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铃薯甲虫,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极具破坏力的检疫害虫 。它原产美国,后扩散至欧亚。成虫短卵圆形,黄褐带黑纹,足短。幼虫体色多变,背隆起。主要为害茄科植物,尤爱马铃薯。成、幼虫嗜食叶片嫩尖,严重时叶片被吃光,常致绝收,还会传播病害。其繁殖力强,适应多种环境,防控难度极大。</p> <p class="ql-block"><b>一,生物学特征</b></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成虫:体长9-11.5毫米,宽6-7毫米,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红黄色,有光泽。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黑色纵带5条。</p><p class="ql-block">幼虫:1、2龄幼虫暗褐色,3龄逐渐开始变成鲜黄色、粉红色或橘黄色;头黑色发亮,前胸背板骨片及胸部和腹部的气门片暗褐色或黑色。</p><p class="ql-block">卵:长卵圆形,长1.5-1.8毫米,淡黄色至深枯黄色。</p><p class="ql-block">蛹:离蛹,椭圆形,长9-12毫米,宽6-8毫米,橘黄色或淡红色。</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马铃薯甲虫以成虫在土壤内越冬,越冬成虫潜伏的深度为20-60厘米。4-5月,当越冬处土温回升到14-15℃时,成虫出土,在植物上取食、交尾。卵以卵块状产于叶背面,卵粒与叶面多呈垂直状态,每卵块含卵12-80粒。卵期5-7天,幼虫期16-34天,因环境条件而异。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4龄幼虫末期停止进食,大量幼虫在被害株附近入土化蛹,蛹期10-24天。</p><p class="ql-block">在欧洲和美洲,1年可发生1-3代,有时多达4代,发育1代需要30-70天。</p><p class="ql-block">寄主范围:</p><p class="ql-block">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马铃薯、番茄、茄子、天仙子4种寄主是独立寄主(能完成生活史)。</p><p class="ql-block">危害特点:</p><p class="ql-block">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为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一般造成减产30%-50%,有的高达90%。</p> <p class="ql-block"><b>二,入侵机制</b></p><p class="ql-block">自然扩散</p><p class="ql-block">飞行能力:马铃薯甲虫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飞行寻找新的寄主植物。</p><p class="ql-block">风的传播:在一些地区,大风可以将马铃薯甲虫成虫吹到较远的地方,从而实现远距离传播。</p><p class="ql-block">人为传播</p><p class="ql-block">贸易和运输:马铃薯甲虫可以通过贸易和运输途径传播,如随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等传播。</p><p class="ql-block">农业活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人员流动、农机具的使用等也可能导致马铃薯甲虫的传播。</p><p class="ql-block">适应新环境</p><p class="ql-block">寄主适应性:马铃薯甲虫能够适应新的寄主植物,如在我国新疆地区,它不仅危害马铃薯,还对茄子、番茄等茄科蔬菜造成危害。</p><p class="ql-block">抗药性: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这使得它在新的环境中更容易生存和繁殖。</p><p class="ql-block">缺乏天敌</p><p class="ql-block">在新的入侵地区,马铃薯甲虫可能缺乏有效的天敌,从而使其种群数量更容易增长和扩散。</p> <p class="ql-block"><b>三,与当地物种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与寄主植物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主要寄主:马铃薯甲虫主要以茄科植物为寄主,其中马铃薯是其最适合的寄主,其次为茄子和番茄等。它通过取食这些植物的叶片和嫩尖,对寄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p><p class="ql-block">植物防御反应:寄主植物在受到马铃薯甲虫的侵害时,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如释放挥发性化合物来吸引天敌或抑制甲虫的生长和繁殖。</p><p class="ql-block">与天敌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天敌种类:马铃薯甲虫的天敌包括昆虫、蜘蛛、鸟类等。这些天敌通过捕食或寄生的方式控制马铃薯甲虫的种群数量。</p><p class="ql-block">天敌的作用:天敌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存在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甲虫的数量,减少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p><p class="ql-block">与其他昆虫的关系</p><p class="ql-block">竞争关系:马铃薯甲虫与其他食叶昆虫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争夺有限的食物资源。</p><p class="ql-block">共生关系:一些昆虫可能与马铃薯甲虫形成共生关系,如某些蚂蚁会保护马铃薯甲虫免受天敌的侵害,以换取甲虫分泌的蜜露。</p><p class="ql-block">与微生物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可以影响马铃薯甲虫的生长和繁殖,如某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导致马铃薯甲虫生病或死亡。</p><p class="ql-block">马铃薯甲虫的影响:马铃薯甲虫的活动也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b>四,对人类生存的威胁</b></p><p class="ql-block">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一种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昆虫。以下是其主要威胁:</p><p class="ql-block">农业损失:马铃薯甲虫是全球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马铃薯、茄子、番茄等茄科作物。它通过大量取食叶片和茎部,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在我国新疆地区,马铃薯甲虫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和粮食安全。</p><p class="ql-block">生态破坏:作为入侵物种,马铃薯甲虫的扩散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它可能取代本地物种,影响生物多样性,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化学防治的副作用:为了控制马铃薯甲虫的危害,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这不仅会污染土壤和水源,还可能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p><p class="ql-block">潜在的经济影响:除了直接的农业损失,防治马铃薯甲虫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对农民的经济收益构成威胁。</p> <p class="ql-block"><b>五,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自然传播</p><p class="ql-block">风力传播:马铃薯甲虫的成虫可以被大风吹到100公里之外,在遇到大风天气时,它们能够随风远距离传播扩散。</p><p class="ql-block">水流传播:成虫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堕入水中,然后随着水流漂流到新的地区,上岸后继续扩散。</p><p class="ql-block">人为传播</p><p class="ql-block">贸易运输: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例如我国口岸检疫曾多次在美国进口的小麦中截获成虫。</p><p class="ql-block">人员流动:人们在进出疫区时,可能会无意中携带马铃薯甲虫或其虫卵,从而导致其传播到新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b>六,防控措施</b></p><p class="ql-block">监测与预警</p><p class="ql-block">监测网点布局:在发生区和马铃薯主产区科学布局监测网点,5-9月成虫迁飞和危害期实行定期报告制度,运用GPS技术精准定位发生田块,适时开展统防统治。</p><p class="ql-block">传入风险区监测:在传入风险区,做好马铃薯集中种植区、育种基地、蔬菜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周边的虫情监测。</p><p class="ql-block">应急处理</p><p class="ql-block">新发疫情处理:对新发突发疫情及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对染疫中心株及周围10平方米范围的植株立即喷药处理,并进行人工清除、深埋。</p><p class="ql-block">设立生物隔离带:有条件的,在疫点周边设立80千米宽的无马铃薯甲虫寄主植物的生物隔离带,防止传出扩散。</p><p class="ql-block">土壤处理:对疫点土壤深翻(20厘米)、覆膜熏蒸压土,杀死土壤中的蛹和成虫,防止逃逸。</p><p class="ql-block">综合防控</p><p class="ql-block">化学防控:对疫情发生区,抓住越冬成虫出土盛期、一代和二代幼虫高峰期化学防治。</p><p class="ql-block">人工捕捉:利用成虫“假死性”,在春季越冬成虫出土盛期,组织人工捕捉,并摘除有卵块的叶片。</p><p class="ql-block">生态治理:实行轮作倒茬,清除天仙子、刺萼龙葵等野生寄主植物,减少发生区域。在播种期,因地制宜实施地膜覆盖技术,控制越冬成虫出土。收获后,及时翻耕冬灌,降低越冬基数。</p><p class="ql-block">检疫检查</p><p class="ql-block">产地和调运检疫:加强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严格监管马铃薯种薯及产品调运。</p><p class="ql-block">重点区域检疫:吉林、黑龙江要加大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检疫检查力度,注意加强从俄罗斯滨海新区调运物品储存、运输、加工等场所周边的检疫监测,防止疫情随相关商品传播入境。</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特邀“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学者;“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志愿者;网络。如有雷同、相同之处,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p><p class="ql-block">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编辑部</p><p class="ql-block"> 曾汉龙</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