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泪 (二)

王晋新

<p class="ql-block">  “绿叶”泪 (二)</p><p class="ql-block"> ——作者 朱健 (原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绿叶”泪 (二)</span></p><p class="ql-block"> —— .作者 朱健(原创)</p><p class="ql-block"> 上海第一医学院,这块金字招牌不可思议地保住了: 避免了上万名员工和家属背井离乡;避免了宝贵医疗资源的浪费;上海千万人民群众继续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p><p class="ql-block"> 让人们敬佩的是: 当月,陈同生书记亲自兼任重庆医学院院长,带了402名由医疗专家和医务骨干组成的队伍,去重庆创建医学院,这就是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p><p class="ql-block"> 让人们骄傲的是: 陈同生和颜老还出色地完成了周总理的要求和嘱托。他们不仅创建了重庆医科大学。而且,还为全国和亚非拉国家支援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陈同生书记就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在问题面前,勇于担当。 在困难面前,身先士卒。</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新疆,我大学的同学乔玲,她的爸爸乔若愚和妈妈印曙瑛,就是颜福庆老院长的学生。 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派出了一批专家,帮助筹建新疆医学院。她的爸爸妈妈也在其中。 这些专家的青春、一生和终生,最后全部献给了新疆医学的发展。 好在,新疆各族人民知道感恩,已经过了70年,三代人了。但是新疆三代各族人民,还在传颂和感恩上海第一医学院派来的专家。</p><p class="ql-block"> 为群众办好事的领导; 江湖上会代代传颂的</p><p class="ql-block"> 上海张文宏医生,与颜福庆老院长和陈同生书记相隔两代人。张文宏医生说,他的导师一生都在颂扬两位前辈的事迹。 他的导师说,陈书记的口才,那真的是好极了。他知识面宽,记忆力强,博闻广识。每届毕业生典礼上,陈书记的报告,那就是上医学生的精神大餐。 陈书记做报告,从来没有讲稿,没有八股语言,更没有套话废话,讲的全是激动人心的大实话。 听着陈书记的报告,每一个毕业生,立马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甚至,在那个年代,陈书记穿西装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影响了上医几代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一个领导穿什么样的服装,有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力吗? 当然有!</p><p class="ql-block"> 着装是时代政治风向标; 隐含着无形的政治符号。</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人们为了突显“革命”,只穿两类服装,一类是中山装,一类是列宁装。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经回忆说,五十年代初,她参加上海市文联的会议时,看着满屋的男男女女都穿着中山装、列宁装,仅她一个人穿着旗袍。 她就知道,她必须马上离开上海了。所以,她是带着逃跑的心情,去了香港。</p><p class="ql-block"> 上医也是一样,五十年代大家都不敢穿西装了。包括海外归来的专家和教授也脱下了西装,穿上了中山装、列宁装。</p><p class="ql-block"> 而陈同生书记,这个我党最早期的老党员。在上医,他却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戴着金丝边的眼镜,一副海派知识分子的装束。 这与当时人们的装扮,完全是颠覆性的差异,整个就是穿越时代的另类奇葩!</p><p class="ql-block"> 陈同生书记,为什么要逆时代潮流穿西装呢?</p><p class="ql-block"> 他说,上医有一万多名教职员工,仅国家一级教授的数量,北大排全国第一,上医排全国第二。 许多教授和专家都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他们学的是西医,心底里认同的也是西方的知识和技术。 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也是上医的书记。马克思是西方人,他穿西装,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不敢穿西装呢? 我穿西装,就是要让专家和教授们感受到共产党很开明,认同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知识,让我们大家心连心。</p><p class="ql-block"> 哇,在那个年代,陈同生书记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了不起了!</p><p class="ql-block"> 我上一篇《医界传奇大师被自己亲手创办的医院拒之门外》发表后,读者杨闰生老先生给我留言。 杨老写道:我今年虚岁93了,是上医1956年医疗系毕业生。我们班毕业合影时,陈书记亲自参加。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和善可亲地坐在前排中间,让我们全班同学特别感动。 特别是陈书记的那套西装,象征着那个时代仅存的高等学府的形象,也是校园里最后一抹知识的颜面。 陈同生书记那西装革履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抹不去!</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了快70年了,陈书记穿西装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仍然被当年的大学毕业生所怀念和铭记。 真的,太不可思议了!</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是一波接着一波。在这些政治运动中,陈同生书记明里暗里,处处保护着颜福庆老院长,这个政治素人。</p><p class="ql-block">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了。老院长颜福庆与大家一样,也参加了政治学习表态大会。 75岁的颜老,普通话讲得不好。但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动作,表态时也得用普通话振臂高呼革命的口号。 可是老人一紧张,他那生硬蹩脚的普通话,居然下意识地喊出了国民党时代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时代的口号,就是反动口号!这就是光天化日下的现行反革命行为!</p><p class="ql-block"> 当颜福庆老院长,突然反应过来时,早已吓得魂飞胆破,脸色煞白煞白。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主持会议的陈书记,面对着众目,淡淡地说,颜老年龄大了,又不会讲普通话,一紧张就颠三倒四了。 陈同生书记轻轻地一指禅,化解了老院长颜福庆的灭顶之灾。 在反右斗争的高压政治气候下,陈书记这是要有多大的勇气、胆魄和担当精神啊!</p><p class="ql-block"> 陈同生,不仅扑灭了可能引燃到颜老身上的政治“烈火”。而且,在上医整个反右斗争中,他一直很稳健、不冒进。</p><p class="ql-block"> 陈同生被上海市委负责反右斗争的领导叫去谈话。市领导要求陈同生,尽快落实市委反右斗争领导小组,分配给上医的右派名额和3%的指标。 面对市领导的要求,陈同生强调说,上医的情况非常特殊。全院有一万多名教职员工。一个百分点,社会上就会多一百多名右派。那么,老百姓看病时就会减少一百多名白求恩和华佗。 他希望,市委反右斗争领导小组,不要机械地给上医下达右派的指标和名额。</p><p class="ql-block"> 对于陈同生提出的,希望减少上医右派指标和名额的要求,市领导始终没有吐口让步。 这时,陈同生说了一句触动这位市领导的关键大实话。 他说,我们都是多年的老战友了,讲一句老战友的心里话吧。上医很多专家都是中央保健局备案的专家。同时,他们也是援外的中国专家。如果中央领导和家人,或者国际友人出现急病或疑难病症。 那时,中央要专家赶去治病,我们再从新疆、青海这些地方,把这些正在劳动改造的右派专家叫回来,那就会误大事的呀! 到时候,不会有人听我们解释啊,也不会有人替我们说话呀!</p><p class="ql-block"> 陈同生,确实是了不起的人! 一句贴心的大实话,就让市领导理喻了。同意不给上医硬性下达右派指标,但领导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量可以减少,但份量必须提升。</p><p class="ql-block"> 市领导点了一个人的名,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颜福庆!</p><p class="ql-block"> 领导说,颜福庆的历史太复杂。 这个人毫无廉耻地向“蒋宋”家族、上海帮会头目杜月笙、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等反动派,卑膝下跪,乞讨化缘。 为乞讨臭钱,丢尽了中华气节。 同时,这个人还兼任过国民党政府的卫生署署长。 这样的人不当右派,谁当右派?他就是一个丑陋无耻的大右派!</p><p class="ql-block"> 陈同生一听,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想颜老的麻烦大了,“凶煞”还是追上门来了! 这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陈同生这个久经各种场面考验的老革命,他沉住了气,不慌不忙地向领导慢慢地叙述着。 陈同生说,颜福庆确实向“蒋宋”家族、杜月笙和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化缘募捐过。但是,化缘募捐来的钱,最后都实打实地建了上海中山医院、上海医学院。 这些医院都建在了中国,建在了上海。“蒋宋”家族和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他们也搬不走呀! 上海人民现在还在受益呀!</p><p class="ql-block"> 至于,他兼任的国民党政府卫生署署长的问题。那是1938年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阶段。那时,周总理、郭沫若和我,也曾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职务。 颜福庆兼任国民党政府卫生署署长这段历史,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时,组织上都审查过的呀!</p><p class="ql-block"> 最后,陈同生这位我党隐蔽战线的老特工,抛出了一个避免颜老被“误杀”的杀手锏。 他将椅子向领导的方向靠了一下,对领导严肃地说,颜福庆曾经在长沙湘雅医院当院长时。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遇到了难产,他给予了认真的救治,并按照医院慈善的规定,给予了免费医治和住院。 三十多年来,毛主席始终记得这件事。为此,毛主席还专门宴请过颜福庆,以示感谢。 陈同生说完此话后,市领导的眼睛立刻闪出了紧张的神情。他盯着陈同生说,这事你为什么不早说! 陈同生说,颜福庆一直很低调,他自己也忘了这件事,我怎么会知道呢?</p><p class="ql-block"> 市领导是懂政治、讲政治的。他当然能悟到此事的轻重。原本准备向颜老发射的政治“导弹”。 “导弹”的按钮,立马被他自己拆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十斤口粮“、“一瓶酸奶”,感动了上海医疗界。 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全国城镇老百姓口粮都是定额配置的。陈同生在上医与医生们日夜在一起。他觉得医生们太辛苦。每月28斤口粮,根本不够超负荷的手术工作所需要的营养。 他将上海市主要领导请到了上医,让领导亲眼目睹外科医生的辛苦。当外科专家一台手术七个多小时下来时,手术服从里到外全被汗水浸透了。</p><p class="ql-block"> 上海市领导亲眼目睹了外科医生的辛苦后,上海市做出了一个全国没有的大胆决定: 外科医护人员的口粮定额,由每月28斤增加到每月38斤,外科医生手术时增配一瓶酸奶。</p><p class="ql-block"> 为这 “ 十斤口粮“、“一瓶酸奶”,上海市医疗界员工奔走相告。上医一位海外归来的专家给陈同生书记写信,感谢他为医生反映真实情况,讲真话! 陈书记接到这位专家的信后,心里触动极大。自己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可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连城镇老百姓的口粮都要配额。而这位海外归来的专家,为了“十斤口粮”和“一瓶酸奶”,还要感谢他。 这一切,让他这位老党员心里十分十分难受,十分十分内疚……</p><p class="ql-block"> 1958年,陈同生又干了一件惊人的事。他出版了回忆录《不倒的红旗》。 此书,立即成为了全国的畅销书,风靡了全国。又被评为建国十周年十大优秀文学作品。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了电影《东进序曲》,电影观看人数一再创新高。 著名作家巴金又将《不倒的红旗》改编成了话剧。</p><p class="ql-block"> 一个老革命、老党员成为了畅销书的作家,这在全国确实是一件十分罕见和新鲜的事情。 陈同生,这位隐蔽战线的老特工,人生又多了一抹色彩——作家。但这抹色彩却为日后他的劫难,留下了“黑色”的导火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一电影制片厂将《不倒的红旗》改编成电影《东进序曲》</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乱”开始了,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大专院校和文化领域。陈同生书记和颜福庆老院长成为了第一批被批斗的院校领导。 批斗会现场,陈同生脖子上挂着“大毒草作家陈同生”的牌子。颜福庆脖子上挂着“反动学术权威颜福庆”的牌子,他们中间还隔着另外一位领导。 在此起彼伏的革命口号中,他们忍受着红卫兵小将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卫兵是学生自发组织。他们以批斗他人的“革命”表现,从狂热中获得霸凌的快感。 当一个红卫兵发言时,他突然朝着已经八十四岁、孱弱的耄耋老人颜福庆,呸!呸!呸!吐起了唾沫。</p><p class="ql-block"> 人类跟动物一样,对老弱“猎物”都有群起撕咬的兽性。 发言的红卫兵向颜福庆吐了唾沫,这一举动像是导火索,立刻引爆了众多的红卫兵。他们都向这个孱弱的耄耋老人吐唾沫和浓痰! 老人像一只被群狼撕咬的瘦弱老山羊,在群狼的吼叫和撕咬中,毫无反抗之力…… 老人的身上、脸上、头发上,都被吐满了唾沫和浓痰。</p><p class="ql-block">突然,与颜福庆还隔着一个人的陈同生,把挂在脖子上的牌子,猛地摔在了地下,大吼一声: 放肆!你们欺负一个八十四岁的老人!这算本事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颜福庆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左)与颜福庆(右)亲切交谈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1937年颜福庆化缘募捐建成的上海中山医院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1937年颜福庆化缘募捐建成的上海医学院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1937年颜福庆陪同嘉宾参加上海中山医院开幕,前排右起第二人颜福庆,左起第二人宋霭龄。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乔玲同学的爸爸乔若愚和妈妈印曙瑛,1955年从上医支援新疆,他们将一辈子都献给了新疆医学事业的发展。 图片来自新疆医科大学官方公众号</p> <p class="ql-block">1955年上医派出专家支援新疆,这是部分专家的合影。他们将终生都献给了新疆。 图片来自新疆医科大学官方公众号</p> <p class="ql-block">1956年,毛主席宴请颜福庆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不倒的红旗》作者陈同生</p> <p class="ql-block">八一电影制片厂将《不倒的红旗》改编成电影《东进序曲》</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左一)与顏福庆(右一)及他的孙子的合影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右一)与陈毅元帅(左一)在青岛合影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与妻子张逸城的合影,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张照片。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颜福庆老院长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左一)与新四军老战友顾准(右一)合影 图片来自百度陈同生书记的塑像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书记的塑像 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颜福庆老院长的塑像 图片来自百度</p>