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汉里根据地是经中央军委确认的南方8省15个独立游击根据地之一。位于福清市一都镇普礼村罗汉里自然村,方圆50多公里,西连永泰,北接闽侯,南邻莆田。群山连绵,路隘林密。是闽中游击队第一支队的驻地,也曾是中共闽中特委驻地,在闽中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3日上午,福清市玉屏街道关工委、街道老体协联合老年学校百余人来到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旧址,开展“重走<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span>”主题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罗汉里闽中游击队旧址纪念碑前,玉屏街道老体协主席许经春宣讲参观罗汉里革命根据地主题教育的意义。之后党员们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罗汉里山高林密路徒,我们不畏艰难,在指路牌的指引下,参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革命根据地遗趾,</span>寻找当年红军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罗汉里游击根据地旧址经过修缮重建,现拥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红军亭、红军学校、红军路摩崖题刻、闽中革命历史展览馆等多个主题景点,是集红色革命教育、党建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基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了“ 双福寺”。这里是闽中游击队的司令部,也曾是当年中共福建省委的办公地点。寺内主殿为闽中特委办公场所,陈列有黄孝敏使用过的桌椅、油灯及作战地图。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工农红军万岁”。</p> <p class="ql-block">循着指示牌步道,可到达角楼。这是1935年3月,黄孝敏率游击大队进驻罗汉里,与先期抵达的连江红军西南团及当地武装力量正式会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此次会师将分散的革命力量整合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由刘突军任支队长,黄孝敏任政委,杨采衡任参谋长,队伍发展至100余人,成为闽中游击区的核心武装。角楼会师不仅是闽中革命力量的聚合,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缩影。它以“星火燎原”之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保存了火种,其历史价值与精神遗产至今仍在激励后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重点参观了罗汉里革命纪念馆。这里图文并茂,陈列了许多红军作战使用的武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珍贵的革命文物和</span>重要历史文献。</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通过听讲解,看实物,了解根据地的历史和对敌斗争中的重大事件。三年艰难困苦的对敌斗争历史,让我们特别感悟到:军民鱼水情是革命胜利之本。革命斗争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帮助。如果脱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帮助,革命根据地难以生存。</p> <p class="ql-block">农妇连大妹的事迹特别感人。她是我党地下交通员。在敌军疯狂清剿根据地时,她家房子被烧,儿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兴英</span>勇牺牲。但她化悲痛为力量,更坚定了革命信念。1936年仲夏的一天,闽中特委在一都后溪红菇仑村连大妹家开会,会后要立即赶回贯彻执行。沿途敌人布防严密。连大妹帮助几位领导巧妙化妆,自己冷静应对敌人盘查,翻越60多里山路,完成了护送任务。由于工作出色,于1940年光荣入党。此后,她又多次出色完成党的任务,成为军民敬仰的革命者。</p> <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闽中游击支队在福厦公路河村桥成功伏击了国民党运钞车队,缴获200万元现款。国民党当局随即调集敌军3000余人对罗汉里发动大规模“清剿”,妄图一举消灭闽中游击队。游击队在黄孝敏和刘突军的领导下,采取分散隐蔽策略,转移到上保溪大山,并最终成功突围至莆田广业和常太根据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现了战略转移。</span>罗汉里根据地因此完成了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参观罗汉里革命根据地后,我们驱车来到另一个革命斗争武装据点“东关寨”参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关寨”是</span>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战斗地旧址,并成为抗日战争中的战斗堡垒。</p> <p class="ql-block">东关寨是福清市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堡式的建筑物。整个城堡依山势而建,向后山逐层递升。游客远远望去,就能见到它巍峨壮观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东关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清代古城堡式建筑的代表”。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关寨是一座上下两层寨堡式建筑,总进深约76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由当地何氏家族历时36年建成。寨房为土木结构,沿长方形中轴线对称三进布局,分上、下两层,共有99个房间。寨内廊回落转,院落相通。一幅幅石雕、木刻图案镶嵌装饰在檐壁上,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东关寨深具军事防御功能。寨墙基座和墙体的下半部分均用石块垒成,高10余米。石墙之上为夯土墙,厚2米多。寨内设哨廊,外墙开有瞭望窗,射击孔。寨门为石框,门板十分厚重。门顶有出水洞,用来防御火攻。我们特地绕后廊与寨墙间的防御廊道仔细观察,对如此周密的防御设施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一都镇老体协秘书长带领我们参观东关寨并给我们介绍了古寨历史和革命斗争史。</p> <p class="ql-block">东关寨位于闽中交通要冲,曾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不少作用。1935年11月,罗汉里闽中游击队第一支队来此驱走地主,烧毁田契,分粮济民。并凭险拒敌,击溃敌军。抗战时期成为中共闽中游击队重要据点。1945年,闽中特委在此指挥反“清剿”斗争,军民依托山寨险峻地势,巧妙设伏、隐蔽运粮、秘密传递情报,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寨内设有红色堡垒陈列馆,辟为党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参观了东关寨旧<span style="font-size:18px;">寨。距离新寨不远,步行只要10分钟。</span>旧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约1706年),比新寨早30余年,是何氏家族为应对清初动荡局势而建的防御性民居。建筑上颇具特色,被建筑专家誉为“福建明清古民居的典范”。寨前公路新开通,也是个不错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罗汉里革命根据地和东关寨红色之旅,我们收获满满。通过参观根据地旧址,领略了闽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击队历经</span>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不仅是武装斗争的堡垒,更是</span>军民鱼水情的见证。我们应该时刻铭记革命先辈的历史功绩,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