这里有一个<b>“寿命不长、消失不远”</b>的建筑(机井房),古老的水井依然在。<div> 这就是被盖着的古井口,看到这口井想起了一个当地、人人皆知的谚语:<b>“井峪桶,马桥</b>(百泉)<b>等”!</b> 就是说:西井峪的水桶如果掉到此水井了,请去马桥(百泉)等了,桶会从百泉湖冒出来!<br> 桶会不会冒出?疑问较大,但有<b>“较真”</b>的人做了个试演,将<b>麦糠染成红色</b>丢进井里,然后去百泉湖等。结果红色的麦糠从百泉湖出来了!这就证实了此井通百泉。当然,是不是西井峪的麦糠,没法识别。当时也没<b>“条码”</b>......<br> 能肯定的是此井与百泉湖是一个水系--<b>刘店干河</b>,刘店干河之上<b>长岭水库</b>有水,<b>百泉湖</b>必有水。</div> 老井旁的<b>“官方庙”</b>,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只记得当时都是这么叫的:“官方庙”。能肯定的这里是一个<b>庙</b>、也曾是<b>大队部</b>、还当过<b>学校</b>,不记得我在这里上过学没?<br> 不管怎么说,这里有我童年美好而不全的记忆和回忆,上小学要报名、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b>“考试”</b>。报名我记得在院外的大石头上,好像在堂屋的后面,也有的同学说在院里;“考试”也就是数几个数,也有的同学说是查粉笔,不管怎么说,都是<b>数数</b>。当时我没顺利过,还是带我报名的二姐<b>“偷偷”</b>给我提示了下,算是过了关。<br> 现在看到的当然不是老的“官方庙”。因年久失修、屋漏坍塌,老同学<b>贾丰收</b>慷慨解囊,于2017年10月捐资12万元重修而成。 位于文化广场西北边<b>“后街”</b>上的老宅,孙子带着外孙女奔向他爷爷的出生地。<div> 右边的石头墙是<b>上世纪七十年代</b>建的,是西屋的后墙,中间的红砖墙是前两年<b>“新农村建设”</b>,大队统一修建的,原来“红砖墙”的位置是堂屋的“前墙”位置。</div><div> 三十年前<b>“大队规划”</b>,将堂屋拆除成了我村<b>第二条东西主路</b>。拆除前的东西主路(后街)是从我家门前通过的。</div> 这是<b>“新农村建设”</b>前,我家堂屋<b>“前墙”</b>的样子,也就是上图<b>“红砖墙”</b>的位置。这个被拆除的小土屋、如今是人们通行的路,也就是我小时候<b>吃饭、睡觉</b>的地方。<div> 为什么我说的是<b>“拆除”</b>,而不是<b>“拆迁”</b>,因为那时还没有“拆迁”一词,“拆除”就是“拆除”,不会给你多少补偿、更不会给你新的“楼房”,真真正正的是<b>舍小家为大家!</b></div> 紧邻堂屋<b>“前墙”</b>的是西屋北头拆除的<b>一间两层楼</b>,两层楼也不复存在,屋里面的墙就成了这样,也就是上图<b>“红砖墙”</b>与<b>“石头墙”</b>交界处,孙子跑向的地方。 照片右侧墙上可以看到一圈门,那就是<b>我家大门</b>!门口就是原来村里的<b>“后街”</b>,即第二条东西主要街道!现在成了我的家院,也就是现在这个样! 出了家门向南走,回头望!可看到村里的第二棵大槐树。这就是<b>老家的坐标</b>--槐树后面第二家(两人站立的地方)。<br> 后山之顶--<b>永安亭</b>。 <div>楹联<br><b>南阳茅庐隐高士<br>井峪农家育英才</b></div><div><b> </b> 出来家门向北走,距老家约百米,便是我村后山坡,徒步几分钟便可到达<b>永安亭。</b></div> 亭内石碑碑头书写:<b>日月共辉</b><div><h1> 碑体书写:<b>奉献</b> 马龙 题</h1><h3>自跋</h3> 笔者<b>赵世义</b>,号庸人,王家门客,昔日参与当地引水工程。童翁皆识,承蒙抬爱,光阴似箭,已是花甲之年,仍面带忠厚,平心坦然,苍天有灵,顺吾心愿,父老长寿康乐,逍遥永安。</div> 永安亭石碑背面<div> 碑头书写:<b>天地同岁</b></div><div><div> 碑体:<b>井峪漫步</b><br> 井峪漫步<br> 春日晴和,天高云淡,好友相约到西井峪柏林山庄观光休闲。此地并不陌生,山峦起伏丘陵蜿蜒,人民勤劳善良,土沃粮丰连年,人杰地灵,效古仿贤,古今流传神话,颂扬老井清泉,大好庄园。前些年间,小厂大污染,噪音贯耳,尘雾弥天,晴天无日光,夜晚星辰望不见,挽回银河玉波,难洗粉尘满面。<br>  平地惊雷响,保护环境迎来丽日蓝天,人民康乐,气象万千,信马由缰山庄在眼前。原初杂草丛生,乱石荒坡鸟飞绝,人少见,一片凄凉展现。改变面貌治理污染,二零零三年奠基创建,而今已是翠柏森茂,鲜花遍山,俊鸟枝头报佳音,碧槐垂柳争浪漫,亭榭翘角,轩阁挑檐,拱桥添诗意,雕欗更壮观,水中鱼儿竟食,凌空雄鹰盘旋,天湖以镜映佳人,诗词妙句品内含。登多层台阶顶峰一观,足下千年古道人来车往运载频繁,屯庄星罗棋布,家家祥和,缕缕炊烟,果树遍野,牧童扬鞭,真乃百姓庄园。晨光穿透薄雾,朝霞紫气山岚,亭台容日月灵气,积山川精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相互呼应左右逢援。神勇雄师虎居东山,排兵演习卫国保家园。山清水秀人有情,引来八方游客,情侣窃窃私语携手揽腕漫步小道林间,壮士对酒抒情怀,称颂大观园。来到王家农舍,足下黄土头顶蓝天,厅堂简朴祥和安然。满院泥香百花争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厚德载物,迎来滚滚财源。王友顺致富不忘乡亲,慷慨解囊,造福一方,独资兴建大众乐园。触景生情肺腑吐真言,愧无杰作酬父老,喜有壮举爱心献,此言怎尽表,墨干余千言...<br>撰文:<b>赵世义</b><br>书丹:<b>樊振江</b><br>刻石:<b>李长生</b><br> 公元二零一五季 岁次 <b>乙未 桃月上浣 毂旦</b></div></div> 后山之顶--<b>康乐亭。</b> 弟兄俩与老家<b>后山坡</b>。 后山坡之上,与桃花<b>合张影</b>。 站在后山坡<b>向南</b>俯瞰老家<b>西井峪</b>。 站在后山坡<b>向北</b>俯瞰,从左向右依次是<b>中天建材、土坡村、刘店干河、辉拍路、石鹏村。</b> 站在后山坡<b>向西北</b>眺望,远处连绵起伏的是<b>太行山</b>、高大的建筑是<b>中天建材</b>、被农田包围的是<b>土坡村</b>、近处的河道便是<b>刘店干河</b>。 站在后山坡向东遥望<b>方山</b>。 朋友作客老家后山坡<b>柏林山庄</b>。 通向柏林山庄之<b>路</b>。 后山坡柏林山庄一方景观:<b>水池、廊桥、榭台</b>。有此一池清水,才能称得上<b>山清水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